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往事
()尤其是,靖安伯夫人还如此喜爱秦姝,为了能聘了她做儿媳妇,还直道不管几年都乐意等。
只能,这世上就有这种惯会装样子的人,叫人明明被算计了,还能记着她的好。
钱氏,无疑就是其中之翘楚了。
定下亲事之后,钱氏也果然如先前所的那般,即使卫明远年岁不了,却也一直并未催婚。
在秦家人眼里,这是钱氏看重秦姝,也是钱氏信守诺言。
但实际上,也不过是钱氏在衡量到底要不要真的结这门亲而已。
乡试的第二年便是大考之年,时年二十的秦振下场应试,结果却是并未金榜题名,这无疑是一件让人觉得遗憾的事。
早在这个时候,钱氏就已经想过,要不要退了这门亲事了。
不过,一来钱氏那还并不能确定秦振下一次一定不能中第,二来嘛,钱氏那时候也没找着什么比秦姝更合适的儿媳人选,如此,才暂时没有动作。
后来,钱氏没少为自己的沉得住气而庆幸。
秦振一次未中,并未气馁,而是又潜心苦读了三年,再一次下场,果然一举中第,而且还中了二甲头名的传胪。
虽然不是一甲,但也极为可贵了。
秦振这一中第,整个秦家也都跟着水涨船高,尤其是在秦家子弟的婚嫁一事上,更是变得出奇的顺利起来。
要知道,放在往常,别是高门世族了,就是那些与清贵沾得上点边的人家,看秦家这等商户时,那也是斜着眼的。
如今秦振一朝中第,倒是让整个秦家都跟着沾了光。
作为秦振的胞妹,秦姝受到的关注无疑是最多的。
只是
可惜的是,等到有人想要替自家适龄的儿子求娶秦振的胞妹时,却被告知秦姝早有婚配,而且其求婚夫婿还是靖安伯世子。
靖安伯世子?
倒也不是没有人知道靖安伯府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而靖安伯世子又是怎样的眼高低不成气候,但人家都已经定了亲了,总不能在这个时候出实情让人亲家不成做仇家不是?
虽是如此,但暗地里,可没少有人嘀咕着钱氏的会钻营。
对此,钱氏不是不知,但她不仅不以为意,反而还极为得意。
这不正能明她眼光好吗?
当初看好秦振的人可是不少,谁能像她这样果断,在四年前就与秦家定了这门亲事?
得意之后,钱氏就着上秦家提亲了。
当初是不管田氏想留秦姝多久,她都能等,但那不是为了留下时间衡量要不要真的结这门亲么,现在既然结果已经出来了,当然得抓紧时间将婚事给办了。
再了,不是都已经等了四年了吗?
田氏虽然舍不得女儿,但也知道不可能一直将秦姝留在身边,这时候秦姝已经十八了,再不出嫁,也确实是晚了些。
于是,亲事也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
要钱氏这人,倒也确实是个能狠得下心的,为了不叫秦家看出靖安伯府的现状,也为了这门亲事不告吹,钱氏那是真的将靖安伯府扒了个底朝天,这才凑了一份极为丰厚的聘礼送去了秦家。
当然了,钱氏也不是会吃亏的人,她心里早就盘算好了,秦家疼闺女,她送了这么多的聘礼过去,秦家给的嫁妆怎么也不会少了,更有极大的可能是秦家会给秦姝备了丰厚的嫁妆,再将聘礼一起送回到靖安伯府来。
这样的话
靖安伯府那可就是不亏反赚了。
至于,嫁妆是儿媳妇的私产这回事,钱氏可没放在心上。
在她眼里,既然进了靖安伯府的门,那就都是她的了!
而事情也果如钱氏所料,秦家不仅没有留下靖安伯府送过来的聘礼,还给秦姝备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嫁妆,秦姝出嫁那天,光是抬嫁妆,那可都抬了大半天,是十里红妆,一点都不为过。
毕竟
秦家是真的不缺银子。
当初两家结亲时的盛况,一直到现在,都还时不时的能够听到人提起呢。
秦姝是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嫁进靖安伯府的。
只是,直到真正的成了卫家妇,秦姝才发现,原来她母亲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认识过这位靖安伯夫人,更没有认识到她的这位新婚夫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秦姝已经知道了,但为时已晚。
若是换了别的女子,这时候大抵已经哭哭啼啼地回家哭诉,寻求娘家撑腰了,但秦姝并不是一个遇事只会哭诉抱怨的人,即使发现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仍咬着牙撑下来了。
这一撑
就是很多年。
后来,秦振入朝为官,秦家也适时的分家,将秦振所在的这一支分了出来,让人再无法用“出身商户”这样的言语来诋毁秦振,秦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田氏,也渐渐知道了自己到底给女儿挑了怎样的人家。
只可惜,到底为时已晚。
后来的这些年,秦姝过得并不轻松。
靖安伯府就是一个无底洞,钱氏和卫明远在达到了目的之后,也丝毫不介意让秦姝看到他们的真面目,两个人只知道伸管秦姝要银子,完全不管那银子从何而来,但凡秦姝流露出不乐意,钱氏要不就是用婆婆的身份施压,要不就是拿秦家曾为商户,秦家人就算成了官身,仍改不了那商户习性这样的话来讽刺秦姝。
若只是讽刺自己,秦姝倒也不在意。
在看清了钱氏和卫明远之后,秦姝对他们都没有了期待,既然没有期待,自然也就不会在意。
可是,钱氏是个只要实惠不要脸面的人,若是这样还不能达到目的,她真的能干得出来豁出脸面去秦家找田氏这种事来。
秦姝不想田氏被这种事打扰,更不希望田氏为她操心,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如了田氏和卫明远的意。
也是直到秦姝有了儿女,这样的情况才算是有所好转。
当然,并不是钱氏和卫明远在秦姝生下了卫琅和卫芙之后就有所收敛,而是秦姝在有了儿女之后,心里有了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