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亲人
安王究竟有什么把柄被朱氏抓住,不惜杀结发妻子也要保住秘密?
一定是很重要,很严重的秘密,比杀妻的后果还要严重得多。
现在他连女儿也要杀了。
刘琰猜到了一些。
“哥坠马的事情,和他有关吗?”
“有。”
刘琰长长的出了口气。
当时哥坠马的事,闹的虽然很大,平王,也就是当时的二皇子,还因此受了责罚——当然他受罚主要还是因为他行事不检,但安王自己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冤得很,认为父皇母后偏心,觉得他受罚全是哥害的。在那以前,两兄弟间关系尚可,从那以后……不提了。
这事查来查去,又扣到了前朝余孽的头上。
有时候刘琰也觉得这些前朝余孽本事太大了,父皇遇刺,是他们干的,哥坠马,是他们干的,围场里刘琰和哥一起遇险是他们干的,宜兰殿被投毒依旧是他们干的。斩不尽杀不绝,春风吹又生。
反正前朝余孽就是个筐,谁干了坏事都可以往里装,他们本来就无恶不作,不让他们背锅那让谁背。
不是他们干的,也是他们干的。
“围场那次的刺客呢?”
陆轶略一犹豫,也点了头。
其实宫里闹过不止一次刺客,父皇几乎每年都会遇见刺客,有时候甚至隔几个月就会有一波。
但围场那次不一样,那次的刺客目的明确是奔着哥去的,刘琰算是被捎带上。那次遇刺,除了父皇和哥,别人那里都没事。
杀父皇不足为奇,为什么还要捎带哥呢?如果要一锅端,为什么跳过前面一二三个皇子,要杀老四?皇子里他是最的,前朝余孽更应该对皇长子、还有当时比较出风头的皇次子下手吧?
只对皇子之中的一个出手,这些前朝余孽怎么想的?
也许是他们觉得四皇子看起来特别不顺眼,特别想要除掉他。
嗯,如果父皇和哥都没了,那剩下三个皇子不准会特别高兴——刘琰觉得可以排除三哥,他没有那个心计。
二哥呢……不是刘琰看不起他,他那个脑筋,也挺难的。
算来算去,如果真有个皇子夹杂在其中,那也就是大皇子了。
陆轶又点了点头。
刘琰到现在都不太愿意回想遇刺的那天,而且直到现在她能回想起的记忆也并不连贯,不完整。太医过,这是受惊过度,还让刘琰放宽心,不要太计较往事。这种事药石没多大功效,其实就得靠时间,天长日久,渐渐淡忘了也就好了。或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再看这一段经历,就不会觉得有多在意了。
后一句刘琰觉得可以理解为,倒霉着倒霉着就习惯了,以后肯定有更糟心的事在等着,等亏吃多了罪受够了再回头看这次的遇刺,那就不觉得这事儿算是一回事儿了。
就比如现在,她知道围场那次刺客的幕后之人是谁了,这一刻她再想到围场啊、刺客啊,受伤啊这些事情,确实不怎么难受了。
心里好象麻木了一样。
“他要杀哥,还要杀我?”刘琰有点纳闷:“我又不可能和他争太子宝座,他杀我做什么啊?只因为我和哥走得近吗?”
“也许是吧,个中原由,大概只能去问安王自己。”
“我不想问。”
亲妹妹去问亲哥哥,你为什么要让刺客杀我?
想想都觉得既悲凉,又可笑。
她想得到什么答案呢?安王可能会干脆承认,就是想一并除掉她,也可能会,那是误伤,他本身没有那个意思。
但事实不会改变,当时刺客要杀她是真真切切的,如果没有陆轶救她,刘琰早死透了,到现在坟头的草不定都能长了半人高。
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那去追究当初是有心还是无意——其实也没什么意思了。
不过刘琰心绪平静些之后,又想到另外一个疑惑。
“你今天,就是去查这件事了?”
一天就能查得这么清楚?
陆轶摇头:“这件事牵涉甚广,我在里面的用处不算太大。”
这话就谦虚了,如果真是用处不大,那何必天不亮就把陆轶叫走,忙到现在人才回来呢?
这会儿早过了刘琰平时歇息的时辰的,但是她现在靠坐在床上没有半点儿睡意。
这件事情肯定不是一天半晌的能查这么清楚的,也许,不是从今天开始查的,可能已经查了几个月,或者更久,也许从哥那次坠马,一直到现在,父皇都在追查这件事情。
只是刘纹的那碗甜汤把锅盖子揭开了而已。
盖子没掀之前,一切看着太太平平,安然无事,盖子一揭起来,才能看见锅里早就滚水如沸。这盖子即使从外面揭开,也早晚会被顶开。
父皇是不是早知道其中内情了?
还有安王……大皇兄,他是怎么一边在面子上做得那么温良软弱,装得那么父慈子孝,可私底下却能杀父杀兄弟杀妻子甚至连女儿都要杀。
听起来真可怕,简直不象人能干出来的事。
这样的人,竟然还是她亲哥哥?这人简直丧心病狂。
就那么想当太子,想当皇帝?
父皇和母后一定很难过……
刘琰声问陆轶:“现在他在哪里啊?”
陆轶知道她的“他”是指谁。
“暂时拘押起来了。”
“其他人呢?”
“圈在安王府。”
不知道父皇会怎么处置他。
这件事情必然不会就此结束,肯定会有很多人要被牵连进来。安王蓄养的人手、门客、为他效力的官吏……还有一些觉得他可能会成为太子,和他走得近的勋贵宗室——这些人里可能有毫不知情的无辜者,但是这种时候,误伤在所难免。
父皇应该不会杀亲生儿子……
刘琰这样揣测,可是她也不能笃定。
但是安王算是完了。
父皇他要是那么心慈手软,他还能稳当当坐在皇位上吗?
不等刘琰再问,陆轶主动:“刘纹她一直病着,大概过了这几日,就会送她去合适静养的地方。”
“比如?”
“可能送到慈恩寺,或是旁的什么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