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我自己舒服了就行了
姜敏玥这样做是想让薛家的人讨厌自己——
然后退亲?
她只跟父亲过,姜敏玥是怎么猜到自己想退亲的?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难道——
长宁想到了相貌俊朗的薛昙敬,难道是姜敏玥她对薛昙敬有别的心思?薛家和姜家也算是世交了,姜敏玥正是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又是从认识的,所以她要是动心,那也是得过去。
长宁仔细回想了一下,又觉得不太像。
她刚回来的时候薛昙敬和薛夫人到侯府做客,再有就是今天这一次,其余他们两个有没有见面,长宁不清楚,不过这两次见面长宁能肯定姜敏玥没特别的反应,也没特别的情绪。
是她心思藏得太深,自己看不出来?也可能是,毕竟那一次惊马的事姜敏玥还要自己的命,她一样没表露出半点神色出来。
不过,自己和薛昙敬的亲事退了,姜家还会让她和薛昙敬结亲吗?想来应该是不会,姜家的女儿又不是嫁不出去。
而且,看薛昙敬的意思是,他和罗雨潋估计是两情相悦。
不过凡事也不是绝对的,若靖安侯府和城阳伯府牵扯的东西和利益太多,如此两府结成儿女亲家会让关系更加的牢靠,如此就有可能了。
“二姐莫不是又在了什么坏主意?”海棠皱着眉头愤慨道。
姐一提,她也是觉得怪怪的。
沉香也皱了眉头点点头,“姐您和海棠姐姐一,奴婢也是觉得今日二姐的态度前后有些不对劲。”
两个丫头都是一脸担心的样子。
锦沁苑就在眼前了,长宁脚步微顿朝两人一笑,“也许是我们想多了,不要太担心了。”
海棠和沉香两人点了点头。
虽话是这么,两人放在了心里——以后对二姐要更心。
热水早已经准备好了,海棠和沉香两个回房去梳洗,许妈妈伤还没好在房里养伤因此便是木莲和豆伺候长宁沐浴梳洗。
不用过去鹤鸣堂,长宁早早便吩咐了人把院子的大门给关了,不想刚吃了晚饭,姜恒派了丫头过来请她过去前院他书房。
长宁看了眼已经擦黑的天,带了豆过去姜恒那。
想来是今日在薛家她人的事。
刚回来的时候苏氏和姜敏玥都帮着自己了话,姜老夫人当时也没什么但肯定恼自己的,然她更担心是自己的和薛昙敬的亲事,所以肯定会把事情告诉姜恒。
姜恒看着身姿窈窕,如花一般美丽的女儿,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指了指椅子,“坐。”
他真是不知道长女到底是想怎么样。
刚把她从庄子上接回来的时候还觉得她乖巧了,可她转眼就又恢复了以前的劣性。
先是了次女。
再是对着老夫人和苏氏以死相逼,好吧,以死相逼她是想救忠仆情况危急没办法,只好出了那么一个下策。
今天又在薛家了人家薛家的表姑娘罗姑娘。
那次逼迫长辈是当时情况危急没别的办法。
可那一次次女和这次罗姑娘呢?
姜恒真是头疼得厉害。
她,又没用。
又是女儿,当然不能她一顿了事。
屋里没人伺候,长宁就伸手自己倒茶,一边问他,“父亲您什么时候回来的?用了晚饭没?”
“吃了。”姜恒道,“听你今日在薛家和罗家的姑娘起了冲突?”
“其实也不算起冲突。”长宁回道,“因为元宵节我落水的事她跟我道歉,我便讨了点利息。”
姜恒颇为无奈,“圆圆,人家跟你道歉了,你应该大气点,不该出手人。”
“就为了所谓的大气,她跟我道了歉,那事情就那么算了吗?”长宁嗤笑了一声,“才不!那样不是便宜他们了?我可是差点命都没了!”其实薛昙敬和罗雨潋已经害了一条命。
“圆圆……”姜恒面色不变,手指蜷缩了起来。
当时女儿昏迷不醒呢,他就派人把她送走了。
幸得女儿好了。
还有元宵节的事女儿从庄子回来就特意过,可他不相信,所以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可现在……女儿还因为那件事动手了人!
难道——
女儿的是都是真的吗?
若如此,女儿一个耳光还真是便宜了那罗雨潋。
姜恒眼底漫上了一层冰冷的杀意。
“父亲您要骂就骂好了,反正我是不会过去赔礼道歉的,凭什么他们差点要了我的命,我不过是讨回点利息就过去道歉啊?”长宁往后一靠,道。
女儿的可能是真的,姜恒道,“圆圆,爹爹没有要你过去道歉的意思,你也放心,他们不会过来讨法的。”
若女儿的是真的,薛家罗家哪敢过来讨法?
可能还会让人给女儿送礼过来。
所以,是真还是假,接下来看薛家的态度就能知道了!
哦——不是叫她受训的?也不要她去给罗雨潋道歉?长宁诧愕地望向姜恒。
看着女儿明艳的脸上满满的都是惊愕之色,姜恒突然心情很是不好受。
女儿肯定以为自己会骂她一顿的,然后让她过去给罗家姑娘赔礼的吧。
长宁眨巴眨巴眼睛恢复了神色,问道,“父亲让我过来不是让我过去赔礼的?”
既如此当然不能让女儿跟人家去道歉了,不过——便如此女儿也不应该动手人啊。姑娘家家的动不动就动手人,终是对名声不好。姜恒淡淡地点头,“不过圆圆动手人终归不好,爹爹希望你以后行事不要这般冲动鲁莽了。”
长宁却觉得这样的挺好的,“管别人怎么,我自己舒服了就行了。”她知道姜恒的意思,希望她能顾忌一下自己的名声。
可她的名声还能好?
她就是名满京城的女纨绔,嚣张跋扈,凶悍任性,乖张骄纵,她非常满意,谁惹她了直接回去就是了,多爽快!
“圆圆。”姜恒皱眉,“动手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你可以……。”姜恒抬手指了指脑袋。
不用拳头解决,用脑子吗?长宁笑眯眯地点了点头,“女儿谨记父亲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