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 章

A+A-

    几位用着芥末鱼脍被辣的眼泪出来的王爷们装聋作哑地不理会皇上的感叹, 女子理家务本是应该, 家里不缺吃不缺穿的, 她们有多余的精力去忙乎其他事儿,随她们高兴。

    每天被家里的福晋们拎着耳朵教导各种“皇上”“皇上怎么怎么做”的豫亲王端着皇上亲自动手调配出来的莫吉托,“认真”地体会着薄荷与冰块搭配出来的清爽色泽,青柠白糖调配出来的清爽口感, 一副全然不被外物所扰的高深境界。

    就连睿亲王也觉得再任由皇上这般折腾下去,家里的这帮满蒙姑奶奶们真能蹦跶到自己头上。

    再次感受到各位男同胞们的怨念,体会到大清国女子地位提升的顺治笑容自若, 从亲娘手里把一直朝着他望的二阿哥抱到自己怀里坐到玄诚道人的身边。

    大阿哥和三阿哥一看,在额涅和十四姑姑怀里伸着胳膊要过来。一伙儿人团团盘坐在毡毯上,对于皇上致力于提升女子地位的目的心知肚明的玄诚道人逗着最爱笑的二阿哥,对于皇上的作为很是肯定。

    “天地阴阳分属却和谐,男女之间本应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或者因为一些原因或者每个家庭的不同而有稍稍的偏移, 但是不能有等级区分, 也不应该有明显的等级之分。不管是谁尊谁卑,谁裹‘脚’, 都是不应该。”

    在这个时代能有这番见识心胸确实让人感佩, 顺治一边把爬动着想要看高脚酒杯的二阿哥揽回来,一边语气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尊重,“玄诚道人和几位先生心胸宽广,令人敬佩。朕的看法是,汉唐宋以来的几次大乱世让世人觉醒,却又随着觉醒而更加迷茫和害怕。”

    “戾气稍重且没有安全感, 前朝的理学也算是应运而生。人生而有知,本心即性,是为‘内圣’;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的实践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圆满人格之学问,是为‘成德’,道德的形而上学。这本是一份很好的道德哲学理论,精致、完备……。”

    嘎尔迪和十四格格似懂非懂地点头附和;三位阿哥听得惊奇,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亲阿玛--亲阿玛你完“啊”--。

    玄诚道人瞅着阿哥们眼里的好奇笑容欢喜。他对于皇上话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温暖同情的“人性关怀”既是惊奇又是赞叹,想到宋元明以来的“偏路”更是心情复杂,端着酒杯抿了一口“莫吉托”,声音叹息。

    “世人都汉人,汉家文化,汉人是在汉以后才有,和唐人、宋人、明人、清人没有区别。汉人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而成,这就是满洲人一样,多民族之人形成的地域称呼,演变成了民族。所以这汉家文化本身也是融合了各种民族文化所形成。”

    “当然还有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佛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原于魏晋时期开始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完全走进平民百姓,和道、儒两家彻底融合,到了元朝时期大家接受了理学家们宣扬的‘君臣之义’大于‘华夷之辩’,国家大于民族,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好像听懂了的嘎尔迪和十四格格一边看护着自从会爬以后就开始各种动作的宝宝,一边因为他们的谈话若有所思。

    宝宝们……话完“啊”。

    对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而成的理学言论有很大认同,上辈子一直致力于“内圣外王”的二阿哥听到这番新奇的言论惊讶之余又觉得“非常”的不过瘾,他着急之下转过胖身子对着亲阿玛“啊啊”,甚至还超常发挥蹦出了“a--a a--a”的音节。

    亲阿玛震惊之下满脸激动、兴奋的笑容,即使知道六个月大的宝宝只是习惯性地跟着亲人的教导发音还不能有意识的喊出“a--a a--a”的音节,可他还是高兴。周围的人也都是高兴异常,一个个的用各种方法哄着大阿哥和三阿哥也喊“阿玛”,哄着二阿哥再喊一遍。

    因为亲阿玛的无限欢喜被感染的也是激动兴奋的三位阿哥很给面子的喊了好几遍“a-a”,然后眼巴巴地看着亲阿玛--阿玛继续。

    误会了他们眼神里的期待的亲阿玛对着他们挨个亲亲胖脸蛋儿。

    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下,被亲阿玛亲了满脸的三位阿哥一脸的“生无可恋”。然后被误会他们困倦了的阿玛额涅哄着睡觉觉。

    赖在亲阿玛、亲额涅的身边闭着眼睛竖着耳朵倾听着因为这番动静围过来的众人讲经义策论的三位阿哥间接发出一个声的哼哼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为皇上一家人和宗室们的南下“被迫”跟着南下的几位文武大臣,几位老王爷,几位老先生……用着调酒点心高谈阔论。

    王老先生听着众人分析前朝的税法,稍作思考后开口,“前朝的前期很好,虽然因为实行重农主义抑制正常的民间商业,扩大了官商勾结的走私贸易、偷税漏税等等,但是农户是真的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家的税负虽然低,整体上国库还是够用。”

    一切的改变都是在土木堡之变,在座的汉家大臣都在心里叹息。可是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形成的那?简单的一句皇帝年少冲动,宦官们无知乱政?

    年少的皇帝冲动热血要建功立业很正常,某一方面来讲还是好事儿。而宦官们,宦官们本身就是一伙儿伺候皇帝的人,他们又是怎么走上历史舞台呼风唤雨、影响历史走向的那?

    顺治听着众人对于前朝政治制度,或者是封建制度走到尽头的反思,面带微笑却没有开口。自觉今儿人不需要自己话的他让宫人拿过来画具开始画偷听的阿哥们和大家伙儿欢乐的饮宴场景。

    吕宫大人发现了皇上对于他们讨论前朝的大方态度,稍稍放开自己,“某认为,前朝一边倒的重农主义严重地抑制了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力,再加上世袭不变的户籍制度,前朝中后期理学畸变的‘势不可挡’,中原文化上整体上散发着腐朽的黄昏式智慧。”

    虽然吕宫大人和其他汉家士人一样想要抑制商者进入朝廷,但是他很清楚一个国家要发展,要“活”起来,必须要有“商”,要有类似宋朝时期那样的商业环境。

    玄诚道人对此很是认同,“程朱理学被愈加扭曲严苛,人们天性中对于‘真、善、美、自由’的追求让他们产生反叛心理。可惜的是,唯一的光亮‘阳明心学’闪烁了一下不光没有给世人带来希望,还被一些人利用作为他们放浪形骸的借口……。”

    程朱理学是怎么正式成为光明正大的吃人国教?汉家女子是怎么一步步地变成了战乱来了迈不动步逃荒也逃不了的脚女子?江南的士绅豪门是怎么变成那般理直气壮的穷奢极欲,焚膏继晷?

    朝堂上的人是怎么把本来只是主张不同的学术争论演变成祸国殃民的党派厮杀?王阳明身为人臣“功高震主”是他自己的错吗?嘉靖皇帝作为藩王登基后明明有能力却玩弄权术,立定要奉亲生父亲为尊引得天下文人不满,引起“大礼议”到底矛盾点在哪里?

    这些年朝野上下的汉家有识之士其实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自从宋朝“君王于士大夫共天下”引发的“道统”和“治统”的争斗且不提,文人本身内部的问题,文人和工、商甚至自家的奴仆们的矛盾日益尖锐却是迫在眉睫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年在顺治的指点下不断学习的豫亲王有模有样地开口,“如果当年周世宗柴荣没有英年早逝,文武并行结束乱世,而不是被赵宋把他的治国想法切割了一半只剩下文兴,中原的历史真的会改写。”

    汉家文人都一脸惊奇地看向豫亲王,豫亲王还是一脸荒唐混不吝的自得,众人麻利地把目光收回来看向乖巧可爱的阿哥们养眼。

    躺在方便舒适还不耽误沐浴海风和阳光的龙舟甲板上蜷着身子偷听的阿哥们……,他们也对豫亲王能有这番认知很惊讶。

    听汉家文人聊天听得迷迷糊糊的满蒙王公们发现了这个情况纷纷用目光赞扬豫亲王--王爷争气。

    就连睿亲王也觉得自己应该对这个弟弟刮目相看。虽然他们刚刚知道一些明朝历史,知道唐宗宋祖,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的大名儿,对于周世宗这个人物听都没听过,但是听懂了看明白了这个人真的非常关键,而豫亲王知道还出来了这个“关键”人物。

    因为这个动静转头看了一眼的顺治因为这些一脸“与有荣焉”的表情忍不住笑出来。

    玄诚道人摸着白胡子微笑,“人周世宗柴荣乃是五代时期的第一明君,在老朽看来他应该是五代之后几百年内的第一明君。他的英年早逝堪称是华夏文化、发展进程的一个拐点。”

    “远见卓识、勤勉务实,大力整顿了唐末以后的各项混乱,甚至准备好了国力结束四方割据的乱世,收复燕云十六州。重工、商,兴文、武等国策的制定更是给了当时的乱世一个新的希望……宋太==祖继承了他的团结各民族各阶层文治,重工、商,废除了他的武治。”

    汉家文人听了都在心里重重地叹息。

    原先不懂但是听明白了的满蒙王爷们……恍然大悟--这就是所谓的“弱宋、富宋、文宋”由来?

    如果……,真的不敢想象下去。

    王老先生把皇上和众人的表情看在眼里,收拾心情接着道:“汉家天下走到了赵宋因为没有强兵走到了尽头,儒释道三家的畸形发展在前朝直接变成了理学当道,工、商和海外贸易因为重农主义和禁海走了偏道儿。华夏文明彻底失去了前进的生命力,后继无力。”

    这也就是皇上领着满蒙人开始华夏新文明中原人的接受这么高的原因,华夏大地在无意识地觉醒,这让他们痛苦迷茫,让身在局中的他们自困自身。而华夏文明急需新血液的注入,急需要改变,急需要找到改变的方向。

    “所以,还是要开放。”玄诚道人在心里感叹前朝禁海的危害,感叹理学捆绑世人思想甚至手脚的危害,对于如今大清国目前这个开放的国策是从心眼里支持和感激。

    “不管是强汉还是大唐都是开放。汉朝一开始实施道家的无为而治,从印度等周边国家引来的佛学等等,大唐是从西域各国吸收来的各种文化……现在我们不应该害怕、拒绝外来的一切,不光要接受,还要主动走出去学习。”

    理学对不对且不,心学怎么发展也不讨论,世人追求的道德从哪里来,道德该是什么模样,世人又该如何的‘见闻而知、格物致知、明心见性……’也不,板正自己的态度,记得自己的初心,开自己的心胸,实实在在地强大自己的国家才是根本。

    国家强大了,各种积极正面的新文化自然是应运而生,而不是只能扣着老祖宗留下的那几本书敝帚自珍地各种研究琢磨。

    这也就是皇上和周世宗一样追求各民族一起安居乐业的远见卓识、勤勉务实。听明白了的众人表示明白,随即各位男同胞又一起表情微妙--他们的皇上不光是追求各民族各阶层一起安居乐业,他还一力追求男女互相尊重的一起安居乐业幺。

    皇后娘娘目光清清淡淡地环视一圈儿,诸位男同胞立马装作无事儿一样品酒的品酒,品点心的品点心。同样担忧自己将来的“人生大事”的三位阿哥立马装起来着呼噜。

    顺治使劲儿地忍住笑,他看着完成了画作放下画笔净手,轻缓的语气里带着和春天一样明亮的笑儿,“我这些天陪着额涅看戏听曲儿顺便翻阅汉唐宋以来的百戏技艺之乐,发现了一个问题……”

    众人心里一突,心生警惕。

    被他们那个“求放过”的表情逗乐的顺治不急不缓地接着,“我发现唐朝时期虽然一开始唐太宗不支持民间玩乐,但是民间百戏还是很兴旺起来,这明了百姓对玩乐的需求就和大米白面的需求一样,朝廷应该支持,正确地引导。”

    “百戏技艺玩乐等民间艺术继续发展,在元朝形成了元曲,在前朝形成了市井文化。这都是好事儿。可是戏曲的演绎只有男子,女子们不光是没有了自己出门娱乐的权利,连自己唱戏的权利也没有了。梓童宋以后华夏文化少了一半儿,朕觉得很对,宋以后的华夏文化少了女子参与,塌了‘半边天’。”

    众人……,他们虽然也觉得男旦角儿为了唱戏裹脚很伤眼,可是现在女子已经基本上放脚了幺,皇上您还想让她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男子一样登台玩唱戏?

    豫亲王等一干满蒙王爷一起对着汉家文人笑眯眯脸,女子能领兵,怎么就不能各种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玩什么都可以。

    顺治笑容不变,语气安抚,“北剧的唱腔习惯是男旦角儿比较好,但是南方的戏曲唱腔更适合女子。戏曲是华夏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发扬光大,要出新。可以综合各家流派所长,也可以从西方传来的芭蕾舞、歌剧等等艺术中借鉴。”

    浑身就跟没穿衣服一样的芭蕾舞?这下子在座的人不管男女,不管是谁都从心眼里抗拒。二选一,还是让各家戏曲流派代表进京一起琢磨琢磨、综合综合,出新吧。

    玄诚道人看着众人那无法言的无奈表情摸着胡子哈哈笑。

    红尘多烦扰,红尘欢乐知多少。

    欢乐的下午休闲时光结束,因为皇上几乎把京城搬空了一半儿,大家就把龙舟当成紫禁城该做什么做什么。听明白皇上意思的豫亲王给自己要办的事儿方面加上一条,大清女子的吃喝玩乐。因为下午的讨论心有所感的吕宫大人在傍晚时分主动找到顺治询问商者的事儿。

    “目前国家的商者越加兴旺,作坊越来越多,需要的做工人员也越来越多。但是普遍的反应是人工越来越紧缺,越来越不好招收。臣等知道耕地的重要性,也研究了皇上提到的英吉利圈地运动,但是人工难求的问题也是一个事儿。”

    因为亲娘和媳妇儿各种玩闹忙碌,独自带着宝宝们在甲板上看大海夕阳的奶爸顺治瞅着他笑得满脸“意味深长”。

    吕宫大人板着脸努力做出一副大公无私的表情--虽然他想借着商者和农户的阶级矛盾缓和一下他们一致声讨士人的形势,但是他提出来的问题是实在存在的。

    正抓着脚丫子对着红通通的夕阳比划的阿哥们感受到气氛的变化立马竖起耳朵--“圈地运动”?

    作者有话要:  宝宝们的心里变化这一节走完哈。加更两千字,么么哒天使们。

    一开始的满洲人称呼,和一开始的汉人称呼一样,都是地域国家性质的称呼。后来演变成了民族的称呼。

    ‘君臣之义’大于‘华夷之辩’,国家大于民族。蠢作者的理解是,这个观点的链接点应该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价值观,皇帝就是国家。和我们现在的人民就是国家不一样。所以古人会忠君爱国。君和国放在一起。

    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理学,在宋朝完成后,在元明清时期其实没有大的发展,都是守成。

    这个时候的芭蕾舞者,基本上都是贵族业余哈。到路易十四开办芭蕾学院才有了女芭蕾舞者。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十七年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朝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大礼议使得杨廷和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不仅对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整个大明王朝的言官体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也是后人抱怨正德皇帝没有生个继承人出来的原因之一吧。借此机会问一下天使们,大明文想看吗?好像大明文都是成化耽美文。这也是主角的文里的那句,宋以后,华夏文明就缺了半边天。越越乱了,赶紧码字正文。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天使:

    浮生大梦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