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渡江

A+A-

    最终, 李康路还是决定拿出自古以来屡试不爽的办法:送钱。

    然而, 他的财力远没有孟茂行那么雄厚, 他没有成箱的金银珠宝去撒, 他只能认真的挑选一两个重点行贿对象。

    隐庐觉得,虽然挑拨孟茂行和薛林已经初见成效, 但是, 在他们两个人身上砸钱,很有可能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效果。

    他对李康路提出了一个有些大胆的建议:把钱送到京城去!

    李康路不但没有惊讶, 反而道:“我也正有此意。然如今皇上身边的重臣,都是和他一同被俘北上的老臣,这些人对我深恶痛绝,绝无可能劝他退兵。”

    隐庐道:“皇上身边, 难道就只有臣子么?我听闻还有个老太监,从一直伺候他的,从前在江沅养老,近来又被他召入宫中了。依我看,此人可用!”

    李康路听了,若有所思。只听隐庐又道:“慕攸行是什么人,你我都看得清楚。他从前是个狼崽子,现在长成了狼, 生怕别人夺他口中的肉。赵扬手握重兵, 如今已经没人制得住他,他羽翼丰满了,慕攸行只能做个傀儡。若是别的皇帝, 或许能忍得了,可是慕攸行,他是忍不了的。”

    李康路目露精光,道:“好!我这就差人秘密进京!”

    *****

    很快,正如李康路所期望的那样,一时间谣言四起,皆言赵扬攻城不利,皇上已经动了怒,给赵扬一月时间,必须将良州攻下。

    同时,城下的三路兵马已经是貌合神离,经常发生赵扬指东,另两人西的情况。

    赵扬加紧了攻城,然而这也引起了另外两人的强烈不满。冬天来临,天气越来越冷,越来越干燥,南方的兵士们,已经受不住了。

    终于,再一次被李康路的守军了回去之后,疲惫不堪的大晋军队发生了内讧,李康路感叹,若是那些城外的援军还在就好了,此时一举攻上,肯定能将赵扬逼回江岸。

    可是,在过去的时间里,赵扬不着李康路,他也没闲着——他不断出击,把那些李康路叫来增援的散兵都消灭了。

    李康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过他相信,只要他坚持下去,新皇肯定是坐不住的。

    果然,从江沅传来了召赵扬回京听审的消息。

    胜败在此一举,孟茂行和薛林都陷入了消极怠工的状态,在一个寒霜遍地的清,李康路发现,赵扬开始悄悄的撤退了。

    这就是他所等待的机会。

    李康路开始集结城内的兵力,他没有倾巢而出,而是派股骑兵跟在后面,不时的骚扰一下孟茂行,和薛林。

    薛林受伤,孟茂行的长子也中了一箭。在快到江岸的时候,这两路军队的士气似乎陷入了最低落的状态。

    又过了不少日子,三路大军始终没有开始渡江。隐庐不断的派出人来探消息,最终发现了赵扬迟迟不下命令的原因。

    理论上,这三路军队都是大晋的兵马,然而实际上,最强劲的队伍是赵扬的手下。他不想渡江,他想让自己的主力回到齐地去。

    正所谓:“兵家胜败平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在李康路看来,这是赵扬能保存自己实力和性命唯一的办法。

    而他,绝对不想让赵扬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十月底,李康路亲自带着重甲骑兵和精锐的步兵,悄悄的占领了沿江的几个城池。他认为,仍然在江边犹豫着是不是要渡江的赵扬应该不会发觉。

    到了江岸,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很有可能赵扬不愿意渡江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他人马装备太多,一时无法完全转移。实际上,每天他都能探听到船只在岸边起航的消息,他和隐庐一致认为,这应该是赵扬用来拖延时间,迷惑慕攸行的招数——不是我不想回江沅复命,而是人多船少,我得慢慢来。

    几个月来,他终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在这种欣喜中,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仓促的占领的这两座城内,似乎没有多少百姓,仓库里,也没有多少粮草。

    在一个下午,他听江岸边又发生了不的冲突,赵扬不想走,另外两支队伍可是归心似箭。为了那一方先抢船渡江,孟茂行和薛林的手下了起来。

    赵扬似乎也懒得出面调停,让他们一直闹到了傍晚。疲惫的将领,愤怒的士兵,李康路觉得,他拼死一击的时刻到了,这宽阔的江面,就是赵扬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毛头子的葬身之处!

    第二天清,他集结了自己的数万军队,浩浩荡荡来到江边。这一天十分寒冷,虽未到结冰的地步,但天上飘起了雨,江岸变得泥泞不堪。

    李康路想,天时地利人和,他全占了,赵扬这回必死无疑。

    然而,当天越来越亮的时候,他惊讶的发现,赵扬的队伍一改昨天懒散混乱的样子,他们排列的整整齐齐,井然有序,李康路看不清铁甲钢盔下他们的表情,但是他清楚地感到,一股杀气扑面而来!

    更让他不解的是,当他站在马上往河岸远眺的时候,他发现那里堆积着很多已经被破坏了的船只。

    而当他再举目一望,他更是意识到,已经渡江渡了半个月的赵扬手下的兵马,似乎一点也没有减少。

    想起自己占领的那两座空荡荡的城池,他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但是事已至此,无论如何,自己的铁骑仍在,而赵扬却没了退路。李康路觉得,无论赵扬想耍什么花招,这些大晋的兵士今天肯定会葬身江底,而什么孟茂行、薛林,还有他们那些讨厌的孩子们,都会去给赵扬陪葬。

    这时,只见赵扬阵中鼓号齐鸣,营中想起一个浑厚的声音:“我与诸位奉皇命讨贼,贼一日不破,我誓不还乡!而今日,就是你我杀敌建功之时!”

    他又道:“诸位看这江边——釜已破,舟已沉,今日,再无退路,唯有死战!”

    最后,他提高声音,了最后一句话:“国家多难久矣!愿此一战之后,与诸位、太平盛世相见!”

    他话音刚落,一声号响,三路人马如潮水般,铺天盖地的,朝这李康路那些不知所措的骑兵涌了过来。

    赵扬只身冲在阵前,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李康路。

    李康路一死,他那不成器的幻想着娶孟烟的儿子之类的马上就会跟着一起完蛋。

    李康路也知道赵扬的来意,但是这个时候,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不能退缩。

    李康路的两个副将冲上前去,被赵扬一刀一个挑落马下。他的长子随后挺身而出,却和之前那两人一样,寒光闪过,只见李康路的长子人还竖在马上,脑袋却没了。

    这下子,李康路的亲兵们也吓坏了。李康路和周曾一样,不是什么讲求仁义道德的人,他的手下的忠诚度自然也很有限。他们呼啦啦的散开了,李康路的面前是一片空地,还有从容不迫的挥刀向他追过来的赵扬。

    到这时候,隐庐也知道自己犯了最致命的错误,正如他的师父所的那样,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可能输,但是眼下的事实教育了他,他明白,就在这胜券在握的时候,他输了。

    他对李康路大喊道:“回城!”

    赵扬似乎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也朝身后喊道:“追!”

    一股齐地的精兵在赵扬身后聚集,朝李康路逃跑的方向追了过去。

    李康路对自己占的城池原本很有信心,但是片刻过后,他就不这么想了。

    当他和隐庐还有些残兵败将逃到城下的时候,他隐约看到城头飘荡的大旗上,写着一个“赵”字。

    他以为自己看错了,然而又看了一遍之后,那大旗卷而又舒,舒而又卷,上面的“赵”字依然清晰。

    杀了无数人的他高举着佩刀,却不知道这一刀该往哪儿砍。

    不过,城头的兵士马上就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箭像雨点一样落了下来,李康路、隐庐,还有城下所有的珉军四散逃窜,然而却是逃无可逃。

    李康路到底比周曾还多些骨气,他与赶上来的赵扬的骑兵战到最后一刻,力竭而死。

    隐庐被俘虏后,赵扬把贺雪龄叫来,对她道:“此人你可认识?”

    贺雪龄这回记忆没有缺失,她愤怒的跳起来,道:“啊,就是你!当初你身无分文,投到我爹门下,这些年来他怎么对你的?!”

    隐庐还想狡辩,是李康路派人去杀贺冉之,不是他。

    赵扬道:“一报还一报。这把刀给你。你也刺他几刀罢。”

    贺雪龄有点退缩了,道:“我……我没刺过人。”

    旁边围观的薛清文、吴攸等人都道:“闭着眼刺吧。”

    隐庐这时候感受到了强烈的恐惧,根据他对佛祖的了解,他觉得自己绝对是会下地狱的,却没想到,在他踏进赵扬营门的一刹那,地狱的大门也向他敞开了。

    如果贺雪龄能一刀刺死他,那他就赚了,可是看贺雪龄这哆哆嗦嗦的模样,他有一种预感,自己不知道会挨上多少刀,也不一定能死的成。

    不过他没想到,自己的结局比预料的更加悲惨。在薛清文和吴攸都摇头表示自己不愿意帮助之后,孟烟握着贺雪龄的手,象征性的在他肥厚的皮肉伤扎了几下,扎的隐庐发出了鬼哭狼嚎一般的叫声。

    但是没有人同情他,大家都记得那些屠城中死去的百姓,和现在还躺在床上的贺冉之。

    赵扬甚至都没有看他一眼,就吐出了几个字:“拉出去。凌迟。”

    江岸,迎接他们的无数只大船,正从南面顺着清风徐徐驶来。吴攸和赵扬并肩站在岸边,傍晚的夕阳染红了江面,一片赤红。

    *****

    然而这一刻,等待在皇宫中的慕攸行的心情,是有些复杂的。

    几天之后,他见到了吴攸,见到了赵扬,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赐婚,将惠安长公主许配给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赵扬为妻。

    另外,他还下了一道惊世骇俗的圣旨,惠安长公主才冠群臣,危难之中力挽狂澜,两次舍命护驾,忠心日月可鉴。特封其为“内相”,可“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

    吴攸不想当什么内相外相,然而在慕攸行的坚持下,她还是收下了这枚显然是刚刚造出来的相印。

    新年刚过,江沅又要迎来另一桩值得庆祝的喜事——整个都城的人们都等待着,那位拥有着大晋至高荣耀的长公主出嫁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