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心动的感觉
南宫不明白,为什么总是能够听到陆卿越这个名字。
“听木西和陆卿越的关系不错。”蓝晓彦的吞吐,忽然明白了南宫在听到陆卿越之后的反应。
南宫的神情错综复杂,对于陆卿越,可谓是羡慕嫉妒,尚且没有多少恨,因为那是木西的选择。
木西和陆卿越才是两情相悦,所以南宫连恨的资格都不具备。
蓝晓彦看着南宫的一再沉默,劝道:“其实木西犹豫要不要搬过来,所以这件事,还是要看你的意思,你如果实在不愿意做邻居,她也不会勉强。”
“邻居?”南宫的目光闪过一丝恍然,因为他好像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让木西搬过来。
“对,邻居,朋友。”蓝晓彦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人海茫茫能够认识就是一种缘分,当然是朋友。”
南宫的心里已经全然被蓝晓彦给服了,或者他是甘心情愿被服的。
“你是学生会长,一定有不少女生喜欢你吧?”南宫忽然问道,因为他不知道蓝晓彦是否能够感同身受他此时的心境。
蓝晓彦的脸上忽然泛起的一朵微笑,简单又温存,“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蓝晓茜也不知道。”
南宫立刻点头:“我不会告诉别人的,包括米琪,因为这是你的事,不用和米琪分享。”
“好,我相信你,就像你相信我一样,”蓝晓彦娓娓道来:“曾经,有一个女生,她是学妹,之前认识很久了,彼此都是朋友,但是某一天我看到她,忽然有心动的感觉。”
“是心律失常的意思吗?”南宫好奇。
“心律失常不至于,就是那种心跳的感觉,很不一样。”
“所以你追求她了吗?向她表白了吗?”
蓝晓彦摇了摇头,“因为她有一个青梅竹马,所以我觉得我对她的好感,也只能止步于好感。”
“你觉得你没办法和她的那个青梅竹马去争取?”
“两无猜的感情,自就有,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介入的,所以我知难而退了,”蓝晓彦解释:“也因为她的那个青梅竹马,人挺不错,他们两个很般配。”
“你从来没告诉过那个女生,关于你的心意?”南宫又问。
“没有,”蓝晓彦告诉:“有一位老师过,懵懂时期的爱情,常常还触及不到喜欢的程度,只是好感,所以这份好感,我决定独家珍藏。”
南宫听着,难掩落寞的目光。
“我当你是朋友,才跟你分享这件心事,你不要笑话我调侃我哦。”蓝晓彦害羞的微笑。
“我怎么会笑话你。”南宫只不过是在兀自回忆罢了。
蓝晓彦看了看天花板,“是不是要多装几个灯?”
“是不是我也应该跟你分享心事?”南宫忽然问道。
“不用。”蓝晓彦有意转开话题:“我们还是继续研究吃店的厨房设计吧。”
南宫略略点了点头,如果必须对等交换心事,他会觉得有压力。
但是半晌的沉默之后,南宫还是开口了:“其实我跟你有点像,有关好感。”
“你真的不用告诉我什么,我也只是莫名其妙就了,你听过就算了,不必放在心里。”
“没关系,我知道你不会告诉别人。”南宫喃喃。
蓝晓彦只好附和话题,问:“你有好感的那个女生,也有青梅竹马?”
南宫点点头。
“他们也很相配吗?”
“对。”
“那就放吧,何必纠结自己。”蓝晓彦劝道,也已经猜到南宫所指的是木西,而木西的青梅竹马当然是陆卿越。
原来南宫和木西是这样的关系,怪不得他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总感觉怪怪的,关系也是断断续续的。
像是之前,住对门邻居,然后不知道为什么又成为了合租室友,但是转瞬间又变成了陌路人,现在又要试图恢复成邻居。
南宫的心里沉沉叹气,他和蓝晓彦一样,也不一样,比如,蓝晓彦始终没有表白过,而南宫则正好相反,但是论起结果,还不如一辈子都不要表白。
“你和那个女生现在还有联络吗?”南宫忽然问起。
“有啊,我们一直都是朋友,我觉得这样的结果是我想要的,做朋友就好,彼此没有压力,开开心心的。”蓝晓彦告诉。
“真的可以做朋友吗?”南宫却是满心疑问。
“是必须做朋友,”蓝晓彦回忆:“刚开始的时候,是有些不适应,毕竟是动心过,但是久而久之,因为我跟她的青梅竹马也是朋友,所以反而感觉相处起来也没那么困难,之后就越来越自然了。”
南宫听着,却是满腹狐疑,难道他要和陆卿越也做朋友吗?
蓝晓彦又问:“你确定愿意和木西做邻居吗?貌似她住在公寓也可以,这个木西,我也不知道她是谁,狡兔三窟的感觉,有公寓又常常外出,如果租了门店,不过就是又多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南宫听着,整个思维有恍然的感觉,他太看重自己的心情了,反而忽略了木西的处境。
蓝晓彦不知道她是谁,但是南宫知道,所以他怎么可以不体谅木西、不为她着想,哪怕只是朋友。
“狡兔三窟这个词,是不是形容的不太恰当,但是我真的感觉木西好像住处很多,却没有什么归属感。”蓝晓彦兀自喃喃。
南宫不再含糊,告诉:“木西搬来隔壁,我没关系,原本也不应该顾及的感受,隔壁门店谁租都可以,并不属于我。”
“好,你确定了,我就告诉蓝晓茜,让她转达木西。”
南宫点点头,不再犹豫,因为蓝晓彦所的木西没有归属感,让南宫觉得很心酸。
“木西好像需要一个人照顾她,”蓝晓彦觉得,“也不知道蓝晓茜合不合适?”
“蓝晓茜刚上高中?”南宫些许吃惊。
蓝晓彦无奈:“我这个妹妹实在是太懒了,所以我想给她找些事情,让她勤快起来,高中生也有勤工俭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