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认儿子!

A+A-

    冯道捧着一大叠书信往大帐走, 路上,就隐约听到有些士兵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唉, 你如今契丹来了, 成德也久攻不下,南边梁军还要来了,咱们王爷先谁啊?”

    “哎呀,你怎么一下子都来了,这三方夹击, 咱们王爷能顶得住么?”

    “怕是难,依我看, 咱们王爷还是别管契丹了,契丹这次听闻来了三十万, 也不一定能赢, 还不如由着他抢, 反正等抢完他们自然回去了。”

    “三十万,天呐,这么多, 这次是契丹侵巢而出了吗?”

    “契丹都多是骑兵, 要来三十万,这仗怎么,还是去梁军吧, 戴思远那脓包好点。”

    “是啊, 是啊, 别管契丹了, 那契丹就是抢劫的土匪,也就抢抢东西,抢抢女人,抢完就回去了。”

    ……

    冯道听得皱眉,加快脚步朝大帐走去。

    走到大帐前,刚要掀开进去,就听到里面传来一个将领的声音。

    “……如今契丹倾巢南下,人马太多,咱们这点兵马,压根不可能挡住,而且听戴思远已经行军进入咱们境内,意指魏州,王爷,不如咱们先撤军南下,保住魏州要紧!”

    “是啊,王爷,魏博是咱们好不容易才占下的,富饶多粮,万万丢不得,而幽州和幽州以北,不过是荒凉之地,他耶律阿保机想抢就抢吧,等抢完了自然就回去了,王爷何必去和他硬抗。”

    帐外,冯道抓着帘子的手一紧,契丹劫掠向来雁过拔毛,不光粮食、钱财,就连百姓,都会抢回去当奴隶,这要放任契丹不管,以此次契丹来的兵马,只怕整个北方就会被洗劫一空。

    只是还没等冯道想完,里面又有一个更弱的声音传来,“王爷,如今契丹、梁军两面夹击,咱们不如先让阎宝将军撤了对镇州的围困,然后全军撤回河东,以太行山的天险固守吧!”

    冯道心中一紧,这是直接算退让啊,自从北方传来耶律阿保机带三十万兵马南下的消息,整个晋军中就人心惶惶,甚至有逃兵发生,可冯道没想到的是,如今连军中将军,心中都已有了怯战之心。

    冯道虽然不是将领,也不善兵法,却知道士气对仗的重要性,为什么一场大仗下来,败的一方哪怕还剩下不少兵,却也尝尝无力回天,就是因为锐气已失,将士已成惊弓之鸟,兵败如山倒。

    而如今晋军要真退了,看似保存了实力,可实际上,却是断了晋军的士气,以后只怕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

    冯道掀开帘子进去,悄悄进去,走到自己位子上坐下,果然看到李存勖一脸郁色,显然是对几个将军的很是不满,只是身为主公不好自降身份,和将领们争吵。

    见冯道进来,李存勖眼睛一亮,直接对冯道使了个眼色。

    冯道会意,刚准备开口,却不想帐中一个人比他还快,那就是郭崇韬。

    郭崇韬一听刚才那个将领要退守太行山,顿时急了,立刻反驳,“契丹大军虽然着救成德的旗号,可实际上不过是受王郁诱惑,想要来中原抢金银财宝罢了,这种着抢劫主意的军队,起仗来怎么可能有必死决心,哪怕人数再多,又有什么可惧怕的。

    而反观咱们晋军,王爷自出战以来,屡次大败梁军,威名天下皆知,晋军又天下精锐之师,怎么就怕了他契丹大军了?”

    郭崇韬又看向李存勖,抱拳:“契丹这次来镇州,并不是为了救张家,不过是图财罢了,王爷只要能带精锐,先发制人,击破契丹前锋,契丹觉得得不偿失,定然会退军。咱们晋军之前刚刚大破梁军,正是士气最旺的时候,这时候理应乘胜追击才是,怎可撤兵自毁士气。”

    郭崇韬一席话的铿锵有力,字字珠玑,听得李存勖精神一震。

    李存勖不由看向自己这个上任快两年的中门使。

    中门使和掌书记同属于主君心腹谋士,只不过一个是武参谋,一个是文参谋,按理如今征战天下,郭崇韬和冯道之间,李存勖更应该看重郭崇韬,可偏偏李存勖自己就是武将,还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统帅,论仗,他比谁都在行,压根不用谋士在旁边出谋划策,而哪怕真有用要出主意时,身边也有一帮李存勖李嗣源这样的名将,所以郭崇韬上任两年,除了管管军中内务,每天给将领分饭,李存勖都快忘了自己还有个中门使了。

    如今一看,却是自己糟蹋人才了!

    这姓郭的,才思敏锐,胆气过人,有勇有谋,这样的人才,合该在自己身边重用才是!

    李存勖立刻决定以后把这人也带在身边,冯道虽然懂他心思,可这种武将吵架的事,冯道即便口才过人,可毕竟是文官,哪怕再有理,也显得服力不足。

    李存勖正想着,又一个人掀帘子进来,“郭中使得好,越是大敌当前,咱们晋军越应该有进无退,要是在敌军面前轻易退去,折损士气导致失败,以后岂不是悔之晚矣!”

    李存勖见来人,直接站起来,“嗣昭,你终于来了。”

    来人正是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李嗣昭之前在德胜陪李存勖完仗,因为后来来的戴思远一直龟缩不出,晋军粮草紧张,李存勖就带大军回了魏州,而李嗣昭则回了潞州,这次李存勖带大军来攻成德,因为李存审、李嗣源留下防备戴思远,所以就把李嗣昭又调来了。

    潞州路远,李嗣昭紧赶慢赶,这才刚到。

    李存勖见到李嗣昭,顿时大喜,自己的兵力再加上李嗣昭带来的兵,这胜算更大了。

    李存勖当即大声:“崇韬和嗣昭不错,本王自征战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如今不过契丹,安能挡本王,本王今日若不将契丹逐出中原,他日,有何面目做这天下之主!”

    什么塞北天皇,不败神话,敢来中原,本王就让你见见什么才是真正天之骄子。

    李存勖一锤定音,战!

    *

    李存勖一旦决定和契丹开战,动作那是相当迅速,立刻点出自己麾下五千精骑,决定自己亲自去刚耶律阿保机。

    又担心耶律阿保机走岔路(这家伙有前科),从别的路窜到成德,李存勖直接调了自己麾下剩下的兵马,把成德北面的路口全派兵把守,省得他去北平救王都,耶律阿保机反而跑后面来了。

    然后给阎宝下令让他自己接着攻镇州(成德有四州,晋军已经攻下三州,就剩下主城镇州了)。

    李存勖自己就带着五千精兵火速赶往北平,当然一起去的,还有李嗣昭,和他刚带来的大军。

    ……

    李存勖虽然是和李嗣昭一起走的,可他身边都是轻骑,跑的快,又怕王都太废物,守不住定州,所以李存勖直接把自己当先锋,甩开李嗣昭先到了。

    (这里的北平,不是北京,北京在唐朝时,是幽州,这里的北平,是北平节度使治下的藩镇,地盘很,只有易州和定州两州(现河北易县、定县),此时易州已失,王都被耶律阿保机大军困在定州,只能死守定州。)

    李存勖这支骑兵一到定州郊外,就被契丹斥候发现了,契丹斥候立刻报给了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正忙着攻定州,等着进去抢钱,听闻来的骑兵不多,只有四五千,也没当回事,还以为只是晋军的先锋,正好这次他几个儿子都跟来了,耶律阿保机有个儿子叫耶律牙里果,年纪最,素来受宠,还没过几次仗,耶律阿保机有心让儿子立功,就随手给了一万兵马,让儿子去清理掉那支刚来的骑兵。

    十三岁的耶律牙里果一听有军功赚,年轻气盛,也没把来的骑兵放眼里,立刻带着一万骑兵跑去了。

    李存勖远远的就看着一大队骑兵朝这跑来,看着对方比自己多一倍的骑兵,李存勖不仅没胆怯,反而直接兴奋迎上去。

    五千对一万,这仗菜一碟!

    耶律牙里果来之前知道对手只是一支五千的骑兵,而自己领了上万,本来是以盛气凌人的态度算来碾压的,结果他领着军刚过了河,就看到对方气势汹汹的冲了过来,顿时懵了。

    不是该本王气势汹汹过去,对方吓得落荒而逃么?

    这感觉不对啊!

    不过这疑问也就一瞬间,等他看到对方帅旗时,耶律牙里果的脸色瞬间就白了。

    这是晋王李存勖的帅旗!!

    来的不是先锋,是晋王本人!!

    啊啊啊啊,晋王来了,李存勖来了,快跑啊!

    中原人畏契丹如见劫匪,而契丹人则畏李存勖如见杀神,还是听了名字就能儿止哭的那种!

    所以耶律牙里果看着越来越近的李存勖骑兵,二话不,带着骑兵掉头就跑。

    爹,李存勖来了,救命啊!

    可李存勖好容易见只菜鸟,哪舍得让跑了,立刻把骑兵分成两队,左右包抄,去追耶律牙里果。

    耶律牙里果吓得顿时魂不附体,立刻带着骑兵死命往回跑,可是他忘了,他刚才来时过河了,来时排成一队,过河自然容易,回去大家一急,直接在桥前堵了,可耶律牙里果和契丹兵已经吓破了胆,哪敢耽搁,正好当时河里结了冰,耶律牙里果和一众骑兵就直接骑马算从河面跑,结果刚上去,由于冰不够厚,嘭,一万人马全栽河里了。

    李存勖带兵追上一看,顿时乐了,直接指挥手下骑兵一拥而上。

    一万兵马顿时成了俘虏。

    很快,耶律牙里果这个身份贵重的王子被带到了李存勖面前。

    耶律牙里果被亲卫提到李存勖面前,勉强抬头看了一眼李存勖,顿时一抖,吓得就要哭。

    李存勖坐在马上,看着瘫在地上仰头瞅着他瑟瑟发抖的耶律牙里果,突然想到他爹那坑人的结拜,来了个恶趣味,歪头问:“你是耶律牙里果?阿保机的儿子?”

    耶律牙里果抖了抖,勉强点头。

    “行了,那从今天起,你改姓李,叫李果果,以后就是我李存勖的儿子了!”李存勖一把提起他,丢给亲卫,“等回去送到晋阳宫。”

    耶律牙里果愣了愣,哇得一声哭了。

    他以后不是耶律牙里果,是李·牙里果了!

    ※※※※※※※※※※※※※※※※※※※※

    我一时抽风,写了个作话,写多了,后面可以不看。

    李存勖超喜欢撬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和四子耶律牙里果后来都被李存勖改了姓,养宫里,当了自己儿子。

    耶律阿保机总共四个亲生儿子,李存勖撬了一半!

    李存勖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撬耶律阿保机儿子,这还是因为他老爹那坑人的结拜,当初朱温势大,李克用的晋阳正好夹在梁和契丹中间,李克用被朱温差点坑死(朱温有难,李克用千里迢迢去救朱温,救了之后朱温十分感激,就请李克用喝酒,结果李克用喝醉酒发酒疯,把朱温骂了个狗血喷头,朱温不堪受辱,一生气,直接在李克用住的驿站放了把火,李克用差点被烧死,两人自此成为死敌),生气想要报仇,可又怕契丹趁机南下,就和耶律阿保机结盟,发誓共同抵抗朱温,然后两人当时聊的很投机,就拜了把兄弟,还是对着天立誓。

    不过没多久,耶律阿保机就背叛李克用这个大哥和朱温搞在了一起,李克用气的破口大骂,再加上他当时生病,就死了,所以李克用算是被耶律阿保机气死的。

    不过哪怕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两人对面捅刀子,可两人毕竟是对天发过誓,还是把兄弟,所以五代就出现了一个奇葩的现象,两家天天捅刀子,死了人还得第一个给对方报丧,而收到报丧的还得派人去吊孝。(李存勖、李嗣源死的时候,都派人去契丹报丧,在位契丹的皇帝都哭丧,然后派人送来吊丧,耶律阿保机死时,儿子耶律德光也派人到后唐报丧,李嗣源也哭丧,然后派人去吊丧。)

    两家逢年过节甚至还得互送节礼。

    而且双方还论辈分称呼。

    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是把兄弟,李存勖是李克用儿子,所以李存勖得给耶律阿保机叫叔,(耶律阿保机一直对李存勖称呼:我朝定儿)李存勖当然不高兴矮一辈,所以后来李存勖就把耶律阿保机的儿子都收成自己儿子,一来是辈分上赚便宜,二来恶心恶心耶律阿保机。

    后来契丹耶律家也学会了,一旦捡了李家人,也养着,给自己当儿子。

    两家还给养的儿子封官,也是醉了。

    (这大概就是,来啊,互相伤害啊!)

    石敬瑭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一直骂石敬瑭儿皇帝,其实骂他割地可以,骂他啥都行,唯独这儿皇帝,其实真不是他的锅。

    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结拜,两人一辈。

    李嗣源是李克用儿子,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儿子,两人一辈。

    石敬瑭是李嗣源女婿。

    所以,石敬瑭比耶律德光矮一辈,是儿子辈。

    当初石敬瑭本来在当河东节度使,抵御契丹,对后唐忠心耿耿(他老婆是公主,他不忠心行么),结果当时皇帝李从珂,他舅子,一直很妒忌石敬瑭功大,忌惮石敬瑭,结果就在石敬瑭在边关呆着时,把石敬瑭六个儿子给宰了,石敬瑭总共就六个儿子,结果被一锅端了,直接断子绝孙了,石敬瑭得到消息就吐血晕了,然后醒了面临两条路,一个是当岳飞,一个是灭了皇帝舅子自己当皇帝,(人家岳飞在外领兵时,皇帝也没杀他儿子,是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催回京,被抓后,才和儿子一起逮了死的,要是皇帝先杀岳飞全家,还真不准在外领兵的岳飞会不会反。)

    石敬瑭一怒之下就反了,不过当时由于他反的太没准备,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所以只好向耶律德光求助,不过大家都知道契丹贪财,只往里进不往外出,没钱根本求不动。

    石敬瑭当时恰恰没钱,所以只能来歪的,就许了个空头支票,给耶律德光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空头支票呢,个比方,中国和印度仗,两人的正火,中国对旁边俄罗斯,你帮我下印度,我送印度一半给你。

    石敬瑭送的地盘,是皇帝李从珂的,压根不是他的,他手下是河东!

    耶律德光当时一听燕云十六州,眼冒金光,直接被燕云十六州糊了眼,就答应帮石敬瑭,结果等石敬瑭的使者一走,耶律德光就回过味来了,我要自己去,我还帮你干嘛。

    然后耶律德光就后悔了,于是就拖着不出兵。

    石敬瑭好不容易哄了耶律德光这个冤大头,哪能放过,而且当时石敬瑭已经被李从珂派兵堵在河东,就快玩完了,怎么也得让耶律德光帮他,就派出了自己掌书记桑维翰,桑维翰也是狠角色,去了耶律德光大帐,发现耶律德光想反悔,就坐在大帐外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耶律德光脸上实在挂不住,这才出兵去救石敬瑭。

    耶律德光虽然去的不情不愿,不过还是挺办事的,带兵把石敬瑭从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圈里救出来,结果一见石敬瑭,耶律德光顿时十分喜欢这个大侄子(原话是,耶律德光一见石敬瑭,发现石敬瑭仪表堂堂,长的非常好,顿时大喜,直呼石敬瑭石郎)废话,李嗣源能看中石敬瑭给自己闺女当丈夫,能不挑个好看的么!

    然后就提出认石敬瑭当儿子,耶律德光为了认石敬瑭当儿子也挺破本的,当场脱下自己身上皇帝的衣服给石敬瑭穿上,送了千匹娟,两千匹马给石敬瑭,还送了五千精骑,甚至还拍着石敬瑭:“这五千精兵你想用就用,不想用就送回契丹,要是喜欢,留下也行。”

    (在石敬瑭最落魄,最穷时,一方是自己对其有恩的大舅哥,大舅哥却让自己断子绝孙,一方是大老远的没见过面的叔,却突然又救他又送他这么多东西,你石敬瑭感动不,叫爹不?不管以后怎样,起码这一刻,耶律德光绝对得住石敬瑭,至于石敬瑭给耶律德光的,此时还是个空头支票。)

    而且送完了,耶律德光拍拍屁股走了,回契丹了,也没南下侵略,也没趁机当中原皇帝,就来救了石敬瑭,认了个儿子,送了一大包东西,然后就走了。

    这大概就是石敬瑭当了皇帝,虽然后来在燕云十六州上又坑了耶律德光一把,但每年逢年过节都给耶律德光送了不少钱财,还对耶律德光十分尊敬的原因吧!

    其实五代时,燕云十六州到底有没有真正被割,这其实是个迷,因为石敬瑭光口头许诺,压根没白纸黑字写,而真正白纸黑字把燕云十六州、河东地区、河北割是辽国的,是宋朝,是澶渊之盟,也就是宋朝皇帝一口气把现在李存勖整个地盘都割给辽了,整个黄河以北,我去!

    而我之所以石敬瑭可能没真割燕云十六州,是因为当时契丹还是游牧民族,文化程度不高(连皇帝都是文盲),整个燕云十六州,你算算大得需要多少官员,好几千啊,石敬瑭要真把燕云十六州割了,把十六州的全部官员撤回来,然后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契丹皇帝就是现生产,他也一下造不出好几千个大官员。

    所以名义上割了,实际上大概应该是石敬瑭破财消灾了,每年给契丹大笔钱,但真正官员应该还是中原的。

    毕竟契丹那时还只图钱,还没完全从游牧民族到封建社会进阶。

    而且另一个证据是,冯道老家就在燕云十六州中的瀛洲景城,石敬瑭要把燕云十六州真送了契丹,冯道不掐死他。

    更要紧的是瀛洲大部分可是冯道的封地,冯道最后做官做的,封地比皇子都大,食邑虚封一万一千户,实封一千八百户,也就是瀛洲一万一千户的赋税是给冯道的,一千八百户连人带户口是直接给冯道的,你算算古代瀛洲总共才多少人,这要瀛洲属于契丹,难道让冯道在中原当着宰相,去契丹领工资么,而且冯道去世后,可是被追封瀛王,埋在封地里的,而下一个瀛洲,是宋朝时金国的完颜瑰,金显宗第四子。

    也就是瀛洲在五代,其实应该还是中原的,到了宋朝,才被割给金国。

    而且石敬瑭的后晋总共才10年,十年后,石敬瑭都死了三年了,后晋都没了,石敬瑭就算真割燕云十六州,后面的朝代用守这合约?清朝签的那些割地赔款合约,我怎么没见咱新中国执行。

    所以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无论真割也好,假割也好,他肯定该受唾弃,可宋朝后来你每次仗失败,都哭哭啼啼怪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那就有问题了,李存勖起兵时只有一个晋阳城,他没燕云十六州,朱温称帝时,他压根就没靠过燕云十六州的边,人家怎么没被契丹揍,人家怎么就能揍得契丹满地跑,华夏一直仗是野战啊,在平原作战啊,什么时候天天躲在城里守城了,只有不过才死守城池。

    我们天天学历史,都是燕云十六州耽搁了宋朝,坑了宋朝,那要真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

    李存勖告诉你:一仗就够了!

    柴荣告诉你:三个月一半,给我六个月,我帮你拿下!

    徐达告诉你:一年足以!

    至于为什么历史都默认石敬瑭真割了燕云十六州,宋朝的失败都是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做屏障,不得不,宋朝皇帝养的那群文人,真的很尽职尽责。

    只是宋朝皇帝也不想想,如果拿养文人的钱,去养战马,是不是就不用落后被挨了。

    当然,宋朝皇帝肯定不会这么做,他宁愿挨,宁愿割地也不会壮大自己军队的,毕竟万一哪个武将厉害了,想要造反怎么办。

    他们的老祖宗,赵匡胤,可就是靠着兵权抢了柴家孤儿寡母的皇位!

    只是宋朝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百年后,他赵家的皇儿,同样是七岁,却因为没有兵马,跳了海吧!(赵匡胤夺位时,皇帝七岁。)

    只是可怜那十万百姓,凭白送了性命!

    (耶律德光在历史上,不大像他爹耶律阿保机,反倒像李存勖,有些英雄主义,所以被坑过几次。冯道就坑过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是冯道的忠实粉丝,耶律德光一直想把冯道拐契丹当宰相,有一次耶律德光老娘过生日,冯道去给耶律德光老娘送诏书上尊号,册封他老娘,耶律德光一听冯道来了,非要亲自去城外接冯道,结果吓得契丹文武百官赶忙抱大腿阻拦,问耶律德光,“冯道虽然德高望重,可毕竟是宰相,您若亲自去接,等他国皇帝来了,您该怎么办。”

    然后冯道一去,耶律德光天天就给冯道送东西,还要冯道当宰相,冯道可不想在草原上吹风,就装老装病装了一年,石敬瑭送了送了耶律德光好几车金银珠宝,才把冯道迎回来。

    (冯道一辈子除了治理天下,就是兼职册封皇帝太后太子,不仅册封本国皇帝太后太子,其他国家冯道也偶尔兼职,当时冯道声望非常高,百姓可能都到了只知冯道不知皇帝的地步,(冯道当了几十年宰相,而皇帝天天换,百姓怎么可能知道皇帝今天又换成谁了)所以凡是谁想当皇帝,都找冯道认证一下,例如:郭威当初想当皇帝,跑冯道家里,结果冯道坐在榻上没起身,郭威一心虚,以为冯道不想拥立他,扑通一下给冯道跪下了。其实冯道当时只是立皇帝立烦了,天天死皇帝,冯道天天埋皇帝,头疼。

    后世为什么都黑冯道,不是因为冯道侍奉过十一个皇帝(当时皇帝死的快,大臣哪个不经历七个八个皇帝,可别的大臣,你见有用这个理由黑的么,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就侍奉了七八个皇帝,还夺了皇位呢!),而是冯道以宰相册封拥立皇帝,而冯道之前,除了李存勖(李存勖在礼法上是继承了唐昭宗之位,所以他不用禅让得皇位,就像后汉刘秀),以前都是禅让制,前朝末帝禅让开国皇帝,是皇权册封皇权,或者前朝太后册封开国皇帝,而冯道比较务实,懒得弄那么乱七八糟的,就把皇帝登基简化了,谁想当皇帝,他写份诏书,带着大臣去拥立一下,然后就完了,五代皇帝都是行伍出身,也不讲究,所以一直没问题,可后来到了宋朝,宋朝皇位是从寡妇幼子手中抢的,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有些心虚,赵家那些皇帝又疑心病重,一看宰相的权势居然这么大,都能拥立皇帝了,那还得了,当然要削宰相权了,然后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宰相撤椅事件,宋朝之前宰相向皇帝去汇报事情,都是坐着(皇帝必须得赐坐,否则是对宰相不尊重),结果赵匡胤故意有内容看不懂,宰相就站起来给他解释,等解释完要再坐时,却发现椅子没了,从此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汇报政务。从宋朝后,宰相就不再是宰相了,而到明朝,朱元璋直接废除了宰相,你,冯道能不被黑么,可冯道一生清廉,做事干练,多次开康盛世,救天下于危急之时,死后家无余财,还和孔子一个年纪死的,死时有圣人再世之称,他又实在没黑点,所以除了黑他当过十一朝宰相,还有什么能黑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使劲黑他,可也就怎么都找不出理由,就故意写了一个节妇恶心冯道,可欧阳修也不想想,他亲爹原是南唐高官,南唐灭亡后,他父亲投降宋朝又当了官,他要真这么高义,怎么不回家一瓶毒药毒死他爹,好让他爹为南唐守节,这才是真正的孝子啊!

    个题外话,宋朝文人天天一女不侍二夫,一官不侍二主,可整个宋朝文人,往上数三代,其实都是降臣,都是二臣,没办法,谁让开国皇帝就人家原来的臣子,就是二臣,还是逆臣(都篡位了),而古代文人要想读书,家里起码得有书,所以都不穷,祖上一般都有个做官的,那时宋朝还没建立,你他们在哪里当官,而等宋朝建立后,这些人又在宋朝当官,可不都是个二臣。

    其实历史唯一有底气喊这个口号的,只有明朝,谁叫人家朱元璋祖宗八代都是农民,人家才保证自己、自己爹、自己爷爷不是二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