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商议举事
今年还真是风不调与不顺,春天由于冰雪融化晚,搞得春耕很迟,夏季又大旱,史载西汉武帝征和元年,夏季大旱。
不知道太子还有没有派鲁连去求雨,应该有吧,不过老天也不是有求必应哦。
最惨的还是平民百姓,夏季大旱,农民那是颗粒无收,但各种苛捐杂税还是要交的,刘彻时期苛政是出名的,特别是到了晚年,打了大大几十个仗,国库早就被打空了。他又喜欢用酷吏,喜欢压榨,真是搞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打仗不但把国库打空,更带来了可怕的瘟疫。匈奴是被打跑了,但是狡猾的匈奴人,逃跑前把染病的牲畜都丢到河水里面,污染水源,搞得汉军得了瘟疫。更可怕的是瘟疫是会传染的,于是汉军打完仗回来后,又把瘟疫给带回来中原,不但是长安城有,长安城四周的三辅地区也有,别的郡县更严重。长安算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仍是瘟疫横行,其他地方,那更是哀鸿遍野。
阳陵乃汉景帝的陵墓,建有阳陵邑,阳陵的西面还有汉高祖的长陵和汉惠帝的安陵以及仍在建的茂陵,均设有陵邑。
汉代有陵邑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长安城附近皇帝陵墓处设陵邑。长安城的陵邑制担负着“强本弱枝”和“防御匈奴”两大任务,历来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巨大作用。
这主要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系。汉高祖九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两千名大户、豪杰及其家眷大量迁徒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以后,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景帝刘启在修建阳陵、汉武帝刘彻在修建茂陵之时,也都竞相效仿,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和茂陵邑。
陵邑很多都由是大户人家迁过来的,相对来还是比较富裕,城邑的规模也算大,不过也有一些罪犯和难民也流落于此,形成了贫富差距大的现象,随着战争和灾情疫情的增多,难民是越来越多地涌入陵邑,其中阳陵邑尤为严重。
当然阳陵邑里面最出名的莫过于阳陵大侠朱安世,其实不止阳陵邑,长陵邑和安陵邑都知道阳陵大侠的名声。
阳陵大侠仍旧是每逢初一、十一、二十一都来到集市设坛为民驱鬼治病,仍旧是用他的召军符来治病,在这瘟疫横行的年头,他确是治好了很多平民百姓的病。
当然不止阳陵邑,阳陵大侠的其他徒弟也在其他陵邑,用他的召军符为民治病。其中大弟子万方在长陵邑、二弟子途达在安陵邑设坛驱鬼治病,其他的一些地方也有他的弟子在设坛驱鬼治病,大大差不多有十几个,遍布在长安城周围的三辅地区。
今年大旱,农民颗粒无收,雪上加霜的是瘟疫又横行,饿死病死很多人,陵邑地区也是不例外。朱安世每次开坛设法,见到的都是一批批难民,且人数越来越多。
弟子也是跟他,其他地方也是一样。
性情豪迈的朱安世,一看到一批批将要饿死的难民,也是于心不忍,将家中的粮食拿出来救济这些难民;但都是杯水车薪,家里值钱的东西基本上卖完了,还是堵不上这个洞。
每个月底,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弟子都会回来阳陵邑朱安世家里相聚,诸如现在的公司开月底总结会一样,以便商量事宜。
六月底到了,各地弟子也陆陆续续地赶来阳陵邑。大家一见面都是唉声叹气的,其实朱安世的弟子大都也是难民出生的,他们天生对那些生活困苦的难民有一种悲悯感,不像那些大户人家,视难民如草芥,明明家里富得流油,也不愿拿出一丁点粮食出来救济难民,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众弟子一进门,首先就要拜壶公像,壶公像左边放一个大葫芦,右边放一把九节杖,据葫芦和九节杖都是壶公生前所用,他死后就传给朱安世。
拜完壶公,众弟子依长幼分列坐两边,朱安世坐在中间,会议开始了。
首先开口的是朱安世,只见他道:“诸位,没想到这几个月一滴雨水也没有,土地龟裂,颗粒无收,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我们遵照壶公生前嘱咐,悬壶济世,可我们资源有限,能帮助的也是杯水车薪,今天大伙都在此,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
大弟子万方是个矮个子,面黄肌瘦,带着沙哑的声音道:“师父,长陵邑也是一样,每天都有很多难民从北边南下涌进来;我也是难民出身,幸亏当年师父搭救我,要不然我早就升天了,因此每当我见到那些难民饿死街头,就会掉眼泪,但我们也是爱莫能助啊。”
“现在那都是这个鸟样。”
话的是二弟子涂达,身材挺结实,满脸胡须,一开口就是满嘴脏话,只听他大声道:“安陵邑那边大户虽多,但个个都是吝啬鬼,也不拿点粮食出来救济难民;最可恨的是官府,不但不接济难民,还经常赶走他们,不给他们进城,那天看见一守城门的士兵在打骂难民,老子差点上去把那该死的揍一顿。”
“师父,照这样下去,我们自己连吃的都没有,更不要接济别人。”
三弟子吴英贤是个直性子,一开口就出大家的痛处,目前的情况是自己连吃的都快要没了,还怎样去救济难民,只见他继续下去:“上个月,师父去跟南门的张公借粮,那老不死的孤寒得要死,一粒米也不借,一个面子也不给;后来去东门的任申家了去借,也吃了闭门羹,这帮吝啬鬼,老天迟早会收了他们”。
四弟子管建看上去像个文弱书生,一直默不作声,不过你别看他不出声,其实满肚子鬼主意的,朱安世一般遇到什么棘问题,都会问他的意见:“管建,你的看法如何?”
“师父,各位师兄弟,上个月我也跟师父去借粮,看到城里的很多大户其实家里的粮仓都是满满的,他们也只是派几个家丁在驻守;城里的官兵年初已被征调去雁门关,现在城里是空虚的,不如我们”
他没有继续下去,不过在场的都知道他要什么。
急性子的吴英贤马上附和道:“师父,那帮鸟人来软的肯定不行,不如来硬的吧。”
涂达也坐不住了,站立起来:“师父,现如今都没得吃,饿死也是死,去抢被打死也是死,现在难民这么多,他们对我们又是很信任,只要我们振臂一呼,他们肯定一呼百应地跟着我们;或者我们抢到了粮食,又不被打死呢。”
万方也道:“长陵邑那边很多大户的粮仓也是随便派些人把守,我们人多,很容易得,我们的目的是抢粮,最好不要搞出人命,这样官府追究下来,我们的罪责也少一些。”
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朱立伦一直都没有吭声,朱安世向来知道他这位族弟见过世面,有政治头脑,于是问他:“立伦,我看你一直都没有出声,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建议,出来给大家参考参考。”
朱立伦自从公孙卿回齐国后,他也回到阳陵老家,并且加入了朱安世的阵营。见到族兄朱安世在问他,便道:“我是在想善后的问题,如果事情搞大了,官府派人来镇压,我们怎么办?我们可是无寸铁的难民,怎打得赢正规军,既然我们要抢粮,就只能抢那些大户的粮,千万不要抢官府的粮食,抢完最好找个安全的地方先躲起来,等过了一段时间,看看形势怎样再出来;假如太子能早点登基,我们可以凭公孙太仆的关系跟太子解释清楚,我们也是时势所逼,迫于无奈才这样做,求太子宽恕,这样或许能挺过去。”
朱安世听完朱立伦的分析后,点点头道:“有道理,我们只抢大户人家的,劫富济贫,这样就不会被是与官府作对,只是我们抢完粮食后往哪里躲?”
这时万方用他那沙哑的声音道:“师父,我们可以逃往我岐山老家,岐山里面山高路险,山洞特多,很适合躲藏,我从就在那里长大的,很熟悉那边的山路。”
朱安世听完后也是点头称是,管建见到他的提议抢粮之事大家都很认同,便道:“师父,各位师兄弟,我们行动后,那些大户肯定会上报官府,到时官府会派兵下来追查;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一起举事,这样就会分散官府的追查,以便我们撤退。”
涂达听到管建完后,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大声道:“老四得有道理,我和大师兄可以分别在长陵邑和安陵邑举事,时间师父你来定,约好了大家就分头行动。”
“师父,你定时间吧”
这时大家都纷纷催朱安世早点下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