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

A+A-

    李来亨胸有成竹,对白旺道“金银珠贝一类细软,体积较,易于携带,自不必,主要还是米麦豆束等类粮秣,搬运起来比较麻烦。”

    白旺点点头,又为李来亨补充道“你的那个分门别类,放在库房中还好,拿出来在路途上搬运时,我看就很不便了,是否还是将粮秣全部算作一类,不再细分算了”

    “那才是真正的不便了,”李来亨从校场边上的大树那里,扯下一段树枝,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出表格的样子,为白旺、郝摇旗两人做解释,“大军运粮困难,主要是因为路途上转运民夫本身也要吃粮,消耗巨大。但我们闯营情况又不一样,我们的粮食主要就是用于在路途上食用,等出了山区后,还是要因粮于敌。”

    李来亨在表格里一一填入不同种类的粮食和存储日期,解释道“因此我们运粮,更要注意分开不同类别,按照运输的难易程度,先行将某类粮食吃掉这样你们可以理解了吧。”

    看样子,白旺应该是理解了,他眼中一亮,便开始和李来亨讨论起了具体的办事章程与方法。至于郝摇旗,还是一头雾水的模样,后世的郝摇旗虽然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但现在似乎理事能力还不是很强。

    李来亨和白旺讨论好后,便带着他们两队的人马正在校场训练的将士数十人一同返回库房那边,准备收拾行囊、转运物资,开始闯营北上商洛的准备了。

    而老营营寨之中,其他诸将也各自忙碌了出来,李过、刘芳亮、李双喜等人,都在带着自己那队人马,整顿行装。简陋的营寨之中,瞬间充满了肃杀之气,到处都是兵戈刀枪的碰击之声,金石响亮,气势逼人。区区数百人的营垒军列,却给了李来亨万骑席卷的气魄,真不愧是李自成麾下最核心的一批骨干队伍。

    这时候李自成也从内宅中走了出来,他换了一身装扮。头戴一顶北方农民常戴的白色尖顶旧毡帽,帽尖折了下来,这顶和宋代军队范阳帽类似的毡帽,和李来亨想象中的李自成十分相似。

    李来亨倒是很喜欢这种毡帽的形制,很有特色,又具备一种侠客般的气质。不知为何,看到那毡帽,李来亨的脑海中便冒出了水浒传里,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意象来。

    此时已经十月,渐渐入冬,天气便凉了许多。李自成便在一件和刘宗敏类似的老旧布面甲外,套了又一件半旧的青布面羊皮长袍。为着在随时会碰到的战斗中脱掉方便,长袍上所有的扣子都松开着,却用一条战带拦腰束紧。

    他的背上斜背着一张弓,腰里挂着一柄宝剑和一个朱漆描金的牛皮箭囊,里边插着十来支雕翎利箭。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曾特别作了严格规定军官和军士的箭囊都不准朱漆描金,违者处死。所以在明朝,只准皇家所用的器物上可以用朱漆和描金装饰,别的人一概禁用。

    李自成的这个箭囊,便透露着他反叛朝廷的坚定性,这也无怪乎李自成是明末民军较著名首领中,唯一一个从未投降哪怕是诈降的人物。

    坊间倒是流传过李自成在车厢峡,被五省军务督理陈奇瑜围困后诈降的故事。不过实际上,无论是杨嗣昌的奏疏,还是陈奇瑜本人关于车厢峡诈降民军的具体记载,其中都没有李自成,当时李自成正活动在车厢峡以外的其他地区作战呢。

    陈奇瑜的奏疏里,很清楚写明了车厢峡诈降民军的头目和兵力数据八大王部万三千余人,蝎子块部万五百余人,张妙部九千一百余人,八大王又一部八千三百余人。其中并没有李自成和闯营在内。

    李自成注目凝神,环视了一圈老营的营寨,看着众多的将士们,缓缓道“诸位,咱们避居山林之中,已有数月,深山息马的日子现在算是到头了。”

    刘宗敏将一把长刀插入刀鞘之中,发出了尖利的啸声,他望着李自成,将长刀连着刀鞘柱在地上,道“深山息马的日子虽然轻松,但天上又不会掉馅饼,长此以往被困山中,我们就要被官军困死了。”

    刘芳亮中抓着一支长矛,他此时也披挂了一件甲衣,一缕长发吹在白净的额头前,看起来倒像是个世家子一般气度。他接着刘宗敏的话道“玉峰在北面商州,等我们等的已经很急切了。”

    “双喜带夜不收探查过了,”李过的面色毫无波动,他永远是一副沉稳肃穆、没有表情的模样,他为闯营的将士们介绍着大局的变化,“周边的官军都已经往南面走了,应当是如掌家预料的那样,全力追剿西营去了。”

    “对,官军的动静很大,北面道路已经全部放开了。”李双喜在边上补充道,他负责统率闯营的侦查部队夜不收,对周围官军的情况最为了解。

    “好”李自成将中的长剑高高举起,那是一柄十分坚固锋锐的宝剑,在李自成的中,它不仅是一把凶器,更多时候还是一面战旗,身先士卒带领闯营将士们冲锋陷阵。

    “拔营的时候到了。”李自成继续道,“我知道,大家对老营营寨感情很深,深山息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似乎又比在外戎马倥惚、朝不保夕的转战日子,来得安全一些。”

    “可是山中无粮,像之前打破竹溪县城那样的会,实在难得。我们继续坐困山中,只有活活困饿而死的结果。唯有北上商州,冲出官军的十面之,闯营才有一线生、才有一条活路。”

    “拔营北上”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群山之中的营寨、校场和铁旗杆,终于被放弃了。李来亨回望山谷间的老营营寨,也不禁感到几分难舍之情。在郧阳深山中的破漏山寨里,他渡过了身在明末乱世中,心中最为安定,对前途最具希望的一段日子。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宵闻剑戟声”

    将近入冬的山区,天气渐凉,一阵西北风席卷而过,李来亨全身便起了一阵寒意。他将身上罩着的单薄短打衣衫,又裹紧了一点,迈上了向更北方进军的步伐。

    李自成此前和刘宗敏等诸将,已经定计,决定绕开白土关,往东折行。经过吉阳冈,然后沿着白石河河岸,避开可能还有一定官军驻扎的郧西青桐关,经过湖北和陕西两省交界处的漫川里,进入商州境内,而后北上龙驹寨和田见秀会师。

    这一路上,除了沿着白石河河岸走的那段路外,多是要翻山越岭的山路,很难行走。不过这样,才可能避开杨嗣昌留守陕鄂边界的少量官军,尽量不要打草惊蛇的进入商州境内。

    闯营的行军,章法极为严密。行军时掌盘子的旗纛在前,各队依次在后。在行军顺序上也有安排,有时是头两队当前,四五队催后负责掩护六七队两边迅押,其余的居中。这样做无疑会大大提高行军中的安全系数。

    在中午休息吃饭时也是有条不紊,派一人在路口高声大喊“某队在此”则此队人马往该路去。在第二天又会调整顺序,这样周而复始。

    闯营在行军过程中往往是极为谨慎,当然这也是经过血的教训获得的。李自成在早期作战中经常遭到明军的伏击,所以到了后来,民军极其重视行军的防护。

    但是这样的做法,又使得民军行军存在了另外一个很大的隐患。那就是民军的首领过于靠前,在作战中经常出现首领被明军和后来的清军伏击的情况。

    比如崇祯六年,邓玘所率领的明朝官军就在首阳山射杀民军首领紫金梁。紫金梁是当时好几股民军的盟主,而这样的关键人物居然被明军轻易射杀,足以明民军在指挥上的漏洞了。崇祯九年,明军在盩厔俘虏高迎祥,也是类似的情况,都是民军首领过于身先士卒、位置太过靠前导致的问题。

    李来亨后世历史中,李自成被乡兵伏击殒命于九宫山、张献忠在查看地形时被清军射杀于阵前,也都是类似的情况。

    除此之外,闯营行军中途,夜间扎营也很讲究。

    扎营以火为号,晚宿床前,各置一大火,总门前亦置一大火,这样做都是为了防范官兵夜袭。

    不但在各处设置灯火,闯营还想到了设置假营地的方法来误导官兵。很多时候,真的营地都在假营地的十多里外。

    一旦要长时间驻扎,民军会预先设立警戒哨,哨探为每队选一人,登高而望。一旦看到有动静就通知塘马,告诉后面的主力。往往在明军突袭时,民军却已经有了准备,所以经常是官兵偷鸡不成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