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擦肩而过
大宋版长安古城啊!我来喽!赵满一看四周没熟人儿,立马撒欢儿往街上跑。路上摆摊儿的他是一个不落,挨个儿研究品评一番,遇到吃摊儿那更是必须亲自上阵,挨个儿尝试,吃的满嘴流油,大呼过瘾,引得路人连连驻足。
“唉,多俊俏的公子呀,怎么好像脑子不大好的样子?”
“是呢,真可惜呀。”
赵满:……你们以为用袖子掩着嘴,别人就听不见了?
不知道是因为听了路人的窃窃私语,还是兴奋劲儿过了,赵满还真是收敛了许多,擦干净嘴角,不紧不慢的缓步慢行,慢慢欣赏起了元符年间京兆府的繁华景象。
爱凑热闹的赵满,不一会儿就走到了京兆府的中心,钟鼓楼一带。这里摆摊儿开店的更多,光是街上的招牌都让人目不暇接,不知道看哪个才好。对比只有三条主干道的会州城……赵满扇子一收,果断冲向前方……站在了面人儿摊位前边儿。
没见过呀,真没见过,赵满是真的对捏面人儿这项技艺仰慕已久,今天终于看到现场制作的了,绝对是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呀。咦?这捏的人儿咋看起来挺像我呢?赵满认真看了一会儿突然发现面人儿哥捏的面人儿长的还真是有几分像自己呢,真逗!
“嗯,对,眼睛,眼睛是杏眼。哎,对,哥手艺不错,很像,很像啊。”一位老者站在摊子的另一头儿正在给哥描述想要面人儿的长相。“那是,咱面人儿张的手艺,那是代代相传的,咱可是这京兆府里手艺最好的。”捏面人儿的哥骄傲的看着自己的招牌介绍到。
赵满听到声音不禁抬头去看,这一抬头,恰好对上了老者的目光,俩人儿都是一愣。面人儿哥半天没听到老者话,也抬头来看。“呦呵!这是您家儿子还是孙子?来接您来了吧?长得可真像啊!”
“……老夫,没有儿子。”老者沉默了片刻,缓缓答道。
老者的这句话也让赵满燃起的那么点儿的希望彻底落了空,宛如璀璨星空般的眼眸瞬间黯淡下来。‘唉,哪儿那么好命,大街上乱逛都能遇到亲人。你当是拍电影儿啊。赵满啊赵满,别再幻想不切实际的际遇啦~还是老老实实当大头兵吧。以后再找个好老婆,也能有自己的家的。’
赵满情绪有些低落,一言不发,低头站着,老者也像是陷入沉思,遥望远方。面人儿哥大感尴尬,心里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叫你嘴贱,让你话多!’哥一边儿检讨自己,一边儿麻利的干活儿,不一会儿一个端庄漂亮的女孩儿面人儿就做好了。
“老丈,给您。这是您要的面人儿,您看看可满意?”张哥搓搓手,把捏好的面人儿递给老者。
“唉,好,好。”老者明显还有些神游天外,付了钱,就一直盯着面人儿看。看会儿面人儿,再抬头看看赵满,再看看面人儿,再看看赵满。反反复复,看得面人儿哥都直挠头,当事人赵满则一无所觉,因为他光顾着沉浸在自己亲人难寻的悲伤情绪里了,压根儿就没抬头。
“呐,给你,喜欢吃吗?”一串包裹着琥珀色糖浆的鲜红饱满的冰糖葫芦突然出现在赵满眼前。赵满猛然抬头,居然是刚才那位买面人儿的老者,正试图递给自己一串糖葫芦。
“喜欢吗?喜欢就拿着吃吧。”老人见赵满迷迷糊糊的接过了冰糖葫芦,笑着道:“我女儿时候就很喜欢吃。”不知为什么,赵满看得出老人的笑容里透着苦涩。
“刚才看到你呀,可把我吓坏了。我还以为是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又像是我女儿穿了男孩儿的衣服跑出来玩儿了。”老人还在自自话。“咔嚓”赵满抵御不了冰糖葫芦的红润诱惑,低头咬了一口,“唔,好吃,谢谢您,那我就不客气啦。”
天生乐观派的赵满感觉自己瞬间就被这串酸甜可口纯天然无污染的冰糖葫芦治愈了。看着老人有些斑白的头发,再看看那跟自己颇为相似的脸,赵满忍不住问到:“您是想女儿了吧。您女儿比我大些?现在嫁人了?”
“呵呵”老者不由得笑出了声儿,“不是老夫托大,我女儿可要比你大得多啦。估计她的儿子都有你这般大了。”老人到最后,不经意的又看了赵满一眼。‘像,真是太像了,只除了那一双凤眼跟悠悠不一样。如果,如果,……他,他也许就是这般长相吧。’
看着赵满笑嘻嘻吃得香甜的样子,老人无奈的笑笑,摇摇头,‘他又怎么会来这种地方呢?唉,不可能的。’萍水相逢的老少两人就此别过,临走老人还鬼使神差的告诉赵满,他叫武英,是京兆府下辖的樊川县的县令,有缘再见。
赵满秉承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时代精神,也主动告知老人自己是泾原路的录事参军,如今在会州大营任职。完,赵满便如愿以偿的看到老人惊诧的下巴都要掉下来的表情。赵满坏坏一笑,便告辞前往跟伙伴儿们约好的接头地点——余庆楼。
华灯初上,街角独留落寞的老人拿着刚刚捏好的面人儿,看着已经走远的赵满,长叹一声,默默转身。
夜色中,余庆楼,生意红火,桌桌爆满。“嘿呦,还好咱们来得早,要不估计大堂都没地方儿了。”赵满拉着李平,带着手下兄弟们坐在余庆楼一楼大堂里,边吃边聊,好不快活。没抢上包房,赵满他们也都不介意,大堂热热闹闹的,也没啥不好。
“刚才路过的那个白矾楼,好像很有名的样子呀。”“是啊,好像比这家余庆楼生意还好啊。”两个年轻的兵嘻嘻哈哈的讨论着。
赵满下意识的开口接话道:“这里也有白矾楼?那一定是家脚店。白矾楼的正店是开在汴梁的。”赵满自然的喝了口茶,一抬头,就看见李平呆愣的看着自己。
对哦,我怎么知道白矾楼正店在汴梁?赵满自己也愣住了。正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旁边儿桌上的一位商贾扮的男子探过头来,笑嘻嘻的接到:“这位兄弟的真对,白矾楼正店确实是开在汴梁的。别看这边的店也很大很气派,那菜色……啧啧,照正店还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儿哦。”
男子健谈,见赵满还有周围的众人都颇感兴趣的认真听他讲解,顿时谈兴大发,继续起了汴梁城的见闻,到汴梁有名儿的饭店,刚刚到安州巷,似乎被他带入了情境之中的赵满便情不自禁的到:“安州巷张秀酒家的酒很不错。但我更喜欢时楼的碧光。波光潋滟,甘醇清冽。”一边儿着还一边儿露出回味的表情。
“唉?兄弟您可是真识货呀!祖上是汴梁人吧?这时楼的碧光确实是不同凡响,不过那可是一般外地人不知道的,就算知道,你也排不上号儿啊。”男子的绘声绘色,听得大伙儿一惊一乍的,咋喝个酒还有这么多讲究?
只见男子面露艳羡之色的看向赵满,继续到:“我还是托了朋友黄员外的福,跟着人家蹭了一杯,那酒真是个香啊,回味无穷!这位兄弟年纪轻轻,就如此了解,想来也得是在汴京长大的喽,那可不是我们这些土包子能比的呦。”完还朝赵满拱拱手,促狭的笑起来。
“哪里哪里,兄台过誉,在下也只是偶尔知道这一星半点儿,可不比兄台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赵满急忙个哈哈,继续跟人套话。其实赵满一直很想印证那些时不时突然出现在自己脑海中的场景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是否是源于自己真实的记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对象。
他能接触到的多半都是官员,但赵满自己心中有鬼,听有汴京来的官员,别前去听,就连见都是不敢见的,生怕自己怀疑成真,被人认出来给抓去处理掉。这回好不容易遇到个到过汴京的商人,没啥危险性,人家又爱聊,赵满也顾不上李平和众位兄弟都在场了,机会难得,赶紧套话才是正理。
“兄台一定到过很多地方,难得难得。来,在下敬兄台一杯。”赵满继续跟商人攀谈起来。起汴梁风土人情,赵满只是家里长辈给讲的,一直心生向往,见兄台是从汴梁来的,便想听一二。俩人到仁和店、姜店、乳酪张家,水滴螺旋味道好。赵满的头头是道儿,商人直赵满家人会吃,懂吃,还希望有机会能够结交一番。
李平却是越听越心惊,他知道赵满并没有什么祖上在汴梁的家人。听这个商人的意思,赵满的这些店都是汴梁名店,应该也不是门户儿吃得起的。其实在军中这两年,大家也都越发感觉到赵满身上神秘的违和感。就连章老相公也曾过,赵满的学识气度着实不像是乡下来的。
这厢李平还没沉思完,赵满又扯着人家问起了臻品轩。问臻品轩是否会卖并蒂莲花图案的戒指?商人一听,越发兴奋了,他乡遇故知啊,一拍大腿:“兄弟你家可真是太懂行啦。臻品轩的首饰那是最好的,不过倒是没留意过他家的图案。花样图案超多的,还可以自己设计定制呢……”
的口沫横飞,好像是给他家开的店广告一样。周围好几桌客人都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跟着听。古代娱乐少啊,交通也不发达,好多人终其一生也就在一个地方呆着了。能听到点儿东京汴梁的风土人情,那多不容易呀,回家又可以跟老婆孩子吹一壶儿的了。
赵满倒是没得到确切的答案有些许失望,不过还好,此次已经是收获颇丰了。最起码印证了这些突然出现在自已脑海中的人或事都是真实的,都是可靠的记忆。剩下的就是根据这些记忆去找寻自已的家人了。
“唉~”赵满端起酒杯,不由得叹了口气,对上李平充满疑惑的双眼,赵满只能默默的摇了摇头,什么也没有,更没有解释。有些事,知道的越多就越危险,赵满当然不想连累身边一同出生入死的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