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农人
10
顾不得狐仙之前交代过的勿要出声, 我撩开红布,一嗓子蒲松龄就叫了出来。本已走至门口的中年人闻声回头,我看着中年人的反应, 明白那中年人, 果真就是蒲松龄。或者,是《聊斋志异》世界中的蒲松龄。
我这一直呼蒲松龄的大名, 那老者看来的目光立时变的不太和善。我知道老者是在介意我这得上是无礼的称呼,可, 蒲松龄的字, 是啥来着?
老者介意, 蒲松龄本人却没甚不悦,他朝我走进几步,问道:“不知友是?”
——一个穿进你写的书里的人。
将真实答案咽回肚里, 我了个旁的答案。
“我是王奕析,十分仰慕先生的才学。”
蒲松龄听到我报出的名字,微挑了下眉梢后,笑着摇摇头, 瞧着像是并不相信我出的话。他摩挲着袖口想要什么,却被那问话人截住了话头。
“天色已晚,再不起行, 怕是要回不去了。”
蒲松龄停下摩挲袖口的动作,手却仍放在袖边上。他回身看向问话人,道:“我与这位友投缘的很,想再同他多聊几句。季文的药, 还要托振美和念东先生带回去。”
11
总而言之,我,就这样和蒲松龄巨巨面了个基。
12
和蒲松龄一同回到樘哥家时,天色已彻底昏黑下来。蒲松龄本只是想找个由头,好与问话人高振美分开而行,只没想到他借的这个由头,恰给了我强拉他回来的借口。蒲松龄不好直他是拿我当了幌子,便只得顺着我的意去了樘哥家。
樘哥先去邻家借了酒又做了几个快手菜,这才勉勉强强的凑出来一桌酒菜。蒲松龄起先因着吃白食的缘故很是局促,他围在厨房外转了几圈,看着是想要帮把手。
蒲松龄的心意有了,手艺却没有。他空转几圈也没能找到他能帮上忙的地方,面上的神情便愈发局促起来。直至樘哥拿给蒲松龄块儿抹布,让蒲松龄帮着去擦桌子,蒲松龄才放松下来。
我瞄着堂屋中那张干干净净的桌子,觉着这画面,有点儿眼熟。
樘哥是不是也支使我去擦过一干二净的桌子?樘哥当初,也是为了让我放松下来?
樘哥似是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边将菜盘递给我边道,“不一样。”
什么不一样?樘哥半句留半句,留下的那半句,直搔的我心痒痒。不一样……樘哥是在,他当初那样做的目的,和我想的不一样?那樘哥为啥那么做,难不成真是如他当时所,忘记自己曾擦过那张桌子?
灶台旁点着的灯盏中,蓦地响起了声哔啵声。我看着樘哥那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柔和的笑意,忽就不想破砂锅问到底了。我现在,只想问樘哥个俗套至极的问题。
“你是什么时候看上我的?”
樘哥随手往锅内倒了些油,早先刷锅时的水未干尽,油一入锅,顿时发出了一阵滋啦声。樘哥退开几步走离溅着油星的铁锅,也不看我,只道:“大概是在见到你之前。”
……嘴这么甜,怕不是偷抹了蜂蜜,我得检查检查。
13
樘哥的嘴没抹蜂蜜,但蒲松龄的眼睛,估计是要长针眼了。
好容易放开了些的蒲松龄,在撞见了我和樘哥的亲昵接触后,又缩回了原态。我看着坐在桌前闷着个头的蒲松龄,都替他感到为难了。从《黄九郎》一文最后的那段判词可以看出,蒲松龄,该是个恐同人员。现下让他和两个基佬同坐一桌,别是吃饭了,我估么着,他连喘气儿都不自在。
我臆想中喘气儿都不自在的蒲松龄,在静了片刻后,复又抬起头,道:“此途,甚是艰辛,两位还是不要沉迷为好。”
蒲松龄憋了半天,憋出来句极为温和的劝之语。我见蒲松龄只了这么一句就没了下文,提着的那口气,好算是放了下来。判词中写的诸如“断袖分桃,难免掩鼻之丑”的语句我还记得门清,蒲松龄万一真出来那种话,今晚,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好在,蒲松龄既没有口出恶言,也没有再把恐同的话题继续下去。
撇去恐同这点不提,蒲松龄,其实是个极好相处的人。言语有度,行为有礼,时不时的还能抖个段子出来供人一乐。蒲松龄,不像那些久浸在书文典籍中的文人一般,带着些迂腐清高,倒是多了几分平易近人之感。
最初的尴尬一过,饭局上的气氛又活跃起来。我看着几杯酒下肚,面上染上醉意的蒲松龄,绕着圈的,把话题引到了我关心的事情上来。
蒲松龄听我谈起《聊斋志异》,眯着眼睛摆了摆手,慨叹了句惭愧后,话锋一转,脸上又带上了得色。“可算是得意之作。”
蒲松龄三言两语的带过了他写《聊斋志异》的初衷和《聊斋志异》所写的大体内容,到《聊斋志异》的序文时,反倒是多了几句。蒲松龄这么一,我也弄明白了听着耳熟的念东先生到底是谁——念东先生,正是推文能手高珩。
蒲松龄拿起筷子举了半天,终还是放下筷子,又啜了口水酒。蒲松龄喝完嘶了一声,声音低到像是在自言自语般的道:“念东先生,过些时日,要将《聊斋志异》的初稿带进宫中。”
自己的书稿明明要被拿进宫中传阅,蒲松龄的神情,却不见得有多愉悦。比之愉悦,蒲松龄的面上,反是忧虑的神色更多些。我看着蒲松龄耷拉下来的眼皮,也不难想出蒲松龄在担忧些什么。
《聊斋志异》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世人对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的态度,多半是不理解。单从白日间,与蒲松龄话时,颇有些趾高气扬的高振美的话中,便可窥得一二。蒲松龄专于创作《聊斋志异》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不务正业。
高珩的推文行动,能否将《聊斋志异》推火我不清楚,便也不好多。从头至尾也没和蒲松龄过几句话的樘哥,却问了个问题。
“先生写书,是为了扬名天下?”
蒲松龄闻言愣了愣,思忖了片瞬后,低垂的眼皮忽又抬高了些。蒲松龄的眼神晶亮了许多,用文艺范儿的法来,便是“眸中迸出了对理想的无尽追求”。
一扫之前的阴郁,蒲松龄敲了下桌子,道:“我写《聊斋志异》,便是为了书出心中所想,无所谓扬名不扬名。”郁气一除,蒲松龄脸上的苦色也不再那么明显。蒲松龄拿起筷子握在手中,看他拿筷的姿势,不像是握筷,更像是执着支舔足了墨的笔,似在下一刻,蒲松龄便要挥毫一番。
樘哥与我对视一眼,都没再多什么。
此刻,蒲松龄能够解开心中郁结,兴致盎然的去追求所好。但等蒲松龄再被俗世束缚时,他的追求,于他而言,带来的,便不仅是一味地欢欣了。所好,有时恰恰是痛楚的来源。人,若是没有所好,活的或许会更轻松一些。
但……
我瞅着自觉失仪,不自然的将筷子从半空中转了个弯儿,夹向离他最近的一盘菜的蒲松龄,又觉着,人若是没了所好,自也就不会懂得,所好带来的极致欢愉。
偷瞥了眼给蒲松龄添酒的樘哥,我觉着,我的所好,就是樘哥。
蒲松龄被樘哥的话一点,算是彻底的将他对《聊斋志异》那半遮半掩的态度掀了去。《聊斋志异》,确如蒲松龄先前所,是他的得意之作。
也不用我带话题,蒲松龄自觉的就起了《聊斋志异》中的具体内容。《聊斋志异》中有五百个故事,我看蒲松龄的意思,是要挨个的跟我和樘哥把这些故事捋一遍。且不蒲松龄能不能记全这些个故事,就蒲松龄单那些他记住的内容,也不是一晚上能完的。
等蒲松龄不顾夜色深沉,讲完一个女尸半夜诈尸接连杀了三人,又对剩下的那个活口穷追不舍的故事后,我连忙止住了蒲松龄,不想再接着听蒲松龄讲鬼故事。
给蒲松龄夹了筷子菜,我变着花的问道:“先生写的异事,都是些与鬼怪相关的事情?”
“也不尽然,也有写人间奇闻的文章。”蒲松龄罢看了我一眼,接着道:“来也巧,其中一篇的人物,恰与友你同名。”
和我同名?
蒲松龄将《人妖》篇给我讲了一遍,我听着通篇出现的所有人名,实在是没从里面听出个王奕析来。蒲松龄讲完捋了捋胡子,跟我解释道:“这里面的王二喜,本名当为王奕析。王二喜,不过是他的化名。”
王二喜的真名,是王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