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亲戚
蒲秀纹是早早就对蒲素敬而远之,无奈碰到一起的时候,全身有着明显的冷意。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和自己这个侄子搭腔,而蒲素也乐见这种情况。不是他作为辈老卵,而是对于自己姑妈那些心思和情绪,他拿捏的比较稳。她一直在动一些脑筋,甚至有一段时间忽悠蒲泓拿出钱来做着利于她家的事,都被蒲素识破,然后和自己姐姐做了分析,直接给制止了。
早年一到假期就写信,热情洋溢的要蒲素去桑海,并不是她多宝贝这个侄子,实在是因为母命难违。阿嬢发话让她写信把孙子叫来,她不敢抗命。她自己生了三个儿子,还不早就够够的,按理她应该喜欢侄女才对,但时候蒲泓是不被待见的。
而且蒲素也都是自带伙食费和粮票,加上老蒲准备的大量土特产,到了桑海也是和阿嬢睡一张床,没有给她带来困扰。蒲素时候是无法反抗,只是习惯性地服从大人的安排。实际上暑假在南州和伙伴玩耍,别提有多开心了。双职工家庭,孩子在假期那就等于起码有八个时的彻底自由,但是一到桑海,只能在院子里,最多表哥带着去游个泳,临走之前被带着去淮海路买点东西,哪里有什么假期乐趣可言。
在蒲素看来,这个姑妈一直是把她弟弟,也就是老蒲当傻子对待。老蒲不计较,到了南州就抱着扎根的念头,桑海的一切啥都不想了。只不过破船还有三分钉,家当全都给蒲秀纹搜刮走了,尤其是早年变卖了一栋房子,后来带着全家又霸占了现在的蒲园。蒲素作为侄子虽然从来没问过阿嬢以及其他人,实在也是搞不清她有什么立场这么做。
蒲秀纹的嘴巴功夫是有的,她有时梅芳,打着是心疼弟弟的旗号。当然,梅芳一直以来四肢不勤,作为女人确实是不像话。但是蒲秀纹真要是有她表现出来的那样疼爱弟弟,为什么当政策可以回城后,从来不提半个字?相关消息从来不漏,装聋作哑,只当老蒲和蒲素他们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闭塞之地,对相关政策一无所知。
所以本质上还是担心弟弟回桑海和她分摊资源,尤其是房子。而老蒲也表现出一副不稀罕的样子,表现出桑海没哪里好,他根本就不愿意待的态度。实际上老蒲确实可能是这样的人,但也很有可能是知道自己姐姐的性子和想法,所以才这么,面子上好看,也不愿意起了利害冲突。
所以,实际上的情况是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都不,蒲秀纹还自以为得意,成天在那演戏,以为自己表现出什么样子,别人就会认为是什么样子。
只不过嘴强了一辈子,在现实差距面前,再逞强也没用。蒲园里蒲素和蒲泓姐弟两逢年过节召集吃饭,叫上三个表哥全家吃桌头,她三个儿子从来都是带着老婆孩子去吃饭的,不买一毛钱的单,这种情况下她自尊心肯定是受伤的,但是不爽也得忍着。
其实想想,老蒲和她之所以一直还能保持着所谓的姐弟感情,前提完全是在老蒲的无限度退让之下。但凡老蒲有一点想法,姐弟两早就面皮撕破不知道多少次了。
亲戚没得选。处不来远远不如一般关系的路人。这么多年观察身边人发现,没一个看起来其乐融融家庭氛围特别好的一个家族,都不外乎两点:一,这个家族里一定有一个“老大”,无论是家族里的谁,这个人都必定是经济条件优越,超出其他亲戚的那么一个。二,条件平均,性格相符。
第一类里的那个老大,实力判断没有具体标准,只需要比其他人强就行。由他出面组织的聚餐聚会标准,根据当地情况来定。真正牛叉的安排山珍海味,底层的实际上路边摊,来几串烧烤也可以,或者在家里炒几个菜,同样可以维系那种家庭氛围。条件比其他亲戚强,愿意付出,愿意张罗事。
也就是,桑海一个大家族聚个餐,没有三五千下不来,而在某偏远地区,可能三五百也能非常热闹,主客尽欢。在北京开个奥迪也不算啥,在偏远地区能开上qq的也算比较体面了。
而第二类,就属于各方面条件相当,价值观趋同的亲戚了。其实这种家庭氛围,不在亲族间发生,在社会里也是一样。但是,这样的家庭氛围也有特点,都是脾气不错,珍惜亲情的人。
至于老父母尚在聚拢的家族事务,到底能不能融洽和红火,实际上关键要看老父母的财力如何。以前大家族里的老爷子老祖宗一言九鼎,啥是啥,凭借的是他们掌握了经济权力,还关乎于身后分配。家业让谁继承,谁多谁少之类的问题
穷人家的老人,还指望着子女轮流接过去吃一口饭的,是有多大的威信和凝聚力,敢信吗?古代大概有,只是发展到了让大家谁都不要信,只需要信的时代,反正生活里蒲素不怎么能看的到。书里轻轻巧巧地胡写是一回事,宣传方面怎么弘扬是另一回事,但现实就是现实,再真实不过了。
亲戚之间反目成仇的例子就太多了,而原因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利益。之所以血肉亲情也能够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一方愿意服软,就是因为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蒲素这样能看清一些关系的本质,但还是维持住基本的体面,保持住一个适当的距离,其实就算做的不错了。他也不想像他爸爸老蒲那样,不愿意面对事实,好像不面对,事情就不是那样了。当然,他也不会像其他家庭那样闹的不可开交。见面客客气气,该喊人喊人,该送东西送,但实际上很少有什么牵扯。
尤其是进入老年的蒲秀纹,和三个儿子中的老大和老三搞的关系极僵,每次带着梅芳去看望她,她能坐在椅子上数落两个儿子几个时,全部都是负面的情绪,一般人是真的受不了,最后都是连滚带爬逃一般的拖着梅芳走人的。
他的几个表哥,他很清楚。虽然没啥大出息,但都不是坏人,都是安分守己的人。相比起来,他更愿意相信她们家的关系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这个姑妈的问题。大表哥都六十多了,老三也快60了,年轻时都好的很,老都老了还和自己母亲不来往了?
所以他从来不去找三个表哥打听怎么回事。和这个姑妈相比,自己的母亲,梅芳堪称完美。除了有一段时间梅芳的表现不可理喻,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通情达理,而且最重要的是心态乐观。对于子女的安排没有任何意见,安排去哪玩就走,从不多余的什么让辈添堵,比如浪费钱啊什么。直到现在还是沉迷电视剧,时代发展到了用pd,蒲素和蒲泓已经给她从第一代一直换到第四代,电视、平板轮流看,看腻了就打游戏,从不跳广场舞,哪怕蒲素叫她去跳也不乐意。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某种程度上真的是幸运的,现在经历的一切可能是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起码,挨饿现象应该是杜绝了。绝大多数的人吃得起肉,能用上电器。
在这之前,我们豢养牲畜,都是有目的性的。要不就是生产工具,要不就具备食用价值。吃饱了以后,我们开始饲养宠物,而且品类越发扩大,什么稀奇古怪都有人愿意饲养,而且为之着迷。
今天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条视频。画外音是个女声正在和镜头外的一个老年男声理论。镜头里是一个窗台,老年男人的声音就是从这里发出。前面一个窖井盖,散落的猫粮和一只狸花猫。
标题是:喂猫遇到不让喂的住户,我们在等,毛孩子在听,觉得他(它)们都听得懂
然后在她d旁边的内容里写着的是:#关爱流浪猫第一次和人因为流浪猫争执,自己没用,毛孩子就在旁边一直听着,委屈到哭
视频里的那个阳台很特别,阳台的防盗栏杆和地面几乎齐平,最多高出20公分。像是半地下室的房型,声音里老年男人不要喂了,物业已经贴了通知了。我已经清理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你们老在这里喂,谁知道它们有没有病?
女声:那肯定是没有病的。
男声:你能保证吗?
女声:你家住在这一层半,猫怎么能传染到你呢?
男声:你能保证吗?谁能保证?
女声:这个我肯定能保证,猫怎么能隔着窗给你传染病呢?
男声:它们总是到我窗台上来
这时候出现一段沉默,视频上那个女人加了文字,镜头对着狸花猫和猫粮,写着:它看看我又看看那个不喜欢它的人,什么都听懂了,好可怜
男声继续:你们喜欢猫也可以,谁也不能干涉你们。抱回去自己养,你不能在公共场所,在我的窗子前养
另一个男声出现:它在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视频中文字出现:围观的其他邻居实在看不下去话了)
老年男人:当然有关系,没关系我这些干嘛?
视频到此结束。
这视频里的老年男人口音是南方话,浙江的可能性很大,杭州附近应该。而那个女声是典型的北方话,一直只有两个人的对话,突然冒出来的另一个年轻的男声也是很典型的北方口音,就是南方人普通话再好也不出的那种腔调。被拍摄视频的这个女人称为:实在看不下去帮忙话的邻居
年轻的男声是和她一起来喂猫,还是真的和她文字描述的一样是围观的邻居先不计较。这里就对类似视频拍摄者的心态做个分析。
看书的应该都知道,蒲素养过狗也养过猫,热爱动物,花鸟虫鱼无义不养。虽然现在不养狗了,那也是因为不敢养,之前过,养的再好,寿命也抵不过人类,送它们离开时那种场面不想再经历了。
所以这里几句,表达一些看法,不应该会被认为是不喜欢动物的人有什么倾向性。首先,我就认为那位大伯的很对:“你喜欢养猫,把它抱回去自己养好了。”
像视频女编辑的标题和文字内容,无一不站在道德制高点,她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就是浑身恶臭!
好像她在别人的窗前喂几把猫粮就是“爱猫人士”很伟大了一样。怎么不抱回去养呢?没条件?哦,你没条件养猫,所以就在别人的窗前云养猫?所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来撒一把猫粮,既满足了自己的所谓“爱心”,还能天天撸猫满足癖好,最后还被人称之为“爱心人士”?
那个视频里的窗台,最多和地面高低差20公分,离撒狗粮的窖井盖距离不足两米。猫粮乱洒,其实不仅是猫来吃,老鼠以及其他野生动物都会来吃,甚至还能招徕流浪狗。
不猫和现在的yq有啥联系,本身猫的体内就有各种寄生虫比如蛔虫,绦虫、弓形虫等等。很多孕期女人养的家猫都不敢继续养了,而那个女人凭什么肯定隔个窗子就不会传染?她这轻巧话的不费吹灰之力,人家真有啥事,还能找到她吗?找到她,她又会负责吗?
讲真,喂养流浪猫我不这个事情本身的意义是好是坏,但是不能在区里进行,尤其是在别人的窗前。有的人不喜欢,是客观事实,人家有权利反对。
像这个视频里的女人,就是在挑动那些不动脑子的蠢货,或者干脆就和她一票货的所谓“爱猫人士”,通过视频拍摄和文字编辑,把自己抬高到一个道德高地,去绑架无辜的市民。
在别人窗口投放猫粮,能滋生出很多问题。首先就是不卫生,有的人对毛发过敏就更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