第五章 玉湖斋
迅速消湍经济活力让这片看上去死气沉沉的区域不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也开始渐渐被湖山居民遗忘。不过繁华褪去之后,沉淀在市井最深处的古朴气息再度呈现了出来,整个旧城区到处是一派老街景象,与其他区域的现代都市风貌有些格格不入。在这些老街巷中不仅有众多令秦锐这等饕客津津乐道的深巷馆,更是汇集了不少一度无法融入现代化工业进程的老字号商户。
玉湖斋便是湖山众多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之一。关于这个字号的来历,还有一段传:据清朝道光年间,几个本地士绅在南湖边的酒楼中招待一位江南来的举人,席间有几碟干果蜜饯和糕饼点心颇为得味,那糕点色泽如玉,温润滑爽;蜜饯形似宝石,饱满香甜。举人老爷酒至微酣,见窗外清风拂动绿柳,湖水泛起微澜,心中不胜喜悦,没想到在北方山川雄壮之地竟也有这样一隅秀丽风光,更难得那江南糕点精致如斯,比自己在家乡时常吃的也不遑多让。
想到这里,他叫来跑堂的伙计,询问这点心在哪家字号买的,跑堂的伙子陪着笑答道:“老爷您抬举了,这玩意还有啥字号,就是在集市上老孙头家的干果铺子买的。”
几位士绅听罢面有愠色,觉得在客人面前折损了颜面,举人老爷却毫不在意,赏了伙子些铜钱,让他饭后带自己去找寻那间铺子。待找到地方聊了几句,才知道老孙头的家乡也在江南,虽非举人老爷同乡,但也相距不甚远,因此会做些苏杭点心。
举人老爷在千里之外听到乡音,不禁倍感亲切,见老孙头这铺子生意不,点心做的也好,却开在集市上,又没个响亮的招牌,没来由的掉了几分身价,于是便委托几位士绅帮老孙头寻觅个好地方开张,又着人取来笔墨,思忖片刻,挥笔写下“玉湖斋”三个大字,赠与老孙头。老孙头千恩万谢,把这三个字做成匾额,挂在新开张的铺面门口,从此玉湖斋便享誉一方,成了湖山最有名的点心铺子。
自清末到解放前的几十年间,战乱频仍,玉湖斋随着时代的波涛经历了几起几落,换过不少地方,东家也已不是老孙头的后人了,但那块招牌和做点心的方子却一直留着,他们家的点心也一直最受湖山达官贵人们的青睐。湖山民间有一个流传不算广的故事,的是当年一位奉系军阀头目为了给母亲祝寿,将一位着名京剧大师从北京请到湖山,安排了上好的住处和吃食,还专门从玉湖斋买了些上好的糕点蜜饯送到大师的住处。那位大师从艺数十载,对自己的饮食要求十分严格,虽然平日里甚喜甜食,但演出前几却很少吃。那见桌上摆着的蛋糕和果脯分外诱人,一尝之下,忍不住贪嘴多吃了几块,却不料糊住了嗓子,心中一急,加上旅途劳顿,气又冷,嗓子竟哑了。眼瞅着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那位军阀头目担心大师的唱腔受到影响,便从当地着名药局请来名医为他开药治好了嗓子,确保了演出效果。那间药局和那位名医因此名声大噪,而那位京剧大师虽经历了这么一遭,却也因此对玉湖斋的玩意儿念念不忘,此后数次来湖山唱戏,都要买上些玉湖斋的蛋糕和果脯带走。
这个故事虽然不知有几分真实、几分杜撰,但的确反映了玉湖斋这块牌子在湖山人心中的分量。可惜的是,再往后一段日子,经过公私合营等一系列变迁,曾经风光一时的玉湖斋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下商标和那点残存的家底还保留在一家生产糕点副食的国营副食厂郑
时至九十年代后期,湖山经历了一轮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百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开始加快,人们在新开业的肯德基门前排起了长队,争相去品尝听起来很划算的“自助餐”,也迅速爱上了包装精美、做工细致的外来糕点,湖山人原先走亲访友时里提着的纸包散装桃酥、长寿糕和蜜三刀逐渐换成了体面大气的铁盒曲奇、蛋酥卷和巧克力威化。
那些本地传统糕点虽然大都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看似具备成本和价格优势,但却一个个经营粗放、管理混乱、不思进取,口味和花样多年来一成不变,很快就被外来厂家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繁多品类与营销段打的奄奄一息,纷纷破产倒闭,侥幸活下来的厂子或另谋出路,或缩减经营,在老街巷里苟延残喘。传统糕点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就连元宵节的元宵和中秋节的酥皮月饼也早已近乎绝迹,被南方的汤圆和广式月饼抢占了全部市场。
那家国营副食厂没有躲过这一劫,很快就因连续亏损、资不抵债而濒临倒闭。鉴于当时黯淡的市场前景,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厂房和设备事,全厂职工的安置成了问题。老厂长想尽办法做通了区领导的工作,以个人名义在银行搞到一笔贷款,又号召职工集资入股,共同成立了一家公司,从厂长变成了董事长兼总经理,买下倒闭的厂子,清偿了所有债务,然后带着这些老部下在老地方继续干起了老本校
他们优化了经营管理模式,又在原副厂长、现副总经理高进方的建议下对产品结构进行了大胆调整,摒弃没有出路的低端品类、着重提高品质和档次、学习先进的营销方法,一举获得了不的成功。虽然盈利不多,但起码比以前有了很大起色,员工不仅能按时拿到工资,逢年过节也有了奖金。大家无不感谢老厂长的英明魄力,盼望着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一些当初没有参加集资入股的下岗职工不满自己的处境,互相撺掇着一起去检察院举报老厂长,理由是怀疑他实施虚假破产,搞垮了国营副食厂,又骗取银行信贷资金低价收购国有资产,给国家和相关个人带来了严重损失。
检察关根据举报内容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调查,在此期间,公司员工私下里的议论与社会上的种种传言让原本就年迈体衰的老厂长既委屈又伤心。虽然这事儿最终因为没有真凭实据而不了了之,但老厂长已经为此耗尽了心神。他卖掉自己的股份,辞掉了总经理的职务,打算去上海给儿子看孩子,不料却在临行前大病一场,卧床不起,气病交加之下,没过多久便撒人寰了。
员工们获悉噩耗,悲愤交加,在隆重悼念了老厂长之后,大家一致推选高进方担任公司总经理一职。高进方并未推辞,他刚四十岁出头,年富力强,有经验、有头脑、懂技术,也熟悉市场,现在正是大展身的好时。他并没有沿着先前的道路走下去,那条路虽然暂时能让大家衣食无忧,却必定会越走越窄,与其削尖脑袋在夹缝中求生存,不如破釜沉舟,另辟蹊径。
高进方并非一时冲动,前些年清点资产时他就注意到了厂里存有玉湖斋的商标和一部分残存的糕点配方。在对这个字号的历史进行了一番了解之后,他有意将玉湖斋这块牌子作为复兴厂子的旗帜,但老厂长当时执意不允:“前人留下的老字号,传到现在不容易,你看咱现在这个熊样,是死是活还不一定呢,别砸了人家的招牌。留着吧,等将来咱红火了再。”
如今老厂长已经看不到红火的那一了,高进方却一直在心里盘算着启用玉湖斋这块招牌。他先是力排众议,将公司改名为湖山玉湖斋食品有限公司,又在残留的配方里找出几样市面上不常见的稀罕玩意儿,让有经验的老师傅不断试做,直到满意为止,这才每在公司外面的门市部少量销售,然后根据市场反应适当调整配方和口味,慢慢吸引了一批周边居民成为常客。
与此同时,高进方整合了一些散落在坊间的故事线索,亲自给玉湖斋这块招牌编了个完整的来历——也就是前文所的举人老爷题字的故事——印在自家点心精美的包装盒内,挂在门市部的橱窗上方,又将其口语化后发到湖山本地最火爆的几个络论坛上,有效提高了品牌知名度,陆续有市民特地找到这里买点心,门市部前等候的人们排起了长队,陌生人之间互相推荐着自己喜欢吃的品种。玉湖斋的新老员工们从未见过这等火爆场面,干劲儿越来越足,公司效益也越来越好,
不过高进方并未就此满足,在确保公司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他开始进一步实施自己的经营方针。先是组织学习先进管理模式、高薪招聘优秀管理人员、深度改革公司治理模式;紧接着又亲自带队去南方先进的食品加工企业学习调研,采购先进生产设备,短时间内便让公司的生产经营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玉湖斋高举着传统糕点的大旗,凭借悠久的历史、考究的用料和精细的做工,迅速在湖山市场上开拓了自己的阵地。他们的产品既在口味上回归了传统,又在花样上进行了改良,颇有一番历久弥新的感觉,很快成为了湖山本地最有名的糕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