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求同存异

A+A-

    无论身处何地,总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圈子,即使在农监处这么一个狭的地方,也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圈子。

    王匡做的很简单,他看向最上面空着的主位,轻轻将官印放了上去,然后将所有人再扫视了一遍。

    接着,他身体站直,揖礼道:“今后,我将与诸君共事了。”

    事情发展的有些出人预料,在屋子里分成两派的农监们,一是没有想到新来的农监长比想象中的年轻,二则是如此温和待人。

    当是下首的一位老者率先起身,言有所指道:“在下鱼化乡边长云,吾等盼君子已有数日,今日,君子终于有空来了。”

    鱼化乡,正是边上村的上级行政单位,严格与王家庄子最为密切,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君子之称,也算是对上官的尊称,此时还没有“大人”那一称呼。

    “这王家庄子的主人来当农监长,族长果真未猜测,既然同在一乡,为了家族的利益,何况我边家都知道他乃安汉公之子,无论如何,也要帮助他一二。”边长云心里盘算着。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前段时间,族长可是亲自吩咐过,无论如何也要以这位新来的农监长马首是瞻,听是上面贵人的意思。

    有了边长云的开头,又有几人起身见礼。

    底下的农监比王匡的年纪都长,他不敢托大,一一回礼。

    转眼间,还剩着四个人只是站起来作了一礼,态度明显要冷一些。

    这倒不是他们有多么厉害,而是他们身后代表着的是,那些大家族的利益,完全有这个底气。

    王匡不甚在意,斟酌道:“方才君等讨论何事?”

    他早就想明白了,这长陵之事,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他不参与,也必须参与。

    既然下定决定管一管这长陵之事,就必须参与进来,再还有五日便是太学开学,在这极短的时间里,他必须对于自己的工作缕出一个头绪来。

    “不瞒君子,吾等所之事,乃春季播种之事。上林宛地界离黄河河道不远,前几年黄河决堤,水淹数千亩良田,导致农人颗粒无收。

    去岁大旱至,农作物再次枯死。

    我与付君等人的意见自然是新修设施,以杜绝此类灾难之发生。但张君等人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另加上朝廷不会给太多的补助”

    在边长云完后,屋子里再度陷入了紧张。

    王匡算是看清了,到底还是因为农监是个穷衙门,除了县令会管一管外,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在杂乱无章的运作。

    到底,还不是因为成立的时间有些短,虽然自从孔相开始就有提议,但直到强势的安汉公重入中枢,这种官职才真正意义的设立起来。

    但对于上林宛附近的旱涝灾情,王匡心中已经有了方案,他在信里对刘秀提及的那个水车,已经有了建造的想法。

    只要在今夏前建造完成,遇到旱灾,完全不用愁,可用黄河之水灌溉之。

    现在要关心的应该是涝灾

    只听上首,王匡那略显稚嫩,却洪亮的声音传出:“君等想法,皆是为了我上林宛的农人。吾已有解决旱灾之道,现在要解决的是涝灾,我想与诸君共同上书,请求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

    屋子里的几位农监顿时被吓了一跳。

    “这,此等大事吾等”那个一直没好脸色的张君,脸色顿时变了。

    黄河改道,可是大事,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改道,似乎在春秋战国事情,那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发生的事情,这次大的改道,让整个河道向东南之地,足足平移了一百多公里,劳废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并由此形成了新的流域,即海河流域。

    王匡认真的补充道:“黄河之隐患,由来已久,匡且担心,哪一日会发生大决堤,到时,受苦受难的,可不仅仅只是上林宛一地百姓,甚至全国上下中数万万百姓,甚至连我等也会身在其中。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他记得很清楚,在七年后,即历史上大新建立的第二年,公元十一年的时候,黄河就发生了在华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决堤。

    自魏郡决堤(今河南大名东),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被淹,瘟疫丛生。

    事后,王莽发动劳役,把黄河的河道再次向着东南的方向迁徙了一百余公里,经顿丘之地(河南滑县)入海。

    在强大自然灾害面前,无论古今,人类的存在都变得很渺,但却可以预防。

    上林宛之事,便是一个突破口,或许可以让黄河决堤的大悲剧不再上演。

    “黄河周边,都分布着诸位的田地,我想诸君都不愿看到水淹田亩,我王匡亦不愿意。”

    见屋内的几人均做思考,王匡又加了一个强心剂:“大旱之后,难保不会有大涝。数年前,我曾在新野遇到一李道人,他言之,‘大汉有旱灾而至,又有涝灾加持,实乃古今未有之大变局!’,其一之预言,已经验证,容匡不得不想到其二。”

    王匡的话刚落下,另一位付姓男子急切问道:“君子所见,莫非是那活神仙,李少君?传言其并非身死,且活了百年,难道事实真是如此?”

    李少君是大汉的著名道人,道教目为仙人。

    王匡笑而不语,见几人依然看着自己出神,这才无奈道曰:“那道人令我将此事不可假传于人,我当时观其已年过近百,白发苍苍,而后洒脱一笑,,‘有缘再见’,至此,骑着神兽离去。”

    王匡完,假装回忆着,陷入当时之事不可自拔。

    古代人可是迷信的很,再加上事实的佐证,对于王匡的话至少有九成相信。

    当即,那边长云垂首一拜:“吾愿出薄力,以君子马首是瞻,为百姓上书,改黄河之道。”

    涉及自家的利益,另外对于黄河涝灾的恐惧已经深入人心,在边长云之后,屋子里的其他几位农监统统的赞同道。

    农监的厅房里,少有的出现了一致的局面。

    若是有人看到,一定会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