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7发行工作

A+A-

    电影的拍摄工作已经完成,后期也只剩下一点点配音以及部分音乐还需要调整,不过成片基本上已经出来了,送审结果是r级,算是一个还不错的等级。

    电影的宣传和发行股,自然有人去忙活,这个就不用周方远操心了。

    看过成片后,他非常的满意,这充分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无论是故事节点,还是拍摄时,亦或是导演人选,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下一步,就是电影的发行工作了。

    这里,简单一下电影从头到尾的全部流程吧。

    就像每个公司都有一个创始人一样,每部电影也都有一个发起人,这个发起人其实就是电影制片人。在国内他们是电影或电视剧的最高管理者,全权负责“挑本子、组班子、找款子、拍片子、卖片子”等全盘工作。

    挑剧本是影视作品创作的第一步,一般制片人会广泛搜罗大量现成剧本从中遴选或找市面上已经集聚大量粉丝基础的(即p)对它进行权买断,然后请专业编剧把它改编成可供拍摄的剧本。也有可能直接去搜罗现成的剧本,总之,无论是从零开始创作,还是购买权,亦或是购买现成的,全都可以当做是挑本子。

    组剧组是第二步,在确定了剧本以后,制片人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导演进行执导拍摄。这样一个以制片人、编剧、导演为核心的主创团队的雏形已初步确定。当然也不排除有的项目剧组弱化编剧的情况,这个的话,在每个剧组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在导演选定以后,制片人会与导演、编剧就剧本的修改和演员搭配、选择进行商议,以及其他剧组其他部门人员的搭建。然后是找资金,影视项目从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再到送审、再到最后的宣发,资金的投入贯穿全程每个环节,所以,项目是否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资金的充沛成为了重中之重。以前传统的找资金的方式都是拼盘子,就是制片人先拿出一部分启动资金,然后找各个出品方,诸如影视公司啊、基金啊、独立影视投资人啊等等,共同出资完成后续拍摄的资金。现在越来越多的制片方还选择了众筹的资金作为出品方,这是由于相对于从前影视制作资金大部分来自影视公司和基金投资公司,资金来源入口相对单一、封闭。

    而引入众筹资金,它不仅丰富了影视制作资金来源渠道,更能让更多的其他行业人士参与到影视投资中来,这样就能在项目创作前期起到宣传推广作用,拓宽了招商渠道,整合更多资源,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当然了,像是暴雪和远方传媒这样直接自己投资的,也是其中的一种,所以为什么周方远是制片人呢,因为剧本是他起头弄出来的,虽然他一笔没动,但是在剧情的选择和走向上,他也是提出过意见的。然后他找的卡梅隆导演,他又负责的投资,他就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

    接下来就是拍片子了,如果把一个影视项目比作一盏油灯,制片人是灯油,那么导演就是灯油中的那根灯芯,灯油的体量决定了油灯燃烧的长久,而灯芯的质量则决定了油灯的亮度。在班子搭好、款子到齐、拍摄地址选好、演员到位的情况下,电影才正式进入到拍摄阶段,导演在剧组中的灵魂作用也开始凸显出来。导演的创作是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在执导拍摄的过程中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

    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拍摄完成以后,导演接下来的重要工作是对影片后期制作把关——当然,这个前提是导演得握有剪辑权。除了讲故事的能力之外,镜头语言和剪辑语言一般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导演的风格。剪辑就是把杂乱的故事理顺,事件按一条清晰的时间轴排列。导演会在众多片段中挑挑拣拣,找到自己要的,去掉不喜欢的。这个工作的时长一般很难界定,可能90分钟的电影,拍摄了400分钟,初步剪完200分钟,这个时候导演可以选择去做后期,也可以继续缩短。

    更有甚者,有的导演在拍摄时就已经每天剪好片段,所以快的导演在拍摄完一周后就可以交出成片。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影视后期制作的内容:视频编辑、素材处理、特效处理、字幕处理、音频处理、包装处理、成片输出。制作基本流程并不复杂,初剪、正式剪辑、作曲选曲、特效录入、配音合成。一个电影项目完成前面所述工作以后,就要进入到一个最关键环节——送审。这一点上,国内和国外是不太一样的,但大概意思都差不多。电影这种媒体,毕竟是直观感非常强烈的一中媒体行为,放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彻底的放任自由,无非是有些国家卡的紧,有些国家相对松,而且每个国家的侧重点都还不一样,总之不能一概而论。

    像是国内,“龙标”就是审核通过的标致,没有“龙标”的电影,破大天也没人敢买,也没人敢播。

    送审通过后,就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卖片子了。

    影片在拍摄完以后,制片人就要马上统筹宣传和发行的事宜,以前的宣传很简单,给媒体发几篇稿子、办几场发布会,这事就结束了。但是这种方法,现在是越来越不同了,宣传和营销被一起纳入了宣传团队的工作范围,他们每天要干的事中,写新闻稿和找新闻点变成最不费力的事,炒作话题、制做噱头才是重中之重。有电影宣传营销团队的工作人员抱怨,很多片方的工作人员极其不专业,电影宣传是一次长跑,最重要的是阶段规划、物料制作、整合资源,但很多片方的负责人甚至导演介入宣传后,张嘴就问你有什么点子。

    其实这个很荒谬,因为电影宣传和广告不是一回事,宣传团队也不是点子公司,浮躁的点子救不了一个电影,到底,电影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发行是指对影片的出售业务,发行公司除了供片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影院阵地宣传和排片场次的落实,争取排片率最大化。比如一个发行团队需要跑遍了国内一线城市的院线,大家分兵作战,找影院经理沟通,落实影院地面推广计划和最终的排片表,到一个海报的摆放位置,大到能否将影片加映。

    以前,对于安排影片档期,圈内的游戏规则是,片让大片,大片让进口片。不过时至今日,现在整个档期的制定越来越规范化。比如,发行公司对一部影片的票房预估是3个亿,那么这意味着至少要争取到30%的排片空间,同时目标观众、营销计划、上座率,都要经过提前客观地预估,并且针对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宣传策略,这是一整套执行方案,制定档期只是其中环节之一。自此,一部完整的院线电影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制作、送审,再到后期宣传发行一整套流程链才算真正的完成。

    那么这就完了吗?也不是,对于所有电影人来,最最重要的,还是收入问题。

    不能赚钱的电影,终究是活不下去的。

    影片所有票房收入会计入电子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所有影片收入呢,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才能被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而在这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中影提留-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当然大部分情况为40%。

    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

    简单概括,如果一部最终票房亿的影片,那么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大约就是三分之一啦。像是那些动辄好几亿投资的电影,卖够十几亿,才能算是回本,所以做电影,也并不真的像是看上去那么赚钱。赚钱是有的,赚大钱的也有,但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电影投资方,能收回本钱就不错了,少赔点都要谢天谢地,直接赔的裤衩都不剩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了,电影的收入,也不全是考院线上映。除了上映,电影还有其他的收入渠道。

    比如权收入,这里主要指电视放映权和互联播放权销售。这部分收入里面,央妈的收购费用为40万-400万每部影片,主要根据影片的题材、频道打分制度、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决定。络权价格波动较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主要跟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有关。然后是海外销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国家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发行收入、权收入。这部分收入目前较低,增长潜力大。

    再然后是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授权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视觉元素等授权使用,以及权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部分作品还能得到政府补贴,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补贴、地方政府专项补贴等。

    另外还有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票房在5000万到亿元之间,奖励00万元;票房在亿到3亿元,奖励200万元;3亿到5亿元,奖励500万元;5亿以上重奖000万元。

    至及好莱坞的话,大体上是三种分账模式。

    第一种,就和国内是一样的,不用多。

    第二种,是直接买断,院线话一笔钱,买断影片权。然后上映后能赚多少,那就是人家影院的事儿了,和制作方半毛钱关系都没得。

    最后一种,就是阶梯式分账。

    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讲,无论是电影放映的第几周,院线得到分成的比例都有相对的标准可循,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都希望自家影片在首映周就能夺得头筹,以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他们大大增加排片量,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影院。一个典型的大制作,其首映周的排片一般会达到4000场之多。

    一般而言,如果一部电影票房高的话,电影公司所分得利润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线。例如,一部票房3亿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可以分到高达60%的收入。但是对于一些票房成绩不佳的影片来,院线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例如,一部票房仅000万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虽现在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很强势,但院线也有自己的底线,不会一味地妥协。总体来,一部米国电影的本土电影票房,电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总之这里面挺复杂的,如果是圈外人,你还真就玩不转。不过好在阿尔萨斯的发行,当时依靠的是迪士尼和卡梅隆这两尊大神一起发力,如今阿尔萨斯2上映在即,一切大可以从善如流,就使用之前的模式,反倒是不用周方远过多的去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