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考不举的秀才 五
县学的环境果然比镇上书院里的环境好些。
两个人住一间宿舍,环境也要雅致的多。
唐禹来的晚一些,另外一个室友已经到了,少年看起来十五六岁的模样,眉目间还带着几分稚嫩。
“公子,我来帮你搬行李。”少年的书童连忙凑过来,他热情的接过唐禹中的行李,看起来不大,脚却十分麻利。
里空了下来,唐禹脸上堆满了笑意对少年供供,“我叫邱少锦,今后还望兄弟多多关照。”
锦衣少年没有报出姓名,他高冷的点点头,算是当做回答。
书童正在帮唐禹收拾床铺,他偷瞄了一眼见自己公子不话,他笑嘻嘻的打着圆场,“邱公子,我家公子叫裴煜,今年十六岁。我家公子不善话,邱公子您莫怪,以后还望您多多关照。”
唐禹摆摆,“无碍,以后大家同住一个屋檐下,有需要互帮互助才对。”
唐禹也不在意,还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有些倨傲也很正常。
但好歹裴煜眼里没有鄙视和嘲讽,唐禹心里暗暗满意,只要舍友不是个难缠的人就好。
县学里不允许带书童,童铺好了被子就走了。没了书童在两人之间润滑,房间里一时间陷入了沉寂。
裴煜看着放在盘子里的新鲜葡萄,那是书童已经清洗好的。他有些犹豫,偷偷的瞄了唐禹一眼,又缩了回来。父亲百般嘱咐让他和同窗好好交流,万事莫要随着性子。
拿给他?
不拿算了吧!
裴煜内心挣扎了好久也没动作,里捧着一本书也没有看下去。
索性坐着发呆。
日头正上。
唐禹看了看时辰,准备去食堂里吃饭,他走到裴煜面前,随意的问道:“袁兄,午饭时间到了,你可是愿意和我同去?”
裴煜别扭的动了动身子,点点头。
唐禹面上闪过一瞬间的错愕,他还以为以少年的性子,肯定是不愿意吃食堂的。不过他们暂且不熟悉,两人一路上相顾无言的到了食堂。
食堂里的饭,只肖吃一次,裴煜就不想再吃第二次,无他,菜色简单、味道平淡,实在是难以下咽。
裴煜的祖父在京都担任户部尚书一职,正三品的朝廷大员,又是个在朝廷上能的上话的人。袁家却不容觑,是真正的豪门大家,故而哪怕作为庶子的儿子,裴煜也是娇养着长大的。
裴煜的父亲袁明远只不过是祖父一个庶子,但却是个十分有能力的,被委派到袁家族宅管理这边的事务。在这县里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哪怕是个庶子,但父亲是朝廷元老,连本县的知县也要敬重三分。
袁明远今年三十有五,裴煜是他唯一的嫡子,虽少年年纪就文采不俗,可从养成了一副冷淡性子,于父亲的圆滑相比,裴煜更像他的母亲,高冷寡言。
这也是为什么袁家明明有族学,袁明远却偏偏把儿子送到人生地不熟的县学。无非是想塑塑他的性子,让他多与旁人处处,学学人情世故。
两人一同点了菜,坐到桌子上,裴煜却不想动筷子。见唐禹吃的津津有味,裴煜终究是拿起筷子尝了一口,难吃倒是不至于,就是味道远远比不上他家厨娘做的美味,吃起来如同嚼蜡。
唐禹也没想发展一个死党好友,他最重要的是提升学业,再加上裴煜寡言。两个人一直保持着相敬如宾的状态。
县学书馆里的书籍很多,也不需要费用,唐禹除了上课之余一头扎进了书馆,无心其他。作息时间规律的可怕,一度被县学里的人称为“读书狂人”。
同宿舍的裴煜也多多少少受到他的影响,沉迷于读书,行事倒是有了两分唐禹的作风。两个人虽然交流不多,但在这两年内也算是形影不离。
建安十年,这一年,唐禹二十七,亦然快到了而立之年。
两年的县学生涯,在波澜不惊中度过,唐禹一心研读,倒是没遇上什么阴谋诡计。初入县学时,在夫子们的眼里,唐禹只不过是个年龄略大,才学平庸之人。但随着一次次的院考,他逐渐在各学子中脱颖而出,渐渐地成为夫子们的心头好。
在秋试快要来临之前,唐禹心里有了打算,原身邱少锦本就是在这一年中的秀才,可如今唐禹这两年苦心孤诣,学识大有进步,他觉得这次一举拿下举人名次也是理所应当,甚至可以再往上努力一番。
这两年,除了逢年过节,唐禹极少回家。无论是家中的父母亲人还是妻儿都有所忽略,这次他请了一个月的假,也正好回去陪陪他们。
到了平阳镇,他先去拜访了岳父,刘帆的媳妇又生了一个胖子,唐禹送给胖子了一个长命锁,谢绝了岳父的挽留,到镇门口租了一辆马车。
他带的东西多,这都是事先在县城里买好的,准备送给家人。
马车刚驾驶到村口,唐禹就听见一群孩子的嬉闹声,许是在玩什么游戏。他还未看清楚,就听见孩童们叽叽喳喳的围过来,这才发现自家的几个孩子也在其中。
“父亲。”邱旭泽见到唐禹并未像旁人一样凑过来,由于长时间未见,他拘谨的叫了一声父亲,紧紧的挨着弟弟站。
看着两个孩子,唐禹感慨的摸了摸他俩的头,是他没有做好当父亲的责任。邱旭泽是邱少锦的大儿子,今年八岁了,邱旭瑞是儿子,也有六岁了。
两个孩子本该是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家里本就供养着一个读书人,哪有余钱再让下一辈上学堂。他本身忙着在县学念书,无暇顾及两人,更没有教导一二。
父亲是个读书人,可两个孩子如今却目不识丁,到底是他疏忽了。
两人被父亲摸了头,心里隐隐升起喜悦之情,眼睛里都泛着光。
“走吧,你们同我一起回家。”两个孩子麻利的爬上马车,唐禹俯身抱起大哥家三岁多的子,马车夫载着四人一摇一摆的停在了邱家门口。
邱母刚还在屋里跟儿媳妇念叨,她害怕儿子在外面求学吃不好喝不喝,嘴里还在叨叨不停,突然听到外面吵吵嚷嚷的声音,又听见自家孩子喊“父亲”、“二伯”。
老太太就猜到是儿子回来了,连忙在围裙上抹了一把,放下厨房里的活计跑到院子里。
唐禹还在指挥家里的娃娃们从马车上搬他带回家的东西,就听见邱母声嘶力下的哭道,:“我儿,”
邱母上去就拉着唐禹哭,一会心肝心肝的叫,一会又儿子瘦了,在外面受了苦楚。好在这两年唐禹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场面,知道怎么应对,不一会,唐禹就把邱母哄的眉开眼笑,等邱父和大哥从田里回来,几人又是一番叙旧。
男人们在堂屋里聊的开,大嫂却心里犯嘀咕,又不是逢年过节的,叔回来太不正常,莫非?是里缺了银两,她心里藏着事,直到坐到饭桌上才心问道,“叔,往日你都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一趟,今日回来可有什么事?”
儿子回来,邱母正高兴着,她瞥了一眼大儿媳妇,事精。这是少锦的家,她儿子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莫不是归家都要她这个大嫂应允?
得到一个白眼的大嫂:“”
虽觉得大儿媳妇的不对,但家里人也有些好奇,齐齐的看向唐禹。
“父亲母亲,再过一个月便又到了科考之际,儿子在县学两年,得了名师的指导,学识上也有了不的进步,儿子想下场试一试。”
每一次邱少锦下场,全家人都是满满的期待,盼望着他们家能飞出一只金凤凰,登上那青云路,光耀门楣。
如今又在县学读了两年书,儿子的刻苦,邱父邱母看在眼里,邱家人都深觉邱少锦能得一个名次。
邱父抿了一口儿子给他带回来的好酒,砸了砸嘴巴,脸上露出久违的笑意,绕是他是个农家老头也看出来儿子这两年变化甚大,沉稳勤恳了不少,“好好好。”
在这周遭的村子里,童生也没几个人,更别提秀才,若是他们邱家出了一位秀才,当真是不得了。
“你多吃点,娘这些天多给你补补。”邱母热情的夹着菜,嘴里一直念叨瘦了得多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