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北上

A+A-

    薛清文对孟茂行恭敬的行了一礼, 道:“家父已经集结了所有将士, 日夜练兵, 发誓要助赵将军和公主迎回太子, 重振大晋江山!”

    这话一出,孟茂行再也没什么好了, 薛林能做的, 如果他再做不到,那他的尊严何在?颜面何存?!

    他走到孟夫人身边, 道:“夫人,有我孟茂行在,岂能让你上阵厮杀?!我先前不过是听了他们几句闲言碎语,一时游移不决。如今先皇已殁, 太子理应继承大统!公主持太子金印在此,我们怎能违背她的意思?”

    孟夫人道:“好!”

    罢,她再次环视四周,看的那几个方才提出让孟烟去联姻的臣子都低下头去,满心惴惴不安。

    她“哼”了一声,道:“若有谁再提联姻求和之事……”

    她拔出剑来,走到方才孟茂行坐的案边,挥剑一砍, 那案台从中间被她劈成了两半。这更是将那些文臣吓得浑身发抖, 站立不稳。只听孟夫人继续道:“若有谁再那些没有骨气的话,就犹如此案!”

    见此形势,众人都齐声道:“我等愿听公主命令, 愿听薛大人差遣!”

    吴攸向孟夫人和孟烟、薛清文投去了一道感激和赞许的目光。孟烟对她微微一笑,和薛清文一起,把孟夫人扶了出去。

    殿内孟茂行和官员们都各自归了位,继续议事。然而那被劈开的桌案就在他们眼前,很是触目惊心,堂下的众人即使心中还有异议,这时也只能默不作声了。

    吴攸接着对孟茂行道:“其实,李康路的军队虽然训练有素,我们也大可不必如此怕他。孟大人,我方才问你,知不知道太子为何明知李康路图谋不轨,还要将那血书赐给他,不知大人可想出了这其中的缘故。”

    孟茂行道:“太子见我等势单力薄,不足以和周曾相抗衡,只得求助于李康路,我等实在是惭愧!惭愧至极!”

    吴攸心中觉得好笑,这孟茂行的手下到了今天,还在这里不停的嘴仗,只怕他们缺乏的不是实力,而是胆量。

    她开口道:“诸位怕百姓遭遇战火,太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亲自去李康路那里,是想让李康路和周曾大战一场,以耗损他的元气。只有如此,我们方才能已最的损失,尽快的将李康路的势力消灭。”

    她看着廊下,道:“节度使大人手中的兵马,虽然可能没有李康路那般经验丰富,但毕竟数量众多,且从前也是训练有素,况南方岁岁丰收,也可谓是兵精粮足。”

    又道:“我听闻还有不少从北方来的,痛恨李康路和周曾的流民,他们一心想替死去的亲人报仇,回到自己的故乡。何不把他们也招编起来,发给他们军饷,好好训练,到时候让他们也上阵杀敌,至少,可以动摇李康路的军心,挫挫他的锐气。”

    孟茂行忙道:“公主的是。”

    到目前为止,对孟茂行来,下定了决心和李康路势不两立,他其实感觉踏实了很多。只不过,他还有一个最后的顾虑。

    他心翼翼的对吴攸提出了这个问题:“若是齐地、许地、梁地一同出兵讨伐李康路,太子殿下的意思,是让谁来统领这三路人马呢?”

    吴攸反问道:“孟大人以为,谁最有资格担此重任?”

    孟茂行其实并不太关心谁来领兵,薛林好歹是个武状元,而他孟茂行养尊处优了半辈子,起仗来不算在行,他真正关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这三地之中,归德大将军赵扬的兵力最强。他虽年轻,却随他的父亲连年征战,又屡屡和周曾交手,想来是最合适的人选。只不过……”

    他顿了一顿,道:“只不过,周曾、李康路在先,不知太子殿下可否也有些担忧……?”

    吴攸一听,正色道:“孟大人此言差矣!周曾、李康路一个是马贼,一个是叛军之首,从来只知道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害得今年珉、夏两地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而赵将军出身名门,三代忠良,一直以来善待百姓,将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且此番他杀了周迟、廖永兴,却只是将行宫搜查了一遍,一切都按原样封好,分毫不取,那些大晋的臣子,也都被他妥善安置——他所做的这些,周曾、李康路之流如何能比呢?”

    这些消息,还是吴攸从孟烟那里听来的,所以吴攸相信,孟茂行也一早就知道了。孟害怕的,只不过是到时候赵扬和周曾、李康路一样,趁机南下攻他的军队,占领他的土地。

    听了吴攸的话,孟茂行点了点头,道:“我和赵扬的父亲从前在朝中相交甚厚,我知道,他对先皇忠心耿耿,他的儿子,想来也错不了的!”

    到这里,吴攸望了一眼殿中群臣,道:“好了,各位大人也该回去歇着了。孟大人,到底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事,你我还要好好谋划一番。”

    这一日众人忙忙碌碌,到了下午时分,秋日的微风拂过,浮云聚拢,细雨飘落了下来。吴攸和孟烟正在孟烟房中话,孟烟的手下来报,道是贺冉之那里都已安排妥当,布置成贺冉之遇刺身亡的假象,实则将他和贺雪龄都转到了安全的地方,让贺冉之好好养伤。

    吴攸问道:“贺冉之先生可有什么嘱咐么?”

    那手下道:“有一封书信,给公主和姐过目。”

    吴攸开一看,那信很短,其中写道:“我那不肖的徒弟,复姓欧阳,单名一个毅字,他却是个不忠不义的人。此人熟读兵书,行事狠辣,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便是为人狂妄自大。尤其是当他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时,他常常会放松警惕,此时若是认真筹划,定能将他一举击败。”

    吴攸吸了口气,道:“看来这一行,我们要和这叫欧阳毅的和尚好好周旋了。”

    孟烟道:“原本前一阵子周曾和李康路还是势均力敌,可就在不久前,李康路以破竹之势攻下了三处紧要的城池,将周曾逼回了灵州。最后连灵州也失守了,只能退守陵城。”

    “想来是因为这欧阳毅投了他,为他出谋划策之故,看来,这欧阳毅确实有些本事,我们要做好准备。”

    吴攸道:“事已至此,是刀山还是火海,咱们都少不得要趟一趟了。”

    两人又了一会儿话,又有人来报,道:“所有的东西都按公主的吩咐准备好了。孟大人现在前厅,请公主前去一叙。”

    孟茂行和吴攸谈了一晌,劝道:“公主连日来赶路实在辛苦,不如休息一两日再走。”

    吴攸摇头道:“不成,事情紧急,贺先生也遇刺了,可见李康路对这许地的情形十分关注,我等需得连夜启程,方才不会走漏了风声。”

    又道:“大人别忘了我刚才嘱咐过的,从明天起,一定要挨家挨户排查,凡是有可疑的人,必须好好询问,若是不清来历的,就把他关押起来。李康路是个阴险厉害的角色,大人不能掉以轻心。”

    孟茂行连声称是,因为他听孟炻了赵扬和吴攸定亲的事,他赶紧充分的表达了一番自己对赵扬的尊重和肯定;其次,在那几个不长眼的人屡次向他提起把孟烟许配给李康路那贼眉鼠眼的儿子之后,他认为,自己得赶紧把孟烟嫁出去。同时,这也能让吴攸知道自己万没有把孟烟嫁给赵扬的意思。

    目前为止,那姓薛的子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他好歹对烟儿是真心的。实在不行,就是他吧——这是孟茂行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他对吴攸委婉地透露了自己的意思,吴攸赞扬了他的通情达理,顺带着把薛清文的人品和才学也夸奖了一番。

    座谈结束之后,在斜风细雨中,十数辆全副武装的马车在许地精锐士兵的保护下,踏上了北上的路。

    很快,吴攸就会离开安全的南方,远离莺歌燕舞,远离湿润的空气,远离朱阁绿树,吴侬软语,她将要踏上的那一方土地,充满了危险和未知。

    马车上拉着的是孟茂行为李康路准备的财宝,除了这些,车队里还有一样许地最难得的宝物——相传有闭月羞花之容的孟家三姐,孟烟。

    而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大晋皇室那最后的希望——太子慕攸行带回来。

    为了保存实力,吴攸决定还是坐马车。她一掀车帘,忽然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夜晚的风,已经有有些微凉了。

    她抬头望去,阴云散开,露出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淡淡的光华洒落,在她身后那片熟悉的江南土地上。

    与此同时,朔州夜晚的秋风带着寒意,吹落了今秋枝头的第一片略有泛黄的树叶。

    正如孟茂行听到的那样,赵扬清理了永州的战场,收编了周曾留下的人马。原本他想把谢瑾时之类的送回江沅,但他们其中许多人受了伤,只能留在永州养伤,有一部分人则表示,永州给他们留下的记忆比较悲痛,江沅又过于遥远,他们愿意随赵扬前去朔州。

    这其中包括赵扬最不欢迎的谢瑾时。

    然而,赵扬最终还是展示了他广阔的胸襟,尽管他很清楚谢瑾时跟着他来朔州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周英为谢瑾时而死,谢瑾时坚持以自己亡妻的身份安葬了她。赵扬好心的提醒了一下,以慕攸行现在的遭遇和心态,他登基以后多半是要诛周家九族的,不过不出他所料,谢瑾时坚定地表示,这不会改变他做出的决定。

    赵扬对谢瑾时的固执和不可理喻有着充分的认识,因此也没有和他多费口舌。

    同时,毫不意外的,一到朔州,谢瑾时就开始契而不舍的询问起了赵玉的下落。

    赵扬斩钉截铁的告诉他,赵玉他暂时识别想见着了,让他老老实实的回到给他安排的地方,为他的“亡妻”继续默哀。

    又是一片叶子飘落,那树下立着一个挺拔的身影,他弯下腰,伸出手,将那落叶从地上拾了起来。

    赵扬眉头带着几分忧色,轻声吟道:

    “一片孤帆万里回,

    管弦瑟瑟莫停杯。

    如云胜友谈风月,

    秋色连波落叶归。”

    “吴攸,如今已是落叶时节,你……何时回来呢?”

    他从怀中掏出几张有些发皱的纸,在月光下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

    在马车里的吴攸,和在这槐树下的赵扬,同时抬头望着高悬的明月,在心里默默的念着,吴攸写在那纸上的几行字——

    写的正是:

    “沅水通波接朔阳,

    别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