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chapter 29

A+A-

    br /&gt  谢青住的商住两用房在诚书文化旁边, 编辑给一生书安排的酒店在诚书文化对面。

    走出办公大楼,谢青就直接向左拐去。一生书犹豫再三,没好再跟着她继续追问。

    陆诚一言不发地陪她往旁边走去,等到一生书过了马路,谢青终于开口:“他怎么知道的?”

    “他看到了你大纲上的字。”陆诚言简意赅。

    谢青蹙眉,带着三分疑惑转头, 他一哂, 套用一生书的话:“《青珠录》的每一本书,他都有特签版。”

    谢青一怔,叹了口气。

    “要这么绝吗?”陆诚笑问,“其实把先前的事情一,握手言和当个朋友也不错?”

    她淡然摇头:“断舍离吧。”

    既然介怀于心, 何必强行当朋友?世上的人这么多,和没有过不快的人当朋友都当不过来, 为什么还非要和生过不快的人强拧在一起。

    陆诚想再为一生书解释一下,又忍住了。

    ——他本来想, 其实一生书并不真的觉得你抄了。

    但这句话出来显然没有意义, 一生书刚才那样的表态,已经足以让她知道他没觉得她抄袭。

    她依旧冷淡,明已然不在意他的态度。

    到了楼门口, 谢青刷门禁开门, 陆诚自觉止步:“明天见。”

    “明天见。”谢青微笑, 陆诚又:“哦对……《诉风月》过几天到, 你记得去我办公室拿。”

    谢青推门的手停住, 他以为是大门太重,上前帮她推,她却侧过头:“不用了。”

    他的手也一停。

    她笑:“等我能重新用‘玉篱’这个名字的时候,书应该会再版吧,到时候再给我样书。”

    这个近在咫尺的笑容,细看过去,能在眉目间辨出一点落寞。

    陆诚心中微搐,但也只能笑着一句“也好”。罢挪开目光,继续帮她推开门,她了声“谢谢”,向前走去。

    .

    大概是因为谢青的态度冷漠坚定,在之后的几天里,一生书没有再追问她任何问题。

    四天后,一生书完成签名,寄到印厂。

    又过几天,绮文出版和诚书文化在各个网络平台发出宣传,预售将于5月25日零点开始。

    一同上架的同系列新作一共七本,除了一生书和谢青的作品外还有五位作者的。预售本身就可以享受很好的优惠价格,同时为促进销量,购买其中任意三本减五元外加包邮,买四本有更大力度的折扣,七本包购买享受上述全部优惠,另有额外礼物赠送。

    谢青听这个宣传策略之后觉得很奸诈。从之前的宣传力度和大家的名气来,卖的最好的势必是一生书的,其次是她,但是买三本价格减五还包邮,比买两本加运费的价格也多不了几块钱,可想而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多捎一本回家。

    多捎的这一本,如果买回家就放着还算了。假如书荒时拿来一读——这才第一册,后面还有至少一两本,相当于又挖掘了一下潜在购买力。

    5月24日,离预售还有不足一天,整个诚书文化里都弥漫着一种激动和紧张。

    谢青反倒不太紧张,在《青珠录》开售的时候,她也从未紧张过。

    ——身为作者,她能做的只有对作品负责。至于图书的销量如何,不是她这个作者可以控制的,她也负不了任何责任。

    所以她连熬夜等零点开售都懒得等,十一点多躺上床,和瞎激动的邹盈还有流锦分别聊了会儿天,就安心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她也没早起,慢悠悠地收拾,十点钟才准备出门。

    临出门前,她收到一条转账消息,五千九百多块钱,有整有零的,精确到数点后两位。

    转账人显示是诚书文化的公司账户。

    这什么钱?

    谢青皱着眉思考了五分钟,还是没想出来。

    诚书文化和她签的五十万保底稿费是分阶段的,前阵子刚拿到新的一笔,没道理现在就下一笔。

    绮文那边第一册出版的预付款也在定稿后就已按时到账,剩下70%的尾款按照合同,在图书正式上市三个月内到账就行。

    那最近应该没有其他稿费到账才对。她其他的版权没签,网络连载是在公众号上,既没收费也没开赏。

    谢青觉得多半是错了,算一会儿找财务问问,该退回去就退回去。

    出了门,她在住处楼下的便利店买了三明治和杯装酸奶,左手拿着三明治,右手端着酸奶,边吃边上楼。

    到了诚书文化的大门口,她心不在焉地用后背顶开磨砂玻璃大门,下一秒,背后掌声雷动!

    谢青懵住,一脸错愕地转头,看到格子间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起立鼓掌,还有人以欢呼和口哨作为伴奏。

    怎么了?

    她目瞪口呆,脑子里斗转星移地闪过无数种猜测,还是·完全·想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大概是看出她懵得太厉害,大家在笑声中适可而止地暂停了鼓掌。

    然后,离得最近的一个格子间里的运营哥伸出大拇指,给了她解释:“大大牛逼!销量碾压书大!”

    “……?”谢青还是没太回过来神。

    呆滞的神情导致大家又笑了两声。

    陆诚从总裁办公室门口径直向她走来,笑着摊手:“你没关注销量吗?”

    谢青怔怔摇头。

    “……你心真大。”他在她面前停住脚,朗声道,“昨天零点新书预售开启,截至今天早上九点,一生书签名本的销量是一千多册。”

    一夜一千多册是个相当厉害的成绩。

    在出版行业一蹶不振的今天,很多作者一本书印八千册,卖几年都卖不完。

    就算签名本也一样,有的作者弄个一千册左右的签名本,几个月后还能轻松买到。

    很大程度上,这不怪作者,是大家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

    电子阅读如此方便,大多数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上读到,不仅方便,还不占地方。

    实体书变成了具有收藏性质的东西——很多读者只有在遇到很喜欢的书时,才会买来实体书作为收藏。

    “你的《诉风月》,截至今天早上九点,卖了近三千册。”陆诚笑睇着她道。

    完扭头问销售部门:“现在破三千了吧?”

    格子间里举起一只手:“破了!估计中午能破四!”

    也就是,相当数量的读者认为这本书值得收实体来收藏。

    这不是仅靠营销就能做到的,这个结果令诚书文化的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

    陆诚在热血冲脑之下几乎都一夜没睡。

    文学情怀让他觉得,这样一部难得一见的震撼作品经自己的手推出,这辈子都值了。

    谢青深吸气,心跳变得像刚才的掌声一样又快又激烈。

    对任何一个作者来,这种来自于读者的认可,都令人振奋。

    她的每一根神经都在喜悦中被绷紧,血液都好像顾不上流动。这让她做不出反应,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情绪。

    又愣了五秒,谢青僵硬着、闷头低笑着,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屋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目送她,大概在未来两三天里,她都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全公司的注意力。

    一直走到门口,她终于回过神,扭头看向陆诚:“对了,陆总……”

    陆诚:“嗯?”

    她:“我今天早上突然收到一笔钱,五千九百多,应该是财务错了?”

    陆诚的嗤笑涌到嘴边,又忍住,一字一顿地告诉她:“钱总编高兴得不得了,怕三万册开售不够卖,临时决定直接加一万册首印,那五千多是预付款。”

    钱智鹏有多高兴呢?在电话里,他话都在抖。

    为了表明诚意,他甚至先自己贴钱把预付款了过来。陆诚想了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直接让财务加急算了分成扣了税,把该给谢青的部分第一时间了过去。

    于是这天,谢青罕见地心浮气躁到了一个字都不想写的地步。

    不得不,达成这种战绩还是很爽的……

    太爽了。

    好开心啊!

    一支笔在手里转来转去,嘴角偶尔情不自禁地笑一下。到了下午,面对空荡荡的稿纸,她内心腹诽,再这么下去她就完了。

    不过她还是决定好好庆祝一下!

    仔细思考之后,谢青列了一个名单,然后给这几个人拉了一个微信群。

    名单中有魏萍、有吴敏,还有和《诉风月》项目有关的两位编辑,负责运营和宣传的几位也都在。

    当然,也包括陆诚。

    「玉色青青」:各位哪天有空,我请各位吃饭!

    魏萍觉得她想对大家的工作表达谢意,推辞道:“哈哈哈哈不用不用,都是应该的,大家一起努力嘛。”

    谢青:“别客气,我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请大家出来一起开心一下!”

    吴敏:“不行不行,怪不好意思的,平常都是我们请作者吃饭。”

    其他人也都附和:“嗯嗯,大大好好写文就行!不要破费!”

    「陆诚」:哪天都有空。

    「魏萍」:?

    「吴敏」:?

    其他人:“?”

    「陆诚」:你想哪天请,我给这个群里的人批假。

    「魏萍」:???

    「吴敏」:???

    其他人:“???”

    「玉色青青」:……行,谢谢陆总。

    「玉色青青」:那明天晚上?

    「陆诚」:行。

    大家也就都行了。

    当天回到家,谢青就认认真真在大众点评上挑起了餐厅。结果太认真反倒犯了选择恐惧症,觉得哪家都好,又觉得哪家都不太好。

    最后她挑出了三家备选,分享到群里,让大家一起拿主意,群里刷出一大片:这题也太难了!

    谢青又分享过去一家:“其实这家很好吃,我去过,就是太远了。”

    是陆诚之前带她去过的那家,那家着实不错,她后来还真怀念过几次。所以虽然觉得太远,她还是往群里发了一下,后天是周六,如果大家觉得后天不上班明晚回家晚点也不要紧的话,正好再去吃一次!

    然而吴敏发了三个哭的表情:“我家住南边……”

    那是太远了。

    「玉色青青」:那算啦,换一家~

    「陆诚」:就这个了,明天我和魏总各开一辆车。晚上回不来就在附近的酒店住,报销。

    所有人都刷了至少两条带着一串感叹号的“哇”。

    「吴敏」:陆总,您是不是喝高了……

    「陆诚」:旗开得胜,好好庆祝。

    国贸的公寓里,陆诚衔着笑放下手机,给自己倒了杯酒。

    今天别人离得远,但他站在谢青面前,把她脸上那种难以言述的喜悦尽收眼底。

    所以她既然想拉着大家一起开心一下,他就帮她尽兴一些。

    .

    第二天晚上,大家分坐两辆车,到了事先选定的餐厅。

    这家餐厅人均本身不低,谢青又想反正这种庆功也不常有,想让大家吃得尽兴,给自己留出了一万块钱预算。

    估算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她有些恍惚。大概半年前,她才经历过穷到账上只剩几百块钱的事情,连价格低廉的青旅都不敢多住。

    现在,诚书文化给她的五十万保底按照合同已经分批了三笔过来,加上出版的预付款,她账上有十几万的存款。

    不出意外的话,《诉风月》的版权应该还能卖掉几项,她不太需要担心钱的问题了。

    陆诚得对,让作家衣食无忧才是好好创作的基础。账上不缺钱之后,她写起东西多多少少更加专注了,因为钱能减少很多担心。

    “干杯!”

    红酒是陆诚从家里带来的,大家开餐前先碰了一次杯。

    吴敏:“陆总两句?”

    陆诚想了下,一笑:“我什么?谢青。”

    目光就自然而然地都转到谢青身上。

    谢青微噎,对此不拿手,安静了会儿,低头:“吃好喝好吧!”

    陆诚嗤笑出声,只好再把话茬接回来:“谢青继续好好写稿,我们好好推文,一起好好赚钱。”

    “哈哈哈哈对对对,好好赚钱!”大家纷纷附和。北京生活成本高压力大,还有什么能比好好赚钱更实在?

    起哄声落下,陆诚从口袋里摸出一个黑色绒布袋。

    这场聚餐,谢青是主角,陆诚是老板,两个人自然而然地挨着坐了,陆诚这会儿把东西递给她正好方便:“喏。”

    谢青一愣,对面的宣传妹子如同弹幕:“Woooow,老大,还准备了惊喜吗?!”

    又一场哄笑,不经意的调侃令陆诚脸上一热。

    谢青纳闷:“这什么?”

    陆诚的目光完全落在绒布袋上:“给你买了个礼物。”

    她一时迟疑,没好意思接,他笑笑,自己把袋子开,拿出里面的东西。

    是只银色的手镯,很亮。上面配了一颗金色的挂饰,好像是某种谷物。

    谢青没看懂,陆诚笑:“这是麦穗。”

    “哦——”一位编辑秒懂,“大麦大麦!”

    这是一个谐音梗,大麦谐音大卖。影视圈不少发布会上,大家都会给剧方送大麦,寓意“票房大卖”。到了作者圈,大家天南海北送东西不方便,有时也会在转发别人开新坑的微博时“祝大麦”。

    做成这种形状的首饰并不太多,陆诚最后是在潘多拉挑到的。潘多拉的单品价格都不算贵,他便想过把麦穗挂满整个手镯,但柜姐串好后给他看了一眼……有点密恐。

    所以最后还是只串了一个,另搭了几颗其他样式的珠子和固定扣,走简约风。

    他也想过挑一些别的,比如一些可以隐约表达爱慕的礼物。他一个读过文学系的人,想引经据典找一些浪漫礼物并不难。

    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克制一些。

    况且她新书大卖这件事,也确实值得好好庆祝。

    值得没有私欲的、没有杂念的诚心庆祝。

    谢青第一次听到关于“大麦”的法,笑了笑,没有推拒,大大方方地收下了礼物:“谢谢陆总。”

    然后她直接戴上了镯子。

    陆诚无声舒气,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个重大的任务。

    在送礼物这件事上,还有什么比对方喜欢更让人高兴呢?

    聚餐结束后,大多数人都选择住去了附近的酒店。陆诚有亲戚住在附近,开车离开,但表示明天可以过来一趟,把要回市里的人捎回去。

    .

    新书预售在六月十号结束,谢青最后的预售销量是五千多册,比一生书高出一千多。

    六月二十,新书正式上市。恰逢高考学子们刚出了成绩,久悬的一口气放下,好或不好都要先逍遥地过个假期,买几本新出的来看正合适。

    加上后来的一万册,谢青的首印量一共四万。除却预售的五千多本直接发到买家手里,余下的三万四千多册将在各大网络平台和全国各地的实体书店上架。

    三万四千多册,对现在的出版来,是个巨大的数量。

    但一个星期不到,陆诚就接到了绮文出版的电话。

    “要样书?”他的目光下意识地扫过书架边的一箱样书,“钱总编,我干这行这么久,没见过把样书往回要的。”

    钱智鹏听上去焦头烂额:“不是往回要,是借用,回头我再补给您!”

    陆诚:“到底干什么?”

    钱智鹏:“平台催得紧,加印还得等,您先调来借我用用!”

    “加印?!”陆诚惊得拍桌。

    钱智鹏这才把话清楚,简而言之,《诉风月》在几大网购平台上都售空了。

    北上广深的大型书店也基本挂出了售罄的牌子,或许在部分三四线城市的书店里还有库存,但是把铺去实体店的货往回调没什么可行性。

    这样热销的书不多见,平台催得紧,但印厂一时半会儿印不出来。

    绮文出版内部已经把原本准备留下送礼的一百套样书都发了出去,现在只剩诚书文化这边,还有二三十套。

    陆诚震惊了很久,化出一声干笑:“这您……调这几十本也不顶用吧,还是让印厂赶紧加印。”

    “这我知道。”钱智鹏叹气,“现在是有个和我们长期合作的网店,数据出错卖超了,想尽量补一下,好按时把已经下单的发出去。网店您知道,特别怕差评。”

    哦,原来是想送个人情。

    陆诚啧了声嘴:“加印算印多少?”

    钱智鹏:“再印三万吧。这阵势我瞧着……”一声复杂的笑,“吓人。”

    隔着电话,陆诚都能想象到钱智鹏一边高兴一边擦冷汗的样子。

    悠悠一笑,他又:“那这样,这三万册的全款加上之前四万册的尾款过来,我这就叫闪送给你把书送去。”

    “哎你……”钱智鹏被他的精细算气得懵了一下,无奈地连声答应,“行行行,我这就让财务款!”

    反正这钱早晚都得给。

    陆诚笑了,十分满意。挂断通话,他拨了个内线电话给财务,让他们注意有没有钱到账,如果到了同样赶紧计算分成,给谢青过去。

    于是,谢青冷不丁地又收到一条十几万转账到账的通知。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回她不觉得是错了。愣了三秒,直接截了个图发给陆诚:“陆总,这又什么钱?”

    陆诚例行公事般地告诉她:“出版加印三万册,这是先前的尾款加这回的全款。”

    加印了三万册?

    首印本来也才三万。

    谢青自己也震惊了半晌,迟钝地窃喜:原来我这么厉害的嘛。

    她好像这才实实在在地意识到,自己的才华真的是很值钱的。先前《青珠录》几百上千万的价位,都没有现在账上的三十万存款给她带来的感觉真实。

    还可以赚更多吧。

    她努一努力,一定可以,然后她就可以干更多的事情。

    比如,有没有作者和她一样需要官司,又和从前的她一样没有钱呢?

    一定是有的。

    .

    在炎热的六七月交界点上,《诉风月》宛如一道惊雷,震响了整个文学圈。

    从微博的亚洲好书榜到各大平台的图书销量榜,都稳稳被它占据第一位。明星凭借粉丝势力总能撑起销量的个人传记被它压在后面,倚靠贩卖或抚平焦虑一直颇有市场的各类鸡汤书籍也被压制。

    在部分标有热度的榜单上更能清楚看到,《诉风月》的热度数值甩第二第三名好几个段位。

    就连豆瓣和抖音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群,一时都同样被这本书引爆热度。

    也是在这个时候,谢青在张觅雅的帮助下,向法院提交了关于《青珠录》的诉讼请求。

    法院受理了案子,但提交的证据里没有放那段录音,也没有拿《诉风月》的合同去做对比,所以诚书文化一时间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谢青也清晰地感觉到,绮文没有拿这场官司当回事。

    这正符合陆诚的预期。在这样的条件下,《诉风月》至少还是可以顺顺利利地出一本,翻脸撕逼都等到开庭补充证据后再。

    又过几天,陆诚把一只快递专用的文件封交给了谢青。

    谢青疑惑地拆开,里面只有一张薄薄的粉色A4纸。

    她抽出来一看:“鲁迅文学院?”

    是鲁迅文学院新一期网络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录取通知。

    “我们本来只是试着帮你推了一下。”陆诚坦言。

    鲁迅文学院由中国作家协会直接管理,虽然只有短期进修课程,但也不是随随便便报名就能去的。

    挑选学员的方法通常是由文学院给各大文学网站分名额,再由网站推选合适的作者。能去的作者要么有过订阅量不错的红文,要么签过版权卖过影视。总之,得在业内稍微混出一点点成绩。

    诚书文化不是网站,并没有自己的推荐资格,是陆诚从一个合作过的网站要了个名额过来。

    当时《诉风月》还没有上市,“诚书文化的神秘人”这个名称写在推荐表上又显得十分中二,推荐也只是试着推一推,所有人都觉得希望不大,便没有提前告知谢青。

    没想到《诉风月》一夜爆红,“诚书文化的神秘人”也引起热议,鲁院方面当然知道了这部作品,一纸录取通知就寄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