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第三百一十八章 秋猎
让冯淑嘉意外的是,杨皇后这会儿人并不在坤宁宫中。
杨嬷嬷笑着解释道:“九月秋猎,圣上的意思是今年要大行操办,还要延请番邦国主,向那些蠢蠢欲动的番邦展示我大梁的国威,让他们趁早歇了和大梁一争的心思,所以一切就不能按照旧例,得重新操办起来。
“娘娘作为后宫之主,要安排秋猎时圣上生活琐事和随行的妃嫔公主命妇之事,所以一早就去御书房,等候圣上散朝后再与他商议此事了。
“临行之前,娘娘特地吩咐奴婢留守宫中,迎候公主和冯大姑娘。”
冯淑嘉忙屈膝道:“多谢皇后娘娘抬爱。”
杨皇后乃国朝之母,如此恩宠,怎么能不让一个的侯府之女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杨嬷嬷对于冯淑嘉的反应毫不意外,微微一笑。
倒是寿阳公主神色如常,就如同在自己的公主府里一般自在,径自去临窗美人榻上坐下,又招呼冯淑嘉在一旁铺着软垫的椅子上坐下来,和杨嬷嬷笑道:“嬷嬷自去忙吧,不用理会我们,留个烧水看茶的就行。”
杨嬷嬷自知寿阳公主随意的性子,也知道这姑嫂两人感情深厚,日常并不注重这些虚礼,是以闻言并不坚持,屈膝笑着退了出去,只留下一个日常伺候茶水的宫女看茶。
“你不必太过拘束。”寿阳公主见冯淑嘉正襟危坐,便笑着劝她道,“皇嫂性子温厚,她宫里的人也都是和顺无争的,寻常不会挑礼仪上的错处。”
更何况冯淑嘉带进来的,杨皇后总会看在她的面子上,自动忽略冯淑嘉偶尔礼仪上的一点瑕疵。
冯淑嘉却微微一笑,委婉辞谢道:“皇后娘娘宽厚温和、大度贤良,体谅臣女乍来宫中心中怯懦,战战兢兢,那臣女也该谨守本分,恪尽礼仪,以回报娘娘的体贴才是。”
寿阳公主见冯淑嘉坚持,也不再劝,笑道:“随你吧。”
这种事情本就是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她做不了冯淑嘉的谨守礼训,自然也不能强求冯淑嘉在坤宁宫中如她一般随性自在。
两个人边闲坐边喝茶边闲话,不觉时光渐渐流逝。
等到半壶茶了,刘公公和严嬷嬷回来复命。
“公主和冯大姑娘尽管放心,针织局已经收下了人,登记了名册,着人安排下去了。是等她们熟悉针织局的环境和事务之后,根据各人长处,再行分配差事。”刘公公笑着回禀道。
“辛苦你了。”寿阳公主笑道,又吩咐严嬷嬷看赏。
刘公公本就是奉杨皇后的命令自去送那些绣娘去针织局报到的,又哪里敢收寿阳公主的谢意,见状连忙推辞道:“公主,这真是折煞奴婢了,实在是愧不敢当,愧不敢当呐!”
寿阳公主笑道:“那几人可都是本公主举荐进来的,回头少不得请刘公公多加照拂,你莫要再推辞了。”
刘公公是刘公公的干爹,正是如今的内务府大总管,自潜邸时就跟着隆庆帝,虽然比不上如今的御前大总管苏志高得意,却也在宫中十分得脸,深受帝后的信任,所以才会将宫里的衣食住行都交给他负责料理。
刘公公这才收下赏,又忙躬身谢过寿阳公主,满脸堆笑道:“公主尽管放心,针织局的人不会亏待了那几位绣娘的。”
就是不看在他干爹刘公公的面子上,针织局的人必然也不敢为难那几位绣娘,毕竟他可是代表杨皇后出面安置几人的。
刘公公收了赏,便极有眼色地退了出去,临行前却忍不住悄悄地量了冯淑嘉一眼,心道:以前也没有看出这位冯大姑娘有什么特别之处,不知为何却如此地受寿阳公主的喜爱和看重,不过是几个的绣娘罢了,寿阳公主却愿意看在冯淑嘉的面子上,拜托他一句。
见正事已了,冯淑嘉心里松了一大半,至于另一半,则要等杨皇后回来之后,听清楚隆庆帝对于今年秋猎的安排用意,才能完全放下了。
大梁年年都有秋猎,近来越来越流于形式,不过是宗室子弟、权贵之家的宴饮争胜罢了,早就不复当初太祖立下的强体健兵、居安思危的祖训。
隆庆帝如今却突然提出要大力操办秋猎,甚至还要请周围国家的首脑权贵共襄盛举,此举实在是令人惊讶又不安。
这意味着隆庆帝要改变对周围国家的策略了,那镇守西北边境的冯异今后前程如何,都尚未可知。
想到还有汾阳王在一旁虎视眈眈,蓄意陷害,冯淑嘉就更加地心焦如焚,惴惴不安。
她原本有心先向寿阳公主听一二,奈何寿阳公主从来不耐烦关心这些朝堂风云,话题转来转去都是些日常琐碎,或是讲和杨皇后过往的情谊,或是追忆驸马林樨,或是怨愤贞慧郡主的咄咄逼人,哪怕是一盏茶、一块点心,在她眼里都比什么秋猎啊朝政啊这些来得有趣。
冯淑嘉见状只好歇了向寿阳公主探的心思,耐下心来等杨皇后回来再听。
然而这一等就等到了午膳时分,杨皇后还未回坤宁宫,也未曾派人来知会寿阳公主一声。
一直安闲自在的寿阳公主顿时坐不住了,忙招来杨嬷嬷听:“皇嫂怎么还没有回来?不就是个秋猎嘛,时候还早着呢,总不能忙得都不回宫用膳了吧?”
再了,她一早就和杨皇后了招呼,是今日要带冯淑嘉入宫请安,杨皇后就是这会儿事情紧急脱不了身,按例也会着人回来告诉她一声呀。
事情这么反常,让寿阳公主心中微微不安。
她记得,隆庆帝和杨皇后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少年夫妻,情义深重,就是后来隆庆帝登基之后,大量采选秀女扩充后宫以平衡各方势力,杨皇后也不过嗔怨了他两句,过后帝后感情依旧和谐。
唯一的一次帝后失和冷战许久,以至于杨皇后连她和林樨尚在宫中都无暇顾及,是在晋王不甘夺嫡失败,勾结西凉叛乱,从晋阳一路往京城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