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东方人
九百六十万一直是杨浩心中的一个梦想,随着齐国的实际控制力延伸到江南,让他距离这个梦想又进了一部。
杨浩心中清楚,若是按着后世封建王朝的例子,齐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条件,至少自己的疆域比弱宋要大上一些。
现在唯一能阻止他向外扩张的因素,只剩下了和疆域不怎么匹配的人口。
越地蛮荒,虽有不少部落生活在那边,但人口原本不能和中原相比。
杨浩有些遗憾,目光下意识的看向西方。
“这是个威胁啊!”
中亚。
须发皆白的凯撒意识到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人总会死的,他并不怕死,只是自己征战一生,距离自己父亲所的那个世界,还是太过于遥远了。
站在这个被命名为征服者之城的宫殿中,凯撒的目光看向东方。
这个庞大的帝国,用了两代人,一百多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发展成了如今的模样。
他不禁有些遗憾,若是自己再年轻一些,就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
只是到了他这个年纪,想要率领大军越过东方那延伸了不知多少万里的山脉,心中升起了一种无力福
他知道在那片山脉的东方,是一片更加富饶开阔的土地。
正在凯撒有些失神之时,一名内侍恭敬无比的走了过来。
“吾王!尼尔爵士捉住了一群来自东方的流亡者,爵士认为吾王也许会对这些人感兴趣。
”
凯撒闻言混浊的双眼似乎明亮了许多。
“东方人?”
“是的吾王!是东方人!”
“嗯!我知道了,告诉尼尔爵士,看好那些人,明让他将那些人带过来。”
“遵吾王之命!”
内侍离开后,凯撒拄着拐杖在宫殿中踱着步子。
“有意思!”
第二日。
城中宫殿。
“尼尔拜见吾王!”
一头金发的尼尔,脱掉军帽,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仿佛拜见神袛一般无比的虔诚。
“哦!是尼尔啊!坐吧!”
“谢王上!”
“听你最近抓了一些东方人?”
“是的,月前在北方领地遇到了这些人。”
凯撒点点头:“多少人?”
“大概两万人。”
“两万人?”
凯撒有些吃惊。
“是的,属下当时也有些意外,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很少见到这么大的部落了。”
“能交流?”
“回王上,这些人中有北方的土着,勉强能够交流。”
“好吧!现在这些人在什么地方。”
“已经在宫殿外等候。”
“嗯!带他们进来吧!”
不一会儿,几个神色惶恐的黄种人被带到了凯撒面前,身旁还跟着几个中亚面孔的土着。
凯撒好奇的看着这几个和西方人长的有些差异的人,对尼尔道:“这些就是东方人。”
“是的!王上!”
“你们是谁?来自哪里?”
在几个土着磕磕绊绊的翻译下,为首的那个黄种人弄明白了问话,战战兢兢的回道:“我是匈奴首领,乌梁,来自山那边的草原。”
“东方的匈奴人,你们为何来到这里。”
乌梁神色有些不甘,道:“我的部落战败了,逃亡而来。”
“听你们有几万人,也战败了?”
乌梁闻言神色顿时有些不自然,心中愤恨道:“娘的,这不是再屁话?不战败老子又怎么会在这里。”
但形势比人强,而这几日的所见所闻,更知道这些彩毛人,强的实在太多了。
“两万人不算什么,东方有更大的势力,我们不是他们的对。”
“哦!更大的势力?”
凯撒明显来了兴趣。
“嗯!他们叫齐国,很强大,人口多的像是上的星星,掌管着雷电!”
凯撒皱了皱眉,虽然他不是无神者,但这种话显然是不信的。
过了这么久,他从没有见过这些奇迹,若是勉强能称得上是奇迹,也许只有父亲传下来的文明。
“东方人!你是在愚弄我?”
凯撒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羞辱长久以来久居上位养成的气势吓了乌梁一跳。
尼尔冷冷的看你的乌梁,腰间的长剑拔出,作势就要将此人斩杀当场。
乌梁见此吓得冷汗直流,连忙开始辩解起来。
“尼尔爵士,收起你的剑!”
“是!王上!”
尼尔冷冷的看了一眼乌梁,收起佩剑,坐在椅子上。
“东方人,不要考验我的耐心,若是再有欺骗的言语,我会把你的脑袋看下来,喂养水塘中的鳄鱼。
”
鳄鱼是什么东西,乌梁不清楚,但砍掉脑袋的话确实让他后怕不已。
“乌梁不敢!”
“那雷电是怎么回事?”
“齐人有一种武器,能发出巨大的声响,喷着白烟,人会被一种圆形的石头打中,人就死了。”
听到这话,无论是凯撒还是尼尔猛然站起。
“你再一遍?”
乌梁不知道那句话错了,额头上冷汗直流,只能支支吾吾再了一遍。
凯撒听完后重重的坐下,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按着父亲的讲述!这个世界的文明,应该都很落后才是,怎么会有火枪的文明!难道父亲也会出错?”
凯撒暗暗想着,心中已经将神秘的东方升起了警惕。
而随着乌梁的描述,凯撒已经十分确定,那个齐国对自己的帝国是个十分巨大的威胁,这是他这一生第一次将一个文明提升到与自己对等的高度。
让人将乌梁这些人带下去看管起来后,凯撒佝偻着站起身,来回踱着步子?
“尼尔!你有什么看法?”
“王上,我觉得那东方人不像是谎。”
“嗯。。。。想不到除了我们之外,这个世界还有和我们同等的文明,这个世界,真的是越来越有趣了。”
“王上?”
“呵呵,留着那些东方人,也许会对我们有用处。”
八月,气已经开始转凉,再过不久就是中秋,长安附近的农人已经开始了忙碌。
只不过,今年的秋收和往年不同,各村各镇的农官们破荒的来到田间地头。
这让农人原本就担忧新作物的收成的心情,更加的紧张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