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A+A-

    “哎——”

    余初半仰着头, 换了个姿势继续趴着, 再一次叹了口气, “哎~”

    一旁的嫂子笑了起来,她缝着衣服的手没有停,问道:“怎么了,你今天都叹了十几回气了。”

    别人叹气都是愁眉苦脸, 她叹气托着下巴,脸皱成一团, 自带着一种娇憨。

    所以旁人看着, 总会觉得又好看又好笑。

    好几次她都想, 她以后要是生个闺女, 像余姑娘就好了。

    落落大方, 亭亭净植。

    “五月初一, 四大书院论学。”余初继续叹气,“哎~”

    嫂子是秀才家的闺女, 原本就念过几年书, 加上丈夫偶尔也会跟她聊起所见所闻,所以她还是知道这次论学的。

    按照传统, 在科考前一年, 京都四大书院就会联合起来,坐而论学。

    论学虽然定在书院, 但是参与者并不局限于书院内,科考士子,游学书生, 还有慕名而来的其他名士和朝廷大儒,皆可参与。

    所以她丈夫曾经过,京都每三年一次的四大书院论学,不如是天下才子论学。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有一子舌战百席的故事。

    当朝太傅丘大人,那时他不过双十年纪,四大学院论学舌战群儒,拿到头名之后,又一举高中状元,

    后人纷纷效仿。

    虽然不及丘太傅惊才绝艳,却也涌出了不少人,在学子们之间流传。

    比如上届探花郎,宋家三公子。

    嫂子将线了个节,放在嘴边,咬断黑线:“四大书院论学,你叹什么气啊?”

    “我是在可惜自己不能去一睹盛况,四大书院联合论学,地点在各大书院间轮流,但是不管是哪家书院,女眷和普通百姓都是不能进入的……”余初趴在桌子上,幽幽叹了一声,“恨我不是男儿身呀~”

    最后一句,是唱出来的。

    顿时把嫂子给逗乐了。

    日暮的时候,她把这个当笑话给自己丈夫听。

    吕振和妻子青梅竹马,一直对妻子和善,见她笑也就捧场点评几句:“我看呐,她就是无聊了,想去凑个热闹。”

    很多大户人家的姐,戏本子看多了,就以为外面都跟戏里演的一样,到处才子佳人,君贤臣忠,天下太平。

    “我看着余家妹妹她是真想去看论学。”吕章氏给自己丈夫剥了个鸡蛋,“大户人家不是有女学么?跟我只学了几个字不一样,我看着余家妹妹,话遣词,肯定是自就念书的。”

    吕振点头:“这点为夫也这么看。”

    那本科考三言,一看就是家中长辈给后辈写的,字字珠玑,又句句都是殷殷教诲。

    能写出这样的书的门第,不可能差到哪去。

    “所以呀,我觉得她的也没错,天底下又不只是你们学子名士在读书识字,那些女眷、走卒、平民百姓、有学识有见地的并不少,可四大学院闭门——造什么?”

    吕振笑着纠正:“闭门造车。”

    “对,是闭门造车。”吕章氏在丈夫面前倒也不怕露怯,她读的几年书,还是孩童启蒙时跟着哥哥们一起读的,到了男女不同席的时候,就不再念书了,“余家妹妹,四大学院闭门造车,没有半点气魄。”

    吕振慢慢收起了笑:“气魄?”

    “我当时也跟相公一样,顺口问了一句,什么气魄?”

    吕章氏将剥好的鸡蛋放进丈夫的面碗里,脑子里又回想起白日里,那个姑娘懒洋洋的趴在窗台上,半眯着眼睛,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

    的话,却无端的生出一股子气势来。

    “既然放出话来邀天下坐而论学,为何又困于书院半方之地,限制重重,闭门造车。”

    “若是我,定会在京都繁华街市旁的空地上摆上台子,天下仕子汇聚,名流围坐,大儒上首。”

    “只要想要听学的,无论是耄耋老者,还是智龄孩童,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后宅女眷,甚至是乞儿……只要是愿意听学的,皆可以去听,而不是只在杏林自娱自乐。”

    “就是该让天下所有都知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

    “我若是男儿身,哪怕和四大院首辩上一辩,也要把这事促成了,一来:于学子于学院于民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那姑娘想到什么,气势徒然的弱了下来,叹了口气,喃喃自语:“二来,即使拿不到论学头名,也也够名扬天下了……”

    ……

    吕章氏知道自己丈夫出身寒门,想要入仕谈谈何容易,除了科举考上好成绩之外,还必须先拜入好的师门,但是拜入师门,必须展露自己。

    而论学,便是最好的时机。

    但是天下才子何其多,惊才绝艳的天才不计其数,加上世家倾力培养的公子们……想要崭露头角,机会渺茫。

    她也是听了最后这一句话,在自己屋子里想了半天,才决定把这事儿转述给丈夫。

    如果丈夫没有在意,那么今日这场谈话,大可以当做一个夫妻饭间的笑谈,过就丢过。

    若是在意,他自会有思量。

    吕振听完妻子的转述,放下筷子,神色复杂,他低头反复念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大气磅礴一览众山的句子,居然出自一个姑娘之口。

    此种眼光和见地,不亚于任何一个男人——

    而且她的很对。

    如果这件事成功,促成之人的风头,可能比论学头名还要来的大。

    寒门仕子,学如逆水行舟,自当激流勇进,拼搏一番才是。

    他想到这,话也不了,面也不吃了,起身推开椅子,拿起自己的外套给自己套上。

    吕章氏给自己丈夫系好腰带,送到门口时才来得及询问:“相公这是要去书院?”

    吕振开门,摇了摇头,匆匆解释:“我去一趟宋府,宋家大公子是屏山书院的先生,这几日对我关照有加,我先去和先生聊聊——今晚可能晚点回来。”

    他来京都也有几个月了,去屏山书院旁听也有了三月有余,往日倒是没有觉察什么,近日却突然亲近了起来,吕振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却也是隐隐开心的。

    吕章氏点头:“妾身晓得的。”

    过了一会儿,吕振的脚步声便消失在了楼梯口。

    古代区木窗,纸糊的挡风,隔音效果几乎为零。

    隔壁屋子的余初叹了口气。

    不枉她送了本科考指南,也不枉她把毛爷爷的诗句都拉过来凑数,现在万事俱备,就看这场东风能不能刮的起来了。

    ***

    东风预报,比余初想象中的,还要来得快。

    第四日清早,余初买完包子回来,就看见了公告牌上贴着四大书院论学的邀请函。

    余初咬了口包子,大哥的字,又有精进了,漂亮的让人很有食欲。

    起来,这么多年,她在同龄中见过超越宋大哥字的人,好像只有楚哥,也不知道他到帝都后,投靠亲属是否顺利。

    她乱七八糟的想了几分钟,告示栏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从旁边闻风走过来。

    和余初预料中一样的是,他们的反应十分热烈。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底层人民对读书人有一种近乎偶像的膜拜感。

    一个免费的,可以围观一场名流偶像大儒朝廷高官未来朝廷高官未来夫婿甚至是未来女婿等人,关于学术的论战,听得懂的人惊喜的汗毛颤栗心跳加速。

    听不懂的,也不耽误他们欣赏读书人的风采,膜拜一番。

    这个要带上私塾的孩子去看,那个要跟孙子去凑热闹,左边的大叔念了几句歪诗后,把丘太傅的事迹科普了一遍,惹得大家惊叹连连,右边的大婶则不甘示弱,一首江兰潮词牌名的词,张口就来……

    虽,勉强只有平仄,但是不妨碍叫好声一片。

    街上如果是热烈,那么住满学子的君悦客栈,简直就像是炸开了锅。

    余初在门口看了几次招牌,确定自己进的是客栈而不是菜市场的时候,里面的学子丢掉了往日的平和,他们红着脸,每两三人慷慨激昂聊成一团。

    嘴里口中,三句不离宋先生和吕振兄,连同四大学院的院首和宋家爹爹都附带上了。

    甲:有教无类,改的好。

    乙道:吕兄得好,既然广邀天下坐观论学,就不能困于学院之内。

    丙有些迟疑:道光天化日之下,被女人围观,成何体统。

    ……

    一路走来,赞成的多,兴奋的多,而固守的成见的,则是少数。

    余初心底最后一块石头也放下了。

    虽然主意是她出的,宋大哥也是她引的。

    但是能把这件事促成,还是需要真才实学在前,能言善辩在后——吕书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

    东风欲来。

    她决定给谭大爷晚上加两个鸡腿。

    这日晚上,司城防牢内。

    谭宪收到了两轮物资投送,第一轮并无特殊,第二轮则是吊着俩烤鸡腿并一张留言条。

    条子上写着:

    东风吹,战鼓擂。

    五月初一,请自由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