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谢漪又是好笑,又是心疼,要她上前抱抱。
刘藻终于出来,高悬的心也总算放下了,走过去让谢漪抱。谢漪道:“知错了?”
刘藻点头:“知错了。”
谢漪再问:“不敢了?”
刘藻摇头:“不敢了。”
“那就好了。”谢漪道。
刘藻得了原谅,这才能够心安。
谢漪到汤泉殿便醒过神来了,只是想着那时揭破,不免扫兴,就闭口不提,谁知刘藻那般过火。她身上酸软,提不起精神与她计较,便想冷上两日,陛下挂心于此,心虚之下,必会主动认错。
岂知,这实诚孩子,连一日都撑不到。
“我睡外侧。”刘藻道,让谢漪先上了床,而后自己躺在床边,“你夜里要什么,与我。”
她们平时是不分内外的,但今夜刘藻占据了外侧,便于替谢漪端水、起夜。
她想得如此周全,谢漪却无奈道:“我夜间从不饮水。”
刘藻执意:“万一今夜例外?你好生躺着,有我呢,诸事毋忧。”
她也没有忧,不过是要她不必如此紧张。谢漪只得依言躺在了里侧。其实她不过是累着了,歇一日也就好了,可刘藻就是很紧张。
吹灭了殿中灯烛,只留了墙角一盏,二人就寝。
刘藻抱着谢漪,伸手替她按揉酸疼之处。她秉性聪慧,几下里就琢磨出了技巧,力道不轻不重,恰到好处,谢漪让她按得舒服,渐渐地就在她怀中睡着了。
兴许是刘藻睡前提了,入夜从不饮水的谢漪子时过后忽然口渴,自梦中醒来。她掀被起身,欲下床倒水。刘藻却醒了过来,迷迷糊糊地抓住了她的手腕,口中含糊道:“谢相,你要何物?”
谢漪被她抓住了手,自不能起,便道:“水。”
刘藻松开手,道:“我去。”
殿中昏暗,仅一盏灯照明,刘藻又是半梦半醒,她摸索着下了床,赤足踏在地上,迷迷糊糊地朝绕过屏风。谢漪担忧地看着她摇摇晃晃的背影,几度怕她跌跤,然而不久,她就端着耳边回来了。
水且是温的,不难入口,刘藻站在床前,困倦地揉了揉眼睛,竭力清醒过来,望着谢漪。谢漪饮完了水,将耳杯递还给她。
杯中还余了半,刘藻问:“不要了?”
谢漪点头:“够了。”
刘藻便十分自然地将端起耳杯,将余下的水饮了,而后随手将耳杯放到一处矮几上,回来钻入被中。
谢漪已全然醒了,刘藻却仍为困意所困。她身上沾染了凉意,谢漪抱她到怀里替她捂暖。睡前是刘藻抱着她,眼下就反了过来。
刘藻浑然不觉,在谢漪怀中选了个舒适姿势,合眼重入睡眠。睡着之前,她昏昏沉沉地想,往后她就睡外侧了。
隔日奏疏发回,群臣见了竹简上的字迹,大喜过望,纷纷奔走相告,昨日上呈表章皆是陛下自己批阅的。
他们高兴之余,使人往宫中听,可是陛下与巩侯生隙,陛下不愿见巩侯插手朝政了。结果一听,方知巩侯恙,是陛下不忍她劳累。
群臣一阵空欢喜,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言语。
李闻在旁,暗道了一声,肤浅,十余年的相处,怎会变就变,这些人当真不知什么是真情。他还在头疼上哪里去寻一德高望重之士,正要走开,便闻一大臣怒道:“败坏风气!主上荒唐至斯,天下人有样学样,往后阴阳正道,可还存乎?”
这人姓虔名高,上回就反对得最激烈,只他有些才华,且为人正直,行事公正,陛下方不曾处置他。今百官噤声,无人敢言,他瞧了数日,瞧不下去,这时高声怒骂,也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群臣原还唉声叹气,闻他此言,或转头望别处,或掩面避开,竟无一人与他搭话。
此事自然传入宫中,刘藻听得大怒,当场颁诏,追封谢漪亡父为诸邑侯,派人修缮谢父陵墓,比照列侯的规格来。
群臣哗然,皇后之父封列侯,是汉之惯例。皇帝行事,已是明目张胆,不愿再遮掩了。
哪怕知道她心志在此,眼见她做出来,仍是使人震撼。
不止大臣,长安百姓皆震惊,其中以为此事荒唐的,自然占了大部分,可仍是无人敢言。
刘藻又将虔高外放,她原是欲将此人下狱,好生敲敲的,谢漪拦了她,她便只得将他赶去穷乡僻壤,来个眼不见为净。
虔高一走,朝臣更不敢言,刘藻才算满意。
十日后,李闻总算寻出了德高望重之士,是一从未入仕的老者,出身高门,周游天下,桃李满地。老先生的人品才华,人人叹服。
李闻原以为服这样的老者,必得费些功夫,谁知老先生当场就答应了,倒是他的一名弟子,忍不住皱眉道:“阴阳颠倒,人伦不存,世人跟风,将来高门女子养宠姬之风,必然蔚然盛行,老师怎能答允此事?”
老先生洒然一笑:“子杨岂不见世有公侯好南风?”
南风可存,贵女养宠姬又能如何。
连李闻都钦佩老先生的胸襟。
由是老先生率先上书,请立巩侯为后,紧接着十地之民联袂上书,请立巩侯为后。而后以李闻为首的众多大臣一齐跪请。皇帝欣然答允,当场下诏,立巩侯谢漪为后。
诏书颁布天下,半年前,人人都以为天子所谋,必荆棘重重,不能如愿。半年后,荡平朝堂,她做成了。
谢漪原先封了婕妤,婕妤再立为后,属于扶正,下诏书,赐宝印,祭告天地即可,无需大婚之礼。
刘藻不肯,她非要大婚一回不可。
立后都让她立成,她非要成婚,大臣们也只得由她,前前后后地忙碌起来。
可最让人生气的是,天子娶妇,非同儿戏,六礼不可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步步下来,讲究些的人家,走上半年都是常事。
可陛下不愿与巩侯长久分离,将婚期定在了正旦,是要在正旦日,携新后前往高庙,祭拜天地与先王。各种步骤也不能少,必得郑重其事,不可有分毫差错。
此时距正旦,已只余半月。
一时间宫廷朝堂,无一人清闲。自未央宫至巩侯府这一段路途,时时都有官员、宫卫与宦官往来,押送着天子的聘礼。
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还有无数璧、乘马、束帛、漆器,这些财物由人马押送,源源不断地送往巩侯府,直送了半个月,都未送完。
礼官们入宫,教导皇帝大婚礼仪。刘藻学得极为认真,还主动要求演练,生怕嘉礼出错。
数百名绣娘赶制吉服,连日连夜不曾合眼,宫廷内外,都要装饰,皇帝又突发奇想,令人自巩侯府至举行嘉礼的大殿,这一路都铺设红绸,要让皇后踏着红绸入宫,以示吉庆缠绵,帝后恩爱不离之意。
从巩侯府到大殿,少也有三十里地,哪有这么多的红绸,将京师掏空了,都寻不出这么多红绸来。于是大臣们又快马往各地寻找,一个个都愁白了头。
有些官员甚至后悔起来,早知陛下这么能闹腾,上一回就答应她了,那时离正旦还有四个月,他们还能慢慢准备,不至于半月之间跑断腿。
刘藻仍觉不够,下诏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免河内、渔阳、上党、山阳等三十七郡百姓一年赋税。以示与民同乐。
总之皇帝所为,使得这场婚事成了有汉以来最为奢靡喜庆的一场大婚,京师百姓原先对皇帝娶后颇为有微词,渐渐地也融入热闹华景之中,期待起来。
但越接近正旦,刘藻便越是焦躁。谢相出宫备嫁去了,她独枕难眠十余日,竟越发想念起谢相来。
可礼官不让她见谢相。刘藻忍耐了好几日,日益思念成河。
椒房殿总算要迎来主人,刘藻亲自去看了好几遍,连门上挂的灯笼她都仔细看了,嫌挂得不够端正,命人取了梯子来,爬上去亲自重挂了一遍。
殿内的每一件器物都是她挑选的,连被褥、妆奁她都过问了。这日距正旦只余三日,她望眼欲穿,静不下心来做事,又跑去椒房殿看,这回连殿中的地板,她都亲自擦了一遍。
想到谢相将来要在此地生活,与她白头偕老,刘藻心潮滚烫,一个激动,把矮几、橱柜、妆台、床榻都仔仔细细地擦了一遍。
宫人们已受不住她了,起初还会大惊失色地跪地劝阻,称这不是陛下能做的活计。而今已能面不改色地指点她什么样的材质用什么养的布料擦拭,方能不伤木器。
刘藻挨得好生辛苦,又挨过一日,距正旦只余两日时,她终于忍耐不住,她非要见谢相不可。
可礼官了,大婚之前,新人见面,是为不吉。就是这句不吉,拦了她这么多日。
刘藻想吉不吉不是礼官了算,是上天的旨意。她跑去神明台,令方相氏为她问一问诸神,今日能见谢相否?
方相氏替她卜了一卦,卦象称,陛下酉时离宫,子时前归,则吉。
刘藻见天色不早,酉时将至,慌忙去了。
方相氏见她急忙离去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当年陛下要他卜谢相之寿,卜得结果竟是天机,不能窥测。那时他怎么都想不通,为何丞相之寿,竟成了天机。
直至陛下要立后,方知究竟。
这世间唯二不能卜的,便是帝后。
刘藻特换了身玄衣,只携了三五名侍从,掐着时辰,酉时一到,她方离宫。因不好叫人知晓,她弃马从车,悄悄地行至谢相府外。又恐惊动仆婢,也不敢叩门,竟寻了一处围墙翻了进去。
那几名侍从看得都快吓死了,可陛下了,要避人耳目,他们只能在围墙下急得团团转,而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多亏刘藻喜好骑射,又时常蹴鞠为乐,身手颇为敏捷,自高墙上跃下来,也未伤到哪里。
这府邸她熟得很,心翼翼地寻着径走,避过巡逻的甲士、仆婢,直往谢漪房中去。
夜幕已降,她衣玄,可藏匿于夜色中,又在草木间四处躲避,竟未叫人察觉。可到了谢漪院中,刘藻还是敏感地觉出一丝不对头。这一路来,遇上的人,未免少了些。
但她未及深想,便潜入了谢漪院中。
窗上可见人影,在灯下做着针线。
刘藻一路来唯恐叫人发觉的惊怕瞬间消失,盯着窗上那人影,心跳得飞快,谢相是在绣嫁衣吗?
作者有话要: 萌萌对谢相的针线能力,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