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大河塘县有危险

A+A-

    “这点,我们早就猜到了,拜托你些别的有用的行不行?”钟水月斜着脑袋,懒散的盯着他。

    他没想到这些还不够有用,急了,为了自己的项上人头,只能再好好想想。这么一想还真有,“有,有,有,有一点你们可能不知道,他是七长老的儿子。也就是,他们在大河塘县王家村也有起义军的人。起义军一直隐藏在百姓当中,不定数量已经很多了,只要哪天一高兴,起义就起义了,到时候就势不可挡了!”

    “什么,他是七长老的儿子!”钟水月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眼神闪了闪,反看向卫长风。

    卫长风此刻也变得阴沉严肃起来,显然他也没发现这点。

    “这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人都不知道七长老有个儿子叫王允,你怎么知道就知道了?怎么他们什么都瞒着你,偏偏这点没瞒着你?”

    钟水月有些不太相信他,毕竟这个人欺骗他们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的话不太可靠。

    邱见她不相信自己,急的直摇晃大牢栏杆。

    “我都到这个份上了还骗你们做什么!再了,这件事也不是他告诉我的,是我无意中发现的。有一次他来了家书,送到我手上了,因为人不在,我又好奇就偷偷开看了,结果才知道他是七长老的儿子。七长老的为人我信得过,他儿子我自然更加相信了,所以我才处处听他的话。”

    看来他所言并非是虚,如果七长老和王允都是起义军的人。他们又都是村长,正好占据了隆里县和大河塘县的重要位置,一旦起义,还真是收不住。

    他们两人隐藏了这么久,才发现他们的身份,按理这么长时间来,有很多机会起义,却迟迟没有动手,唯一的法就是,起义军人手不够,或者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看样子他得提前做好准备,否则更多的起义军从隆里县进入大河塘县,借住大河塘县四通八达的水陆两路,四处逃窜,到时候在想找到他们就难了。

    “不好!大河塘县有危险!”

    卫长风敏感起来。

    钟水月也想到了,但恐怕来不及了,“那怎么办?我们身处京城,起义军真要动手的话,我们赶过去他们早就动完手了。”

    “只能写信给我娘了,把这些事情告诉她,让她警惕起来。还有封桐也在隆里县部署陷阱,让他也多加提防。”

    “也只能如此了。”卫长风道。

    果然,心派亲信送回去没多久,就听闻大河塘县一切混乱。大概是他们也听闻了邱一路上大喊王允的名字,所以担心成为被动,就主动出手了。

    卫老夫人在接到儿子信后,按照信中的计划,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煽动那些爱国的百姓,将这些人赶出去。

    因为卫老夫人已经将起义军的事情明白了,大家这才发现在村子里歇脚的某些外地人,看起来不对劲,只是起七长老是起义军的人,村民们多少有些难以接受的。

    “老夫人,七长老怎么是起义军的人呢?他可没少帮助我们,对我们大家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卫老夫人这时候站在混乱的人群中央,从高处呐喊,“乡亲们!我不否认,起义军的确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他们想要起义,想要割裂朝廷,想要分裂我们的家园,就是他们不对了。”

    七长老此刻也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既然无处躲藏,也站出来为起义军话,“我们起义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让大家伙过上安逸的生活?当年先帝斗鸡,弄得朝廷混乱,太上皇又不敢做主,另立一个毛孩子当皇帝,自己当什么太上皇躲了起来,你们这样的天下能太平?”

    村民们不话,好像七长老的话也不无道理。

    但是就在大家难分是非时,卫老夫人又站出来话。

    “当今皇上早已不是孩子了。十几年过去了,都快二十了,还?再了,皇上若是没有本事,他能坐在这皇位上这么久,他能剿灭毛自荐这帮反贼?还有,皇上怎么样,我见过,我亲眼见过皇上,他为人和善仁厚,又明辨是非,绝非你们的那么不堪。我想上次大河塘县清理王信然那个奸贼的时候,有不少乡亲们也该看见皇上了吧,他到底如何,看见过的人才有资格评论!就算你们没见过,皇帝的政绩总该见过吧?”

    “什么政绩,不过是一些忠心为国的大臣一厢情愿的保护国家而已。他们的劳苦功高到最后都成了皇帝的功劳了,这,这也太可笑了!”七长老站出来反驳。

    百姓听着好像也有几分道理,不过见过皇帝的人私底下也在,皇上看起来没有他们的糟糕。

    不过此时公公有理婆婆有理,百姓们也分辨不出个所以然来。

    “那也是皇帝的政绩。”卫老夫人嗓音都快喊哑了,但为了完成儿子的任务,也为了守护一方安宁,在咳嗽了一阵之后,还是扯着嗓门,继续吼。

    “朝臣不是傻子,百姓也不是傻子。若是皇上昏庸无能,自然就有大臣们辞官回乡。在前朝,丞相以及几位股肱之臣都回乡种田了,这件事当时可是掀起轩然大波,不少民间戏曲都有传唱。而如今,我的儿卫长风,为何还愿意留在这里当县令,为何还愿意造福百姓?不就是因为皇上是个仁君吗?皇上让我的儿当县令,也证明了一点,他是个英明的君主,任人没错,政绩自然不可磨灭!所以,臣子的功劳都是皇帝给的,皇帝才是功不可没的那一个!”

    “有道理,太有道理了!”百姓们纷纷表示赞赏。

    紧张的时局因为有了百姓的站队,终于分出些许胜负来,局面也缓和了不少。

    卫老夫人趁热铁,继续,“你们起义军的确没做什么坏事。但你们不该在大家向往和平的时候再起波澜。百姓只图个安宁,谁能给他们安宁的日子谁就是他们的天,谁就是天下的主。起义军在乱世起义定然得民心,可眼下虽算不得太平盛世,但也绝对不是什么乱世。皇帝英明,朝臣忠心。这个时候起义无疑是添乱。百姓最痛恨击碎和平破安宁的人。你们若执意起义,失去的不仅是民心还有大权。古往今来农民起义大多失败,你们想煽动百姓们跟你们起义,就是将他们往火坑里推。毕竟这些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只会拿锄头不懂拉弓放箭。你们若还想煽动他们就是枉顾人命,与你们所言的大是大非道理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