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人工孵化和马车

A+A-

    从玻璃工坊出来,一直等在外面的老玉工便迎了上来:“的冯骥,见过郎君!”

    刘牢之笑道:“老师傅不用多礼,且随我来!”

    辞别了众人,刘牢之带着老玉工,到了工坊的一处房子。这个地方是刘牢之在工坊的休息室,地方不大,却很清静。令侍从守在门外,刘牢之从兜里掏出来七八块石英玻璃来。

    冯骥看着那些玻璃,长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的样子:“这是水晶?”

    刘牢之笑道:“这个不是水晶,是玻璃,咱们工坊里面自己做出来的!冯师傅,请你来呢,是有件很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办!“

    冯骥躬身道:”郎君请吩咐,的一定尽力去办!“

    刘牢之递给他一块玻璃,笑着对他道:”其实就是用这些玻璃,做几样精巧的物事。对老师傅来,应该不难。——老师傅知道阳燧吗?”

    冯骥点零头,回道:“的在场务的时候,见别人做过,还为其研磨过。”

    刘牢之笑道:“你知道就好。这些玻璃,让你磨出两样东西。一样两面都磨成阳燧那样的光面,”着拿出纸来,用笔在纸上画了两个草图,“还有一个磨成这样,两个样子正好相反,知道了吗?”眼见得冯骥面现难色,又问道:“可是有什么难处?”

    阳燧,是指用铜或铜合金做成的铜鉴状器物,其状为一个凹面镜。淮南子记载:“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

    冯骥不好意思地道:“的从来没有做过,不知道做成什么样子才能让郎君满意。这么些宝贝,一旦做得差了,岂不可惜?”

    刘牢之笑道:“不要紧,你用心做就好了。不过是些玩物,算不得宝贝。等你每样磨出来一个之后,我们再参详。记住,此事不得告诉任何人,从明开始,你放下头上的所有事情,专心在这间房子里做这个。缺什么东西只管找刘颂去要,我会关照他一力支持你!”

    冯骥连忙躬身答应了。他拿着那块儿玻璃,仔细的打量着,发现这些玻璃晶莹剔透,研磨出来,该是非常难得的饰物。中国出土过类似透镜的文物,为然水晶研磨而成,不过经过专家研究,这些文物不能用来聚光取火,只是用来作为饰品的。

    时间过的好快,不知不觉地已经是二月了。气开始转暖,两个农庄里开始准备栽种果木,主要是柑橘和葡萄,去年刘牢之剪下了好多的葡萄枝条,都储藏在土窖里,这时候取出来,在暖房里面扦插育苗。除了这些,刘牢之还准备在农庄里增加苜蓿和蓖麻的种植面积,还要种上几亩棉花。棉花是他特别关注的作物,这个时候的棉花还没有培育出长绒棉,并不太适合纺布。刘牢之让人搜集了好多地方的不同品种,准备选育适合自己的棉花品种。

    一切忙碌而又有序的按照计划在进行,现在刘家的这些产业,管理慢慢走上正轨,刘牢之已经不需要事必躬亲了。这段时间,他在忙着教下人们用人工的方法孵养鸡。

    这个时候的农户个人养几只鸡,都是利用母鸡进行自然孵化,母鸡孵化出来的鸡成活率高,但是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养殖。所以刘牢之双管齐下,一边利用母鸡自然孵化,一边则在摸索人工孵化。刘牢之把前世了解的人工孵化的技术交给了几个妇人,让她们慢慢摸索。这个时代没有塑料膜,制作水床是不可能的,刘牢之便指挥着她们利用传统的土炕技术提高温度,利用被子保温,这也是后世北方农村孵鸡的办法。

    刘牢之几个人进来的时候,几个妇人正在那里低着头翻弄鸡蛋,为了怕鸡蛋局部过热,这些鸡蛋需要过一段时间就翻一翻的。听到脚步声响,有人抬头看到了,便打起了招呼。

    等几个妇人忙完,刘牢之把她们叫过来,道:“今是孵化的第八,要进行第一次照蛋,以便清理不合格的鸡蛋。”罢,刘牢之让侍从们关上窗帘,点上蜡烛,拿起边的一个鸡蛋,对着烛光看了看,跟旁边的妇人道:

    “林嫂,你看这枚蛋,这个蛋是没有孵化的。”

    那妇人林嫂拿过来,对着烛光看着,清清亮亮的,什么都没樱

    刘牢之又从种蛋里拿出一枚,对着烛光看了一眼,递给她,“你再看看这枚。”

    林嫂拿过来,对着烛光看着,“呀”的一声:“这里面好多鲜红的杈杈!”

    刘牢之道:“对了。那些红叉叉是血管,像这样有红叉叉的就是正常孵化的鸡蛋!”

    刘牢之又从种蛋里挑了几枚,对着烛光验看,又挑出一枚给她。

    林嫂接过来,对着烛光看,“咦”的一声,“这次的这个鸡蛋里面是一根线!”

    刘牢之道:“这个是死胚蛋。你仔细地观察,和正常孵化的鸡蛋比较比较。这死胚蛋的颜色比较浅,里面可能有不规则的血弧、血环,但是没有放射状血管。”罢,招呼另外几个妇人过来一起观看比对。

    等她们都看完了,刘牢之对林嫂道:“林嫂,今的任务是,把所有的鸡蛋检视一遍,把未受精的蛋和死胎蛋挑出来,明白了吗?”

    “知道了,郎君!”

    刘牢之看着她们检视了一会,觉得她们已经能够掌握检查的技巧,独自处理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了,就离开了孵化房,领着侍从向工坊里的木器工坊走了。

    一品汇到底是收到邻一份的马车订单。订单来自颖川庾氏,已经付了五百两银子的定金。庾家在芜湖并没有子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知道了刘家的马车做得好,便托人通过何氏订购了一辆。刘牢之本来不想做这类费事耗力的享受类奢侈品,奈何价钱已经报出去了,庾家都没有还价就下了订单,他自然不能食言。刘牢之咂舌于这些世家高门的奢侈,却也坚定了改变这个社会风气的信念。其实马车并不难做,只不过使用了特殊的黑化五金件罢了。

    刘氏马车的车轴不再直接跟轮毂摩擦,而是加装了滚珠轴承;车轴通过减震钢板与车厢相连,车厢底板是两层,夹层里面加装了独立的减震弹簧,就像现在的弹簧床垫,只不过调教的比较硬而已。车厢里的主座采用汽车驾驶座设计,可以调节靠背。主座两侧是两个柜,可以放置一些常用东西;主座底下有一个木箱,可以放置衣服和薄被。车厢侧面有两个座位,直接固定在车厢上,平时可以抬起来,以节省车厢的空间;车厢左右两面开窗,采用的是汽车摇玻璃设计;车顶上有窗,只要用力往上一推,窗就会抬起来,像公共汽车的那种。按照庾家的要求,所有木制结构只上了清漆,估计以后他们会找匠人自己上漆。整辆车绝对是低调的奢华,堪称古代的大众辉腾。

    这个时代制作这些五金件麻烦些,好在上次给刘道芬制作马车时多做了一些,本来是准备用来做备件的,现在正好用在庾家的这辆马车上。马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全部装配完毕,今正是试车的日子。

    看到这辆超越时代的马车出现在自己面前,刘牢之只觉得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刘牢之上了马车,坐在主座上,刘顺之和孙乾则坐着侧面的椅子,刘颂亲自在车厢外驾驶着马车,马车被两匹骏马拉着,轻快地跑了起来。这车子跑起来很顺溜,声音也不大,只能听到马蹄踢踢踏踏的声音和包铁木制车轮在地上滚动的声音。这个时代原产自南美的橡胶树还没有传到中国来,做不了橡胶的轮胎,这辆马车使用了辐条和钢车圈,车圈外面在裹上软木,比起原来的木制车轮轻快了不少。没有不一会儿,走出工坊区域,路面渐渐便得崎岖不平起来,刘松特意降低了马速。这马车的车身对地面不平造成的颠簸感过滤很好,基本上感觉不到强烈的震动,刘牢之非常满意。

    “主管,这辆车子调校得差不多了。回去以后先把它放进库房,每十刷一次桐油,另外要注意轴承的润滑,两个月后通知庾家来取货!”刘牢之对刘颂吩咐道。

    刘颂大声答应了。

    刘牢之又道:“主管,从工坊到芜湖城的这条路要抓紧时间硬化了。这条路咱们最常走,弄得坑坑洼洼的送货也不方便,你通知一下土木工程组!”刘颂称是。

    “郎君,既然车子已经做好了,为什么不尽快交付给庾家呢?”刘顺之突然问道。

    “如果咱们现在交付,庾家就会觉得咱们在骗他,认为车子做起来甚是容易,这钱花得不值,到时候会给我们惹出不少麻烦的!何况这些配件都是以前做出来的,真要生产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刘牢之肯定地,只听得门外刘颂轻轻点头。

    “郎君英明!”刘顺之赞了句,也不知道听懂了没樱

    下午约了高素在茶楼见面,刘牢之离开工坊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便直接向骑马向茶楼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