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A+A-

    盟会准时在宛城召开, 具体谈了什么, 姜羽暂且不知道, 不过他可以确定的是, 这场盟会必定会引发什么。要么,便是楚国以绝强的实力, 震慑其他诸侯,让他们认可楚国第一诸侯国的地位, 要么,便是其他诸侯国不服楚国,进而成为楚国下一个攻的目标。

    六月十日,姜羽官复原职,并被赏赐了无数金银珠玉,用来安抚他这些日子受到的委屈。

    由于荀书离世,申大人被流放, 董熊又被革职,这三个燕国朝堂上的三个重量级人物一下子都折了, 许多政务便没有合适的人来处理, 乱成一锅粥。燕侯让他们的副手暂时先顶着, 但却没有一个能挑大梁的人。

    为此, 燕侯考虑了许久, 决定让年仅二十六岁的姜羽接替他的舅舅荀书, 来继任燕国的执政。

    执政便相当于一国宰辅,但与宰辅不同的是,执政还掌管着一定的军权, 同时执掌军政大权,地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现在是军政不分家的,不像后世那样分为文官武官。

    姜羽临危受命,不敢推辞。况且,他成为执政之后,再推行起新政来,也比之前便宜很多。手上权力愈大,遇到的阻碍便愈。

    自燕侯按照姜羽的谏言,建造黄金台起,确实从各国来了许多有才之士,他们都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批人都与陈腐的贵族们不一样,他们奉行的是“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常常能产生许多奇思妙想,且还更能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出燕国的弊病。

    随着变革逐渐推进,触及到的旧贵族们的利益也愈来愈多,就拿土地来,最初只是试探性地鼓励垦荒,荒地归垦荒者个人所有,到后来又变成个人所有的土地可自由买卖。再后来就开始直接分掉分封下去的贵族原有的土地。

    这样循序渐进,一步步推进,取得的效果要比直接大刀阔斧的分土地要有效得多,受到的阻力也很多。

    暑气越来越重,天气日渐炎热,各宫殿府邸都不得不从地窖里取出储存的冰块,用以消暑。炎炎烈日高悬于晴空之上,将这人间晒得都蔫头耷脑的,街上行人都变少了。唯有满树的知了不知疲倦,声声叫着夏天。

    姜羽不常在府里,不是在宫里和燕侯禀报并商讨与变革有关的事,便是在与改革派们商议。政令一道接一道从姜羽手上发下去,雪花似地飘到燕国各个地方。

    至此,从蓟城到整个燕国的贵族与平民们,都意识到,燕国要变天了。

    这消息也传到了其他的诸侯国,在那些已经经历过变革的诸侯国内,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燕国将要崛起了。未来几十年,燕国绝不再是一个龟缩的东北苦寒之地的诸侯国,绝不再仰人鼻息以存活。

    眼看着七夕将至,姜羽于百忙之中,也想抽个空与戚然明一起,过他们俩第一个七夕。

    姜羽孑然一身,从春节到其他各种节气,都不怎么过,并没有什么仪式感。而今年的七夕,姜羽也想感受一下这种节日的仪式感,将二人因各自公务繁忙而缺少的相处,通过七夕弥补起来。

    姜羽这几月忙得对戚然明有些亏欠感。

    但时局却愈来愈紧张了。

    七月初,燕侯收到了来自宋国的求救信。这封求救信将姜羽的计划破,将所有恩爱缱绻的计划破。

    他的将军啊,就要出征了。

    ——原来六月初,因宋侯在盟会时对楚侯不敬,楚侯出兵攻了宋国。

    由于楚侯正在与西边的秦国,这时又要分出兵力攻宋国,不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楚侯向年轻的齐侯去了信。

    如今的齐侯是去岁才即位的原三公子姜平,母亲是楚国人。在燕齐高阳之战之后,原二公子因在高阳之战中惨败,被迫割地求和,致使威信受损,国内许多人反对,那位置便没坐牢。

    在那之后,姜平便在楚国的扶持下,顺利除掉二公子姜固、文姬及她的儿子四公子子裕,登上诸侯之位。因此齐国在这以后,便一直与楚国交好。

    楚侯于齐侯既有血亲又有恩情,因此楚侯来信时,齐侯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立刻派出军队,与楚国一起攻宋国。

    宋国本就是个弹丸国,国力弱,根本无力与两个大国的军队相抗衡,因此战斗一开始,宋国就兵败如山倒。没几天,楚齐的军队就到了宋国的国都商丘,兵临城下,将商丘团团围了起来。

    楚侯下令,如果宋侯自缚出城,跪着向他投降道歉,他便可以考虑不伤他宋国的百姓。

    但没想到的是,宋侯竟然还是个硬骨头的人,即使已经山穷水尽,不定不日就要亡国,却也偏偏不肯向楚侯服软。而宋国的官员与百姓也都有宋侯的风骨,咬着牙死活不投降。

    于是这场攻城守城战便这样了起来。

    宋国兴许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兵士们都爆发出了非同一般的战斗力,即使楚国与齐国同时攻,一时半会儿竟也没能攻下来。

    攻城守城之战进行了一个月,商丘被围了一个月,宋国实在难以支撑下去,求援的国书便送了一份到燕国的国都蓟城来。当然,也给洛邑送了信。

    但洛邑的周天子手中军队有限,只不痛不痒地发了声明斥责楚齐,楚齐不搭理,他也没办法。

    燕国如今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贸然参与战争,对手还是楚国和齐国,未免有些过于托大。

    不过宋国的关系一向还可以,每年都有来往。因此燕侯有些犹豫,便将姜羽召进宫去,询问了他的意见。

    如今姜羽可以是燕侯最信任的人,事无大,都会拿来询问姜羽的意见。

    姜羽考虑了一番,建议燕侯发出援兵,援救宋国。

    待燕侯问及缘由,姜羽便道:“楚国借盟会来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想要实现他称霸的野心,什么宋侯不敬他,只是个由头。楚侯实际的目的,其实是想向各诸侯施压,显示一下他的实力。”

    “而如果我们对此不闻不问,岂不是怕了楚国?岂不是明我们承认了楚国的地位,不敢与他们交手么?”

    燕侯蹙着眉,搓了搓手指,慢慢道:“是这么个道理,我燕国虽不一定能胜过楚国,却也绝不会怕他们,更不会承认楚国的称霸之心。”

    “可……”燕侯转折,“现在出兵,会不会把现在燕国本就混乱的局面,搅得更乱?”

    “殿下若是担心此事,臣倒是有另外一种看法。”姜羽道。

    “来听听。”

    “是,”姜羽道,“依臣之见,对外的战争并不会使燕国更加混乱,反而会使燕国军民上下一心,共同抗敌。”

    燕侯笑了笑:“这倒也是。改革是自己人跟自己人斗,战争却是和外人,这若起来,我燕国的百姓,内外还是分得清的。”

    “殿下得是,”姜羽道,“而且,军功爵制已经推行下去,却暂时还没能真正发挥作用。燕国需要一场战争,来检验这半年来改革的成效,让天下人看看我燕国的实力。同时也需要给军队换换血,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愿意报国的勇武之士得到封赏,把原本只拿俸禄不干实事的贵族们替下去。”

    每次听姜羽分析,燕侯便觉得豁然开朗,十分有理,连连点头:“照你这么,咱们这场仗是必须要了。”

    姜羽道:“臣只是谏言,一切还需殿下定夺。”

    “,既然宋侯子嫣求到了我头上,自然要。”燕侯是个果决的人,既然决定要,便不再犹豫,问道,“爱卿可有良策,可助宋国退敌?”

    姜羽道:“臣有一计,当可破敌。”

    事实上,姜羽虽然得冠冕堂皇,那些理由并不是假话,但他心中仍是有私心的——在曲沃时,钟离君子惠曾帮助姜羽找到了被姬孟明劫走的戚然明。

    这个恩,姜羽记在心中,如今钟离君有难,姜羽自然应该尽量帮上一帮。

    “爱卿请讲。”燕侯道,命人拿出了地图。

    姜羽便指着地图道:“宋国在齐国西南,楚国东北,与燕国并不接壤,想要从燕国抵达宋国,要么便要穿过齐国——但齐国不可能让我们过去。”

    “要么,便从齐国西边的新诸侯国石国绕,向南穿过卫国,再到宋国。”

    “这路途太过遥远。”燕侯摇了摇头。

    “对,”姜羽道,“路途太过遥远,等咱们过去,兴许宋国已经亡国了。因此,咱们像秦国出兵援助郑国退楚一样,直接把军队派过去,是不可能的。”

    “此战之中,宋国面临的敌人有楚国与齐国两大诸侯国。但楚国,殿下根本无需担忧,楚国西边与秦国郑国交手,东边又与宋国交手,且从楚国攻郑国起,战争已经持续了快半年。所以,时间拖得越长,对楚国越不利。”

    “只要继续这么拖下去,楚国定会不攻自破。”

    “是,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了。”燕侯道,点了点地图上的齐国,“咱们只需要将目标放在齐国身上足矣。”

    “殿下英明。”姜羽道。

    “臣建议殿下以骑兵作为先锋,向南,在这里,”姜羽指着一座靠近石国边境的齐国城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突破,务必要快,让齐侯来不及反应。”

    去岁齐国太子姜直“被晋国”杀死,虽然如今晋国已然分裂为石国和赵国,但齐侯与他的二哥之间的嫌隙,却足以延续到石国身上。当初姜固可是在晋国的帮助下,把姜平逼得很惨,不恨是不可能的。

    而燕国和石国之间,则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矛盾。

    一旦石国被搅和进来,那齐国就更不好受了。

    届时齐国腹背受敌,自然撤兵。毕竟他跟宋国又没什么仇怨。

    原本就没能把宋国彻底下来的楚国,没了齐国这个帮手,西边秦国的攻势愈演愈烈,楚国肯定也受不了。

    宋国之危便解了。

    燕侯也不蠢,听姜羽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了他暗含的意思。

    燕侯不禁笑了笑:“寡人得睢阳君,真是平生之幸,不过……”

    姜羽抬眸。

    只听燕侯道:“你现在脱不开身,你认为派谁担任此战的中军为好?”

    “戚上造如何?”

    姜羽微怔。

    殿外的知了忽而此起彼伏地叫起来,在树梢上一声接着一声,叫得人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