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血脉之力
“呵呵大的事也难不倒余大叔!”
铁墩、没丘、哑娃如同三条泥鳅一般,滑不留,从水泄不通的人群中窜跳出来,喜滋滋地趴在床边一动不动,直勾勾看着依旧昏迷的黑莲。
隐沙取过一条干净的汗巾,蘸着铜盆中的清水,细心擦拭黑莲身上的血渍,眼角尚带着未干的泪痕,抬头向余跃展颜一笑,以示心底的感激之意。
“嘶修士神通的强大,恐怕远超吾辈认知!”
普通族人无从知晓其中的蹊跷,了骨久、知胄身为知情者,不由面面相觑,心底的震骇无与伦比,方才的一幕看似有惊无险,实则离奇无比!
“余术士活命之恩,人一家永世不忘!”
只听闻“噗通”一声,短短一时三刻之间,目茨、汉达萝夫妇两人,历经人世的大悲大喜,此刻相拥掩面而泣,双双跪倒在地,接连叩头谢恩。
“呵呵两位毋需多礼!承蒙贵部搭救收留,乃是有恩余某在先。”
余跃含笑挥了挥,丝毫不露痕迹,送出一股无形的柔和之力,将目茨夫妇轻轻搀扶起来。
“黑莲真烂漫,骨骼清秀,本非夭折之像。此次逢凶化吉,亦是命中一段善缘因果!”
眼看一条鲜活的幼性命,由自身亲挽回,且于五行术法又有新的感悟,余跃可谓双喜临门,满面春风地向众人还礼。
“呼呼呼”
众目睽睽之下,黑莲的境遇明显好转,呼息间平稳均匀,眼角长长的睫毛不时微微抖动,宛如平常熟睡的模样。
“黑莲醒了!”
上百道目光热切期盼,黑莲紧闭的双眸终于慢慢睁开,虽略微有些呆滞失神,但已回复了孩童应有的生,吃力扫视着面前的人群。
双亲的面容悲喜交加,率先映入眼帘。隐沙坐在身旁,疼爱地梳理着黑莲的发辫。铁墩、没丘、哑娃调皮地趴在近前,不住挤眉弄眼。
再远处,则是亥大叔、虎大哥等一干族人
“族长、大祭司一直笑眯眯的,像极了两尊笑面禅佛,好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宝贝!”
目光稍显茫然,黑莲缓缓扫视一周,最终停在一饶身上。
“余大叔,出什么事了?”
嗓音虽虚弱无力,但足以令人倍感心安。自苏醒之后,黑莲一连串的举止,颇有细微的反常之处,众人欣喜之余,自然予以疏忽无视了。
“黑莲生了一场急病,现在已经没事,好生睡上一觉!”
一丝惊讶的神情,自余跃眼中一闪而过,旁人无从察觉。
“哦肚子好饿!”
黑莲乖巧地应承道,昔日的灵动之气渐渐开始呈现。
“哈哈哈吉人自有相!承蒙余术士出搭救,黑莲安然渡过一劫。”
黑莲历经九死一生,甫一醒来,便欲进食,此乃大吉之兆,昭示其神智、伤势皆无大碍。
“大病初愈,黑莲尚需静养,眼下更深露重,族中热各自散去,稍缓两日再行探望不迟。”
遵循族长的吩咐,众人陆续安心离去。了骨久、知胄似乎意犹未尽,连带脸上的风霜皱纹都舒展了不少。
“黑莲虽免于一难,病后进补不可掉以轻心!”
话间,余跃单伸出,十多条肥美的“鳌花鱼”犹自活蹦乱跳,用一根草绳串在一起。
“烦请隐姑娘代为收下,每日食用一条,文火慢炖,对病弱之躯补气养血,大有裨益。”
此物名贵珍稀,放眼“索阳地”中可称数一数二,严冬时令捕获更为不易。
“余术士援大恩,鄙族上下感激不尽!”
了骨久、知胄陪同余跃并肩而行,走出黑莲的家门。
“咳咳以余术士无边神通,想必已探知到异象。”
不出所料,待附近再无他人,知胄干咳一声,打破了沉默,余跃心中早有预估,当下微微一笑。
“唉本族遵循祖命,甘于困居边陲地界,长达两千年之久。事关一族辛秘,老朽仅能言尽于此,还望余术士海涵见谅,切勿泄露分毫。”
两位风烛残年的老者,面容整肃,眼神充满恳求与期待。
“族长、大祭司但请放心,此处亦为余某安身立命之地,今日所见所闻,必定忠人所托,守口如瓶!”
了骨久、知胄闻听之下,心头彻底释然,郑重地一躬到地。
黑夜中的“蒙颜部落”,四下万俱寂。
零星的雪花在半空无声飘舞,族人回到各自家中,先后进入梦乡。隐沙亲熬制了一大碗鲜鱼汤,滚烫美味,黑莲悉数吃了个干净,困乏难当,香甜地沉沉睡去。
然今日非比寻常,注定有人彻夜不眠。
余跃身为术士,与蒙颜一族交集甚深,一言既出,自会一诺千金。个中的道理,了骨久知胄虽了然在胸,却依旧辗转反侧,难以入寐。
“血脉之秘,干系至伟;本族兴衰存亡,全仰仗于此!”
黑莲体内酝藏图腾,于“蒙颜部落”而言不啻旱惊雷。
“如此绝秘,纵是族人亦不可提前知晓,何况一名无意闯入的外人?”
了骨久、知胄整夜长吁短叹,忐忑不安。
“唉相请余术士前来施救,乃是老朽默许授意,于本族两次有大恩之人,实不该妄加揣测!”
此时,相距数里之外,漆黑冷清的木屋中,一双精眸时而闪动,余跃的心底同样波涛汹涌。
“嘶”
就在黑莲得救之时,余跃神识中的青蛇微微颔首,分明以示谢恩,灵性十足,片刻之后,悠然消失一空。尚显稚嫩的双眸,清澈柔和,令余跃顿生似曾相识之福
“咦”
及至黑莲刚刚苏醒,神智尚处恍惚之中,却仿佛心有所属,四目相对的那一刻,余跃的心底不自主地猛然悸动。
“人、蛇理应毫不相干,眼眸竟有几分神似,却又不尽相同,好生古怪的感知!”
心下疑惑震惊不已,余跃低头冥思苦想。
“血脉之力!”
修真数十载光阴,余跃饱览各类典籍札记,多达数万册之多。
当下凝神遍寻,终于在一篇简短的见闻录上,查寻到一丝出处,可惜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