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汇款来
“谁枪毙了?”莫茹心里一咯噔。
不管是谁, 被枪毙总不是好事。
王金秋道:“跃/进公社抢粮食的那几个人啊,春天他们围攻粮管所现在枪毙了, 正四处宣传呢, 妇女主任的。”
农民围攻粮食这事儿, 莫茹和周明愈也听过的。
不要以为先锋大队不缺吃的,外面就已经度过灾荒。
外面很多大队, 今年春天的时候饥荒比往年更严重!
为什么解散食堂?正是因为情况恶劣到无以为继, 买不到返销粮, 领不到救济粮, 所以食堂才不得不解散的。
有些地方收了粮食都是一粒不落的全交上去, 然后按照人口往下返口粮,据是为了反/瞒产,免得生产队私分。
结果返回来的口粮别一个人一天一斤,连半斤也没有, 有些村干部过分的甚至可能会贪墨口粮, 导致饥饿严重。
于是就发生了农民围攻仓库、粮管所抢粮食的事情。
事发以后, 枪毙了不少人, 被关起来不少, 没想到,这些人还是被枪毙了。
张够几个也唏嘘一阵子, 在同情别人的时候又想到了自己。
张翠花道:“咱们没饿死, 知道要感谢谁吧。”
张够点点头, 很认真道:“娘的对, 咱们村幸亏有他五达达和娘娘, 要不咱们怕是也捞不着好呢。”
抓虫子蚂蚱是劳模的功劳,拾棉花是劳模的活儿,泉眼是劳模挖出来的,红薯砖是劳模教的,蚂蚱窝窝头也是他们提倡的,造纸厂和砖窑厂磨房的也是他们弄的……
这么一想,自己村和人家村的不同,全都是他们俩带头干的。
不感谢他们感谢谁呢?
自从去年莫茹定期给她和二嫂几个红薯砖让送回娘家去,救了娘家一家子的命,张够对此已经坚信不疑。
当然,也有婆婆天天见缝插针洗脑的结果。
王金秋也听不少人了,幸亏先锋大队开了个砖窑厂发红薯砖,如果不是他们,很多闹饥荒的人家就要饿死了。
他们都感慨多亏了先锋大队的红薯砖啊!
自从春天发生抢粮管所那样的事儿之后,周明愈就决定扩大砖窑厂和造纸厂规模,面向附近的大队、公社招工。
不给工钱,而是把红薯砖当工钱定期发给他们,让他们一星期回家一次,可以把红薯砖送回家去接济一家老。
一个红薯砖有三四斤重,他们拿回去,就够家里人顶两天的。
可以这红薯砖真的是救荒利器。
不但救了外村人,去岁冬天和今年春天也救了先锋大队自己的社员。
周诚志之所以敢答应公社把所有麦子都交上去,就是仗着囤的红薯砖呢。
去年冬天涝得厉害,粮食收成不好,他们也是靠着这批红薯砖挺过来的。当然还有莫茹从莫家沟顺回来的粮食掺进去,只是没让别人知道而已。
毕竟虽然红薯可以救命,可顿顿吃红薯,吃得烧心胃疼,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也因为这个,先锋大队现在已经养成每年都做红薯砖囤积的习惯,既能防饥荒,平时也能接济贫困的社员们。
莫茹看张够也挺累的就道:“三嫂,反正咱家也不缺那口吃的,你不如先不要去,让那些真正需要的去赚吧。”
张翠花也同意。
张够想想也是这么回事,等大家都不饿肚子的时候,她在凭力气去赚私房钱吧。
这话儿让周诚志知道,就直接开了,让大家跟劳模学习。于是冬天和来年春天粮食紧缺的时候,先锋大队的女人们就不去帮工,把机会让给外村那些真吃不起饭的人家。
先锋大队的女人们不去帮工了,却不断地排队买砖瓦,有钱的直接拉够所有的砖瓦,等着来年化冻以后翻新屋子,钱不够的就先买瓦,直接把屋顶都盖上瓦片。
就算原本不想,买瓦的人家现在都忍不住,春天的时候人家都忙着盖瓦,他们没弄,结果夏天秋汛期的时候,下了几场雷暴雨,风大雨大的,很多人家都开始漏雨。
吃了亏就长记性,这会儿趁着外面来买瓦的少赶紧排队去买。
所以,只要有点闲钱就会想着盖瓦顶。
现在最抢手的就是粮食和先锋大队砖窑厂的瓦!
……
先锋大队的砖窑厂越做越红火,能申请到的煤炭数量也越多,加上周明愈和单腾飞的蘑菇鸭蛋生意又增添了砖瓦交易,能够从煤矿拉到的煤炭就更多。
单腾飞每次都让人特意给周明愈拉煤炭运到东关,然后让周明愈把砖瓦拉过去,两拨交换,也不用付钱,只需要等价交换即可。
不过总归是周明愈赚点便宜,毕竟他的砖瓦烧制要麻烦,而煤炭只需要挖出来简单加工就好。
单腾飞都会多给他一些煤。
这周到的服务,让东关煤炭厂的厂长都大呼羡慕得很呢。
有了源源不断的煤炭,先锋大队自己的煤炭加工也能办起来,把煤块破成煤粉,然后按比例加黄土、水摇成的煤饼,再卖给自己社员或者就近的大队。
社员们买了去取暖兼做饭,加上队里分的庄稼杆儿,一个冬天都不用再犯愁柴火的问题。
往年多少人犯愁没草烧呢。
煤炭多了,莫茹就和周明愈去县城托邱云去铸铁办预定一批铸铁炉子。这种炉子像个大花盆,底下三足支撑,炉体上下大连成一体,上头有烟道和加煤口,底下有出渣口。
这是去年新时兴的简易两用炉子,改造自进口的洋炉子大花盆式样,改造以后炉体简单实用简单,既能烧球也能烧蜂窝煤,非常好用。
这种炉子比起以前的铁皮炉子好用很多,以前的铁皮炉子需要搪炉子,搪不好既难用又费煤,简直要人命。
比铁皮炉子更好的优势是烟道上可以装那种铁皮烟筒,一直通到屋后去,煤烟直接排出去,末端加了一个风斗,不至于被风倒灌把烟呛在屋里。
有烟筒和风斗,就不怕煤气中毒,安全又方便。
冬天处处都要用热水,莫茹就在炉子旁边加了一个铁皮水箱,这样就能随时有热水,洗脸洗澡都方便。
俩孩子被她给养成习惯,冬天也要每天擦擦,隔几天就要洗个澡,不洗就难受。不少妇女拿这个嘴,暗地里嘀咕劳模好享受之类的,毕竟他们一冬天都难洗个澡呢,顶多洗洗脚和下面。
对于这种论调莫茹听见也当没听见,就算以后有人,反驳起来也容易,除四害懂不懂?讲卫生懂不懂?
有了炉子不只是用热水方便,想吃点什么也方便,直接放炉盖上烤,或者把砂锅坐上热都行。
天不亮捅开炉子,把粥熬上,这都省了早起做饭。
他们预定的炉子是长期供货,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去提货,自己装一个,再给张翠花屋里装一个,周培基家也买个……和拉砖瓦一样,都排着队呢。
…………
莫茹在周明愈的怀里醒过来,睁开眼屋里黑漆漆的,因为窗户上挂着草帘子呢,也看不见外面是否有光亮。
炉子一夜未熄,房间里暖烘烘的,有水仙花的香气袭/来,让人熏然欲醉。
在他怀里窝了一会儿,迷迷瞪瞪又睡着了。
最后是周七七要尿尿的声音给她叫醒的。
周明愈麻利地起身亮开手电筒,把闺女抱下去,又摸摸儿子,也抱下去便。
莫茹嘟囔一声,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块有年头的怀表,开黄铜表壳,看了一眼,已经过六点。
周明愈把完孩子再给塞进被窝里,又去倒水给莫茹喝。
周七七揉着眼睛声试探,“我睡不着了,能不能吃块糖啊?”
周八则眼睛都没睁开继续踏踏实实地睡觉。
莫茹了个哈欠,“大闺女,哪里有人一大早吃糖的?昨天不是还牙疼吗?保不齐要蛀牙了。”
周七七立刻张开嘴,“你看,没有蛀牙!”
“那也等吃过早饭再吃。”莫茹不肯妥协。
周七七就嘿嘿笑着钻进爸妈的被窝里,躺在两人中间,“爸爸,我心里苦。”
周明愈:……
莫茹翻了个身,去八被窝搂着儿子睡了,不能和戏精交道。周七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招儿她可领教多次,晾着就行。
周七七见她躲开,就开始满炕滚着玩儿。
春天翻盖砖瓦房的时候,炕也重新盘过的。
以前炕的尺寸是三米乘一米七,南北太窄,周明愈睡不下所以东西向睡觉。后来四个人东西向也排不下,就重新盘炕,这会儿三米乘两米的,既能让周明愈南北向伸开腿,还能让孩子们自由翻滚。
滚到最后,她哎呀一声,脑袋居然被怀表给咯了一下,疼得开始哼唧,“哎呀,脑袋破了,被咯了个窟窿。”
周明愈笑道:“咱上卫生室包扎一下啊。”
莫茹:“包扎什么啊,拿块糖糊上就好了。”
周七七:“我看行。”
完就咯咯笑,举着那块怀表认时间。
这怀表是邱磊在城里用鸡蛋和蘑菇换的。
是一位脸上长个大痦子的老太太,因为粮油店买不到细粮、鸡蛋和蘑菇,就用怀表跟邱磊换的。
表壳背面刻着一行字:民国十年苏氏表行。
这是一块有年头的古董,没想到那人卖就卖了,一点都不留恋,倒是让莫茹捡了个便宜。
看着那块表,莫茹心头一动,她对周明愈道:“五哥,你咱们能不能去城里用细面换点老物件回来?”
她听邱磊过的,炼钢的时候家里的金银首饰都被收上去,后来多半退回,但是基本也不让戴,这是封建地主派头,是资产阶级情调,不符合社会主义艰苦朴素的风格。从前年粮食奇缺,四处挨饿的时候,乡下城里老太太都曾拿首饰之类的想换粮食,结果根本不值钱!
不管原本值几两银子有多贵重,在挨饿的时候,一个银镯子换不来两斤米!
这时候比前两年饥饿还厉害,城里也许久吃不上白面,对于那些没吃惯粗粮的人家来,还真是要疯。
所以她觉得这是个机会。
周明愈自然同意,反正他也不用天天去砖窑厂盯着。
腻歪了一会儿,周明愈起来熬上粥,等差不多的时候把砂锅端下来闷着,开始煮鸡蛋馏窝窝头。
天冷以后他们就没去南屋吃饭,因为八冬天喜欢睡懒觉,安安静静地能睡到□□点钟,莫茹也不折腾他,就让他一直睡饱。
所以他们就不去南屋吃早饭,自己做了吃。
正吃早饭的时候,墙头上传来周培基的声音,“周明愈,借个火儿!”
这是周培基又把炉子给弄死了。
莫茹笑道:“真是服了他了,快给他送几块红炭过去。”
周培基用得不是那么熟练,晚上封住炉子,早上想要捅开的时候,就发现已经给憋死了。
等他们吃完早饭,莫茹一回头,就发现八醒了,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只瞪着眼睛盯着她看呢。
她笑着把儿子抱起来,“亲爱的八,饿不饿啊。”
他还差个月就周岁了,现在还在吃母乳,莫茹也给他掺了辅食,他喜欢吃鸭蛋不喜欢吃鸡蛋,另外还能吃点米糊糊和烂面条。
也没见他过敏消化不良的,莫茹就由他喜欢。
喂了奶,莫茹拿了温热的手巾给儿子擦了脸和手,又擦上自制的婴儿护肤水免得皴脸,其实就是凡士林、甘油配的。
“叮铃铃”外面传来自行车铃的声音。
周七七立刻跳下地,“哪里来的自行车。”
全村除了他们家有自行车,别人没有,那这铃声就是外面的,估计是公社的干部
周七七跑去院子里,大黄立刻跟上,她去开了院门,就见门口一个大汉推着辆破旧的自行车正呲着大白牙冲她笑呢。
她诧异道:“你谁啊?”
秦桂豪拍拍后座的青绿色邮包,自豪道:“邮递员!”
周七七还不知道邮递员是啥呢,“邮递员?甜不甜?”
好不好吃?
秦桂豪挠挠头,嘿嘿笑道:“你爹娘呢?”
“有信吗?给我吧。”周七七伸出手。
以前大舅舅的信都是寄到公社,爸妈自己去拿的,今儿怎么还送到家门口了?哎呀,不爽,去公社的话,她还能顺便多吃块糖,送到家里来,不是没有借口了?
秦桂豪笑道:“不光有信,还得按手印。”乡下人基本都不会写字,签名就不用想了,所以都是按手印的。
周七七嘟着嘴,不情愿地回去喊她爹,拉着周明愈出来,还得声道:“爹,我给你通风报信,是不是有奖励哇。”
周明愈轻轻地在她脑门弹了一下,笑道:“别糖衣炮弹那一套,你妈不行就不行。”
他过了影壁墙看到秦桂豪,立刻笑道:“哎呀,稀客,这是拿工资啦?快进来歇歇脚。”
秦桂豪就停了车,先从邮包里拿出一封信,“这是你舅子的,”又递给他一张单子:“你大舅子的。”
周明愈看了看,居然是一张汇款单!
大弟这是有津贴了?
他摁了手印,然后请秦桂豪进屋去坐坐。
莫茹抱着八出来看,见了秦桂豪也挺高兴的,恭喜他有了好差事。
秦桂豪以前的民兵队长是临时的,只管自己村,这两年公社整顿民兵编制,有的几个村合并,他的就被取消了。
隔壁周培基听见也过来话聊天,好奇道:“咱们公社这是有邮递员了?”
以前有信都是送到公社的,让去开会的干部捎回来,或者定期有信的就自己家去问问,有就拿回来。
秦桂豪咧嘴笑,拍拍自己的胸脯:“新上岗的,第一天就来给明愈送信。”
这时候信息不那么发达,社员也没有太多信件,就先锋大队,以前也就是陈秀芳和另外两户人家有信,其他人家一年到头有两封不错了。
现在莫茹家反而成了信最多的,莫应棠的要慢很多,经常两三封一起到,但是莫应熠却不少,因为离着不是很远,基本固定一星期一封信。
周培基眼里闪过一丝羡慕,却道:“叔儿原本还公社招邮递员他也想去呢。”
其实是想骑自行车而已。
要真是公开招,周诚廉条件不差,不是劳模也露过脸的,而且先锋大队有俩劳模,帮着句话周诚廉肯定能去成的。
当然,人家秦桂豪肯定走了关系的,这点他也不嫉妒。
几人进了屋,周明愈从莫茹怀里把儿子接过去抱着,莫茹提起炉子上的燎壶给他们冲茶喝。
周培基又看到桌上的汇款单,惊讶道:“你大舅子汇钱来啦?”
一共有五十块呢!
这么多!
秦桂豪也很是羡慕,“周明愈,你这个大舅子现在是啥兵种?他才去了有两年?竟然有这么多钱,啧啧,真是能干。”
周培基也道:“我姥娘家大队上有个老兵,刚去那两年一个月就三块钱津贴,还时常被克扣,现在都是六七年的老兵了,一个月也才十四块。”
莫茹笑道:“他刚去那年还没有津贴呢,管吃管穿已经很好啦。这钱估计是他能攒下来的所有津贴了。”
以前莫应棠在信里过,刚去第一年津贴一个月是六块的,只不过他没拿到过,后来从炊事班调出来就开始拿钱了。
她拿起汇款单看了看,上面的邮戳居然又变了,已经是青海发出来的,汇款五十元,汇费是五毛。
只有汇款单,却没有信,估摸着地方远信更慢所以还没到呢。
她问道:“这钱去公社能取?”
秦桂豪摇头,“咱公社可取不了,得去县邮局。”
莫茹就把汇款单收起来,回头去县里跑一趟。
坐了一会儿,喝杯茶几句话,秦桂豪还有工作就告辞走了。
周培基看他骑着那么一辆破旧自行车也格外招风的样子不禁有点羡慕,也不闲聊了,赶紧家去换上鞋子去砖窑厂干活儿。
本队有几个青年干活不要粮食要钱,队里同意的。
他们走了以后,莫茹就把信拆开让周明愈给念。
周七七也爬上凳子,凑过去和他一起念信。
周八也瞪着眼睛看,只是比起爸爸和姐姐笑呵呵的样子,他依然是面瘫脸。
莫茹忍不住拿了炭笔和夹子,火速勾了一张速写出来。
莫应熠一星期一封信,雷不动,主要是他问题多,要回来和姐姐姐夫讨论学习心得以及难题。
他去了实验初中以后简直是如鱼得水,因为高中有个图书室,三间屋子摆满了书,他一有时间就去看。如今他学习还是超前的,自己这个学期的看完还要看下个学期的,甚至还去看高年级的。
莫茹还怕他不扎实,让他悠着点,结果他已经开始和周明愈讨论深奥的物理化学问题了。
这一次写信回来又讨论生物!
人体结构之类的,两人还可以指点指点,可他要是问什么基因什么太专业的,周明愈也回答不了。
周七七好奇道:“什么是基因?”
周明愈顿了一下,脑子里过了一下自己知道的那些知识,但是要想用简单的孩子的语言出来,发现没那么容易。
他对莫茹道:“媳妇儿,你来。”
莫茹坏笑道:“基因就是让什么东西是什么的那么一个东西。”
周明愈:……
八瞪着他娘,眼里有光。
周七七手托着下巴,睨了八一眼,“那就是地瓜是地瓜不是土豆,玉米是玉米不是秫秫的东西?”
莫茹点点头。
周七七又道:“我是爸妈的孩子,有爸妈的基因。”
周明愈笑道:“聪明的闺女,就是这样。”
周七七看着八,一脸不可思议,“他一定不是咱家的孩子,没有咱家的基因!”
周八瞪大了眼睛,惊恐地看着她。
莫茹赶紧摸摸他的毛,对周七七道:“你看他的鼻子和嘴巴跟爸爸还是很像的,眼睛像你,一看就是咱们家人。”
周八眼睛眯起来,一副很受用的样子。
周七七撇嘴,“那谁知道呢,整天跟个锯嘴葫芦似的,保不齐是个没了嘴的葫芦娃呢!”
莫茹和周明愈对视了一眼,这孩子!
周七七却觉得很好玩,跟弟弟笑道:“你以后就叫葫芦娃了啊,七个葫芦娃是你哥哥,你是八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