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狂徒

A+A-

    ()然后,阿巍和婆婆同时看向了花二,目光探寻。花三则一声冷哼“还没招惹”,便摔门而去。

    花二点点头,又摇摇头,迟疑:“殿下这铺的钥匙,您拿来干嘛呀?乡居简陋,没冒犯您都是好的了。您还想回来不成?”

    赵熙行却不愿多解释,伸出,指尖勾了勾,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花二和阿巍婆婆商量了会儿,虽然千百个不情愿,但花钱消灾,舍钥匙保命,只得交了把钥匙出去。

    赵熙行拿到那柄草绳拴着的钥匙,珍惜地贴身放了,方才腹泻的不悦立马烟消云散。

    “好了,劳贵铺照料多日,本殿就不作扰民之举了。宫里堆了几天的折子不能再等了,本殿这便回宫。告辞。”

    言罢,赵熙行起身,拂袖而去,几人连忙恭送,可男子临到门口,又折回来,倒退到花二身边。

    “殿下?”花二刚开口,便感到一爿阴影投下。

    赵熙行俯身,低头,凑近了女子耳垂,一笑,眸底星光荡漾:“回来?不若本殿想长住呢?”

    花二心尖一跳。只感到耳垂烧热,灵台间又懵了。

    待她再定睛一瞧,蓝衫俊影已消失在天际,只有原地一缕若有若无的竹香,将她从头到脚湮没。

    无边无际,风月琳琅。

    十一月。盛京第一场雪。

    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帝宫传出消息,东宫的伤好了,恢复觐见,重参朝议。

    只是宫人们议论,将自己关了连日的东宫,这一放出来,好像心情很好似的,连带着阖宫虽入寒冬,却如煦春。

    而昌平侯府的大姑娘沈银,则着了新作的紫貂昭君套,银红撒花袄,月白洋绉银鼠皮裙,拥着个黄铜镂雕梅花的炉,坐在去往东宫的马车上。

    车外雪霰飘飘,车里却温暖如夏,雪沫儿从毡帘缝儿里漏进来,还没落地就化了。

    “东宫伤才好,姑娘就请了谒见。东宫一定会感念姑娘这份关切情深的。”帘外传来丫鬟流香的声音。

    流香,是打就跟着沈银的丫鬟了。家穷,卖她进的平昌侯府,好歹遇见个善人主子,沈银待她多为宽厚。

    沈银闻言,并没有什么喜色,淡淡道:“去了,无过,不去,才是罪过大了。听闻东宫出来后心情很好?”

    流香略一思索,笑道:“对哩,宫人都,按理养个伤,损了点元气,怎么反而越见气色好。圣人龙颜大悦,大赏了太医署呢。”

    “太医署?”沈银凉凉一笑,“怎会是那些蠢男人。全天下都被东宫骗了”

    流香不解。可听闻车内又沉默,想来自家主子不愿多的事,她也不好多问,只得抬眸看天,漫天雪似撒盐。

    “姑娘,下雪了马上就过年了,过年后,姑娘就廿十了。您和东宫拖了四年的婚约”

    流香欲言又止。看着雪沫在掌心融化,呼出一串白气儿:“姑娘,您到底怎么想的呀?”

    “我能怎么想?我早就没念想了。若一定要选一个,至少东宫和我一块长大,比旁人熟些。除此之外,呵,我还有第二个选择么?”

    这次,沈银回答得很迅速。显然这种问题,已经不止一个人问过她了。

    她一遍遍的回答,语调深处泅起了分无奈,人们都问她怎么“想”,却不知“想”这个字,她都倦了。

    是了,她早就没念想了。

    在他走之后。

    沈银的目光恍惚起来,透过厚重的毡帘,透过漫天洒的雪,透过这南去三千里的迢迢。

    她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男人,大雁塔上金榜题名。

    “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联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人泪落时天泪落,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注)

    他睥睨四方,在塔壁上挥墨,诗成扔笔,仰天大笑。

    一众进士目瞪口呆,此言狂极,真前无古人。

    后来,圣人听闻,称奇也,特意召他进宫,御前殿试,他撰文一篇,上大喜,亲自把他从探花,抬为状元。

    原本的状元沈锡鸣鼓喊冤。但旋即,三省会试亲自试他文章时,发现狗屁不通,遂被查出是靠着老爹段,科举舞弊,才拔了头筹。

    起先咒骂他的进士们立马低头哈腰,登门恭贺他目光如炬,他关了大门,只泼了盆洗脚水出去,嫌那些锦靴玉履脏了他的草庐。

    两年后,绯衣银弓,斩不忠不臣于百步之外,他成了东周百姓心中的天道,也成了她心中这一生的孽。

    这时,马车一个颠簸,将沈银拉回现实,车外传来流香的清喝:“心点!怎么赶马的呢!伤着姑娘了十个脑袋都不够砍!”

    “罢了。雪积起来了,路滑,不怪他们。”沈银从车里传来一句,制止了流香。

    “姑娘心善。赶马的奴才是新,以前不过是府门口的乞儿,还是姑娘可怜他们,买了他们来赶马。否则,这大冬天,还不知在哪儿挨冻呢。”车外,流香训那些马夫。

    沈银淡淡一笑。心善?

    她买这个乞儿,不过是见他天天在府门口行乞,有损侯府颜面,才收了他赶马。至于被所有人赞为菩萨心肠,她自觉冤枉。

    她想起那个人过,这乱世风雨如晦,太干净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是了,倒退几年,东周最后的历史里,三百年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哪怕是国之中央的京城,成群结队的乞儿们,和鞋袜都镶了珍珠的公子哥儿们,同时生活在天子脚下。

    而当年的她,不过十二岁,因着舞弊的原状元沈锡,是她沈家亲戚,出了事儿后,她拜访了他的草庐。

    然后她正好撞见他回来。

    大雪天,他扛了一袋米,米袋戳了个洞,一路漏下米来,饿得发慌的乞儿们跟了一路捡,生米就往嘴里塞。

    回了草庐,一袋米就剩了一半。

    “你故意的。”她看了眼米袋,对他道。

    “是。”他答得干脆。

    “大雁塔上狂放之举,你也是故意的。”她质问,“故意引起圣人注意,故意闹到金銮殿,重判名次,重审沈锡资格。”

    “是。”他斜着眼瞧她。

    注释

    原诗出自清翰林院侍讲梁同书的恭录嘉庆七年御制骂廷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