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一二章 灭胡有期(求票票)

A+A-

    唏律律!



    唏律律。



    



    蹬!蹬!蹬!



    



    “安平君!”



    “大人!”



    “大人!”



    “”



    “无需多礼,先进去歇歇。”



    “马儿好生照料,今儿行进的有些远。”



    “”



    “大人放心。”



    “”



    “蒙将军可有归来?”



    “”



    “暂未,根据行军长史传回的消息,应该还要再等三四日,疑似发现有匈奴部族的动静,准备好好探查一下。”



    “”



    “匈奴的踪迹!”



    “近月来,匈奴的踪迹还真不太好找了,除非更进一步深入北方草原之地。”



    “而那,又颇为危险。”



    “”



    “大人,匈奴之中看来也有聪明之人。”



    “随河西之地的乌孙有变,还有辽东塞外、箕子朝鲜等地有变,那些地方以北的胡人部族,纷纷靠近匈奴王庭。”



    “希望得到庇护。”



    “反倒是让匈奴之力凝聚不少。”



    “再加上一些诸国沦亡之人的言语,匈奴如今之策,明显是在安内,大力整合内部多方力量。”



    “同样也在避战。”



    “待匈奴内部诸事化去,那个时候,无需我等特意寻找,匈奴都会主动寻来的。”



    “”



    “匈奴,草原部族之力,果然真的要避战,还真是一时间拿他们没有法子。”



    “不过,只要接下来一步步将长城以北的草原纳入掌控之中,匈奴早晚避无可避。”



    “”



    “策略如此,太耗费时间。”



    “若是匈奴一直避战,我等要做到那一步,非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心力不可。”



    “时间太长了。”



    “一二十年的时间,我想匈奴也不一定会等待,以匈奴人的性情,以他们现在的力量,只要内部无乱,一二年估计都等不了。”



    “”



    “稳步推进,移民戍边,徐徐蚕食,那般策略虽好,眼下,诸夏的隐患渐渐消弭,始皇帝陛下定会垂眸北方之地。”



    “给我们慢慢施为的时间不多。”



    “也许明岁,就会有主动出兵剿灭匈奴的旨意。”



    “”



    “曹参所言,有理!”



    “对于匈奴的戒备,帝国已经防御很多年了。”



    “昔年帝国东出一天下的时候,就在戒备匈奴,若非一天下之力分走帝国太多力量,匈奴也不会趁做大。”



    “先前的徐徐推进之策,匈奴非不知晓,待其内事不存,肯定会有拦阻的。”



    “也是会出兵扰乱那些地方的。”



    “战事,是不可避免的。”



    “”



    “战事不可避免,也是一桩好事。”



    “以帝国如今之力,接下来攻灭匈奴,除却九原大营之地,还可有别的力量。”



    “只要有几场很大的战事,只要将匈奴主力彻底击溃。”



    “距离匈奴败亡也就不远了。”



    “大人。”



    “那个时候,也是大人要归咸阳之日了。”



    “”



    “咸阳。”



    “不知不觉,离开咸阳已经快六七年了。”



    “还真快。”



    “虽前来此间就有所料不会很快回去,还是过的很快。”



    “匈奴之事,不可大意。”



    “需要谨慎。”



    “护国学宫那里送来的一些崭新制式器械,或可为用,或可大用,却需要关键时刻,一击有中。”



    “”



    “大人所言甚是。”



    “北胡匈奴之中,有诸夏之人不少,听闻他们帮着匈奴堪舆草原之地的矿藏,铸就各式兵刃。”



    “还有一些强弓劲弩。”



    “那些人还真是该死,还真是该杀!”



    “”



    “那样的人,已经算不得诸夏之民了。”



    “”



    “曹参,我此行率兵巡视沿边各地,营中没有大事吧?”



    “”



    “大人,一应诸事皆有法令秩序,并无大事。”



    “”



    “无事就好,无事就好!”



    “”



    昔年。



    未有前来北方九原之地之时,因历练多年,因行走诸地,俊逸细腻白皙的容颜已显稍黒。



    如今。



    待在九原、大河之地六七年,风吹日晒不断,风霜雪雨侵袭,容颜更显黝黑一些。



    虽如此。



    亦是凸显舒朗、坚毅、沉稳,动静之间,自有煌煌气韵,将面前一碗茶水一饮而尽,畅快之。



    扶苏深深的呼吸一口气,这一次率兵巡视沿边各地,耗费不短时间,足足十日。



    不为长。



    也不为短。



    主要还是为了推进同蒙将军定下的安稳蚕食之法,也是为大河、长城边界长远计谋。



    长城边地左右,因匈奴常有掠边,以至于城池不显,民力甚少,长此以往,帝国边陲难以安稳。



    如何安稳?



    一则,移民戍边。



    二则,筑城纳民。



    三则,将边地区域继续向北推进。



    四则,就地养民养军。



    



    诸般策略很多,非如此,边陲之地,难以真正安定,也难以成为帝国之地。



    若然将北胡匈奴攻灭,将来有足够的时间,令边地之民成长起来,自成防御之力。



    亦可时而北上随时攻打草原胡族,不让胡族强大起来。



    否则。



    一直靠大军之力,多难为。



    尤其,将北胡匈奴攻灭之后,一直维持数十万兵力的运转,多有难为,果然边地有成,也可以边养边。



    好处多多。



    唯耗时间。



    时间!



    眼下来看,帝国不会给边地太长时间去准备,匈奴亦是一样。



    如曹参、夏侯婴、王陵他们所的那样,帝国新岁,父皇可能就要属意对北胡匈奴下了。



    匈奴!



    胡人也,虎狼也!



    何为虎狼?



    只要无灾无病,就会生出诸多事!



    巡边归来,同监军麾下的诸人商议这些日子的堆积之事,皆不为大,简单商榷,用过印记,直接处理。



    帝国将河西之地的乌孙纳入掌控,又强势将箕子朝鲜、辰国之地攻灭,匈奴之内也有不的变动。



    是好的变动。



    自觉危险的胡人部族,多有归附。



    于帝国而言,今岁拿下的那些地方,对于攻灭匈奴,同样是好的变化和助力。



    不时。



    监军署麾下的诸人一一离去。



    军营大帐之内,一下子,空旷、安宁许多。



    



    不时,又有一些人影进进出出,或是送入不少大不一的木盒,或是送入些许吃食。



    “父皇眼下还在江南巡视。”



    “江南!”



    “这些年来,关于江南的消息很多,叔父从海域归来也有快一年了,我也有好久好久没有见叔父了。”



    “现在的江南肯定很不错。”



    “九原大营就有四分其一的粮草来至于江南,那些谷物尝着还是很好吃的。”



    “南海,待将来攻灭匈奴之后,定当去那里一观。”



    “”



    “咸阳那里,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新朝宫的修建越来越好了,当初离开咸阳的时候,新朝宫才刚开始建没多久。”



    “现在不知是什么模样了。”



    “应该会更加繁闹!”



    “明岁会更加繁华。”



    “乌孙纳入帝国掌控,河西贯通,西域近在眼前,商道往来更加便利了。”



    “”



    “代郡、雁门之地有旱灾?”



    “这个消息,这几日巡边的时候,有所耳闻,却没有更多所得,夏日间,北方之地的雨水本就不多。”



    “有一些旱灾也不为大碍,除非是连续半月、一个月的旱灾。”



    “不过,本君记得大田令这些年来派遣不少水家弟子奔赴山东郡县之地,开凿、修筑诸多水渠、毛渠。”



    “倘若真有旱灾,也可有解决之法。”



    “那里已经纳入帝国统御十多年了,这些事应可给予很好的解决。”



    “”



    “中原水灾?”



    “连续十余日了,这这个消息,先前离开的时候,似乎没有见过。”



    “高儿!”



    “父皇派他入中原处理水灾。”



    “北方雁门一地有旱灾,中原大河之地雨势水灾肆虐,昊天的风雨这般失衡的?”



    “高儿!”



    “看来高儿在齐鲁做的不错,非如此,父皇也不会派他去中原治灾。”



    “数月之前的关中雪灾,也是高儿领事治理的。”



    “十余日的水灾!”



    “以大河之势,文书所言的灾情怕是觑了。”



    “”



    “”



    熟练的将一个个大形体不一的盒子、锦囊、书信打开,一览其中各式内容。



    有家书。



    多习惯了。



    自己离开咸阳多年,她们在府中过活的很好,孩子生长的也不错,就是太无聊了一些。



    总归是安稳的!



    其余文书诸事,则是关于咸阳以及帝国各处的消息。



    若不所观,离开咸阳多年,诸夏的一切都要陌生了。



    有那些文书在目,数年来,诸夏诸郡的种种变化,虽不能近距离一窥,也能度其大貌。



    “从文书所言的中原灾情之事来看,公子高在治理水灾并无治理雪灾那般有力。”



    “连续十余日的雨水落下,又是在中原之地,还是夏日的大河沿岸之地,水灾突发,泛滥难制!”



    “那般灾情非关中雪灾所能比。”



    “”



    旁边传来一道清亮之言。



    “非关中雪灾可比,终究还是需要将其处理的。”



    “今岁以来,帝国诸郡之地的灾情不少,关中关外也就罢了,山东诸地,多有一些危险了。”



    “不知那些宵之辈是否会趁为乱。”



    “”



    “大人,文书之上,并无那般事,想来那些人无所动。”



    “辰国之事后,那些人多年来积蓄的力量损耗许多,欲要再次行动,怕是力有不逮。”



    “尤其,事不可成。”



    “这场水灾波及的东郡之地,有通武侯的大军驻守,莫大之力顷刻而至,那些人欲要行事,需要思量。”



    “多年来,那些人生了许多事情,皆无所成。”



    “这些年过去,又能够剩下多少力量?”



    “时日长了,山东诸国遗留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弱,帝国对山东诸郡的统御则是会越来越强。”



    “那些人。”



    “不足惧!”



    “想来他们不会不知道那一点的。”



    “”



    “有些道理。”



    “是那般道理。”



    “那些人,本君也打过不少交道,单单从辰国之事都能一观,虽有不弱之力,却无合一之心。”



    “箕子朝鲜之时,若是那些人力量汇聚一处,帝国想要将那里拿下,非容易做到。”



    “中原水灾。”



    “高儿弟弟今岁以来,办的事情不少。”



    “匈奴,纵然一切顺利,接下来也得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够彻底剿灭。”



    “”



    曹参他们所言,扶苏一一听之。



    中文书继续一览,并无什么大事,却是不得不需要了解之事,一览上面的白纸黑字,心中不自一叹。



    匈奴!



    彻底剿灭匈奴之后才能归于咸阳。



    目下,还是无期。



    而帝国内部的许多事情,如旧运转,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运转,咸阳宫内的一位位公子,也长大了。



    当年,他们都不大。



    都很。



    现在。



    长大了。



    都开始做事了。



    高儿,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那些事,有所料。



    心绪多难料。



    “大人。”



    “无需想太多。”



    “不出意外,明岁开始,帝国就会开始着调动诸方力量,以为攻灭匈奴。”



    “也许,归去不远了。”



    “”



    旁边,再次传来一语,多轻快了一些。



    文书所言诸事,都在帝国诸郡。



    而大人之事,在这里。



    思虑那些事是需要的,却非眼下的根本事。



    “夏侯,难得从你口中听到宽慰之言。”



    “匈奴。”



    “需要速速剿灭了。”



    “欲要剿灭匈奴,法子有二。”



    “其一,便是一场场大战,将匈奴主力彻底击溃,此为正法,也是堂正的战法。”



    “将匈奴主力击溃,匈奴自然不成威胁,以九原大军之力,足以扫荡犁庭。”



    “可,那些匈奴人太狡诈,若有危险,怕是他们不会有后续的大战之力。”



    “唯有大军入草原追逐。”



    “草原很大很大。”



    “行那般事,还需要帝国诸郡安泰,明岁若再有今岁灾情之事,攻灭匈奴就难了。”



    “其二,便是行奇策!”



    “以奇谋战法,游击攻打匈奴各地,扫荡草原各处,令匈奴之力自顾不暇,也难以躲藏抽身。”



    “虽有妙处,危险也是存在。”



    “奇谋之法,注定兵力不能太多,若然遇到匈奴主力,则危险重重。”



    “”



    “以这些年对于匈奴的了解,同匈奴大军主力交不难,后续之事不好,但有吃亏,便是无比谨慎。”



    “无比心。”



    “先前,将河套之地攻下之时,就很少见到十万以上的匈奴大军主力了。”



    “多是一些万人队侵扰掠边。”



    “近年来,同蒙将军有不少的商榷,于你等也有不少的沙盘推演,似乎还不能找到一个最为上佳的法子。”



    “以帝国之力,击败匈奴不难。”



    “彻底剿灭匈奴,除了长期消磨匈奴主力,以伺而动外,难有短时间悍然将其化作齑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