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脱口秀

A+A-

    发泄的差不多,大家终于开始聊点其他的东西。但时间不早了,所以没多久几个人就纷纷睡下。

    一夜无话,第二天周方远起了个大早,去压力井旁边打水洗了把脸,返回来的时候,黄厨已经有开火准备做饭了。

    早饭更加简单,米粥加肉包子,包子是从镇买来的。也没人挑好吃不好吃,四个人围桌在桌子前,喝一口粥,吃一口包子,就一口咸菜,也算是有滋有味。

    吃完饭,周方远就该离开了,因为第二期的嘉宾马上就要打电话了。

    和何老师黄厨他们告了别,周方远坐上节目录提供的汽车,离开了蘑菇屋。

    但是他并没有直接离开京城,而是扭头就进入了另一个录影棚,是的,这是远方传媒今年新开的第二个节目——今晚脱口秀。

    脱口秀,算是真人秀的一种吧。

    这种节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世纪英国的咖啡吧集会,当时在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算是脱口秀的雏形。然而,脱口秀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在米国。、

    20世纪,随着广播的产生以及人们对公共集会的热衷,越来越多人将兴趣投之于通过广播这一新媒介进行讨论,这也催化了脱口秀的诞生。与今天不同的是,那时的脱口秀大多是一言堂,即一位专家向听众发表观点,而没有听众的参与。从933年开始,许多新的脱口秀形式出现,观众也有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而同时,脱口秀的关注点经常被放在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上。

    自从20世纪0年代起,脱口秀成为一大时尚,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在米国,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占到了电视节目总量的40%。脱口秀也成为一种记录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节目内容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在广播脱口秀中,政治方面的节目大多数代表了保守派的观点,为米国风云变换的社会增加了些许不稳定因素,甚至在克林顿时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批评。日间的电视脱口秀节目热衷于揭露**,被称为“电视垃圾”,为许多人所反感。

    当然,更多人还是喜爱这种节目,所以脱口秀在米国,发展规模极大。

    在国内的话,这一世才零六年,而且今晚脱口秀也不是主创,只能是形式上有些创新,但模式上几乎没什么变化。脱口秀这种节目,其实你仔细想想,和单口相声是不是非常的相似?可以是一个主持人在台上,也可以邀请一些嘉宾。如果是只有一个主持人的话,是不是就和单口相声一样了?要这么,那脱口秀在国内就更早了,最起码其中的一种模式,在国内是非常早就出现的。

    所以这里就不这一世了,就前世吧,前世截止到周方远重生前,脱口秀这一类节目的发展,一直也只能是一般。

    尤其是在电视方面,发展的是真的不行。

    电视端脱口秀节目频频夭折,综脱口秀渐渐回暖,这其中还有个关键问题在于“感”。记者发现,脱口秀本身就是一个娱乐性极强的节目类型,这就需要从题材到话题,从嘉宾到内容都具备我们常常到的“感”,更符合年轻受众的胃口。从这一点来看,络环境显然比电视端更适合脱口秀节目类型的生长。

    而且脱口秀节目本身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和写人才断档、尽管吐槽大会等一系列节目打开了脱口秀进入国内市场的大门,但人才断档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其中包括和写两部分的人才。

    先“”的人才,娱乐圈从来不缺能歌善舞会表演的明星,唯独提到“”,能又会的艺人并不多,像大鹏、自健这种独当一面撑起一档节目的人才更寥寥无几。在这一点上,奇葩选择用衍生节目选拔人才,吐槽大会则打出了群星战术,每期邀请好几位明星嘉宾一同登台。

    到“写”的人才,对于脱口秀节目而言,更稀缺的人才在于写、编剧团队,可能更多的节目将成本放在艺人身上,这个倾向越来越重,但最开始难道就不应该将重心放在编剧团队上吗?这是脱口秀节目的核心所在呀。你邀请明星,邀请这个,邀请那个,是,吸引关注,吸引观众,但是吸引来之后呢?难道就只看明星的脸吗?难道就只凭着几个明星在台上嘻嘻哈哈就能吸引了观众吗?

    能被吸引的,最多是一部分铁粉,真正普通的路人粉,才懒得看着一帮明星发傻。

    所以绝大多数的观众,看节目,主要看的还是内容。内容做得好,如果再能有几个明星的话,那就更好了,但实在不行,明星少点也可以接受。反过来呢?什么内容都没用,光是一堆明星,那和那些年的“流量电影”有什么区别?或者,和重生前那些年的春晚有什么区别?那不也是明星扎堆吗?结果呢?络上的骂声是一年高过一年。

    看看吧,连春晚都扛不住了,一个普通的节目,那还不得只被骂死?

    所以的人才重要,写的人才更重要,但双方都不能缺少,这是当时国内脱口秀的一大缺陷。

    还有就是同质化现象严重。

    语言类节目“受宠”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尤其是刚刚兴起的脱口秀节目类型。比如苗阜秀和金星秀,从节目类型到环节设置,甚至连节目的d台词和“助理”的人设都被友指出极为相似。实际上,无论是电视还是络市场,已不能简单地用“语言类”来概括一个节目类型,受众正在被更加精细划分,因此节目也必须用更加个性、差异的特色来避免同质化。

    可以,市场上品质较高的语言类节目都是有正确价值观的表达。而在受众层面,年轻人的想法更加多元化,因此在节目的制作上一定要根据节目的不同诉求,来制定不同的操作方式和呈现方式。纵观市场收视口碑齐飞的几档语言类节目,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差异化标签,比如朗读者注重美学和情感的表达;奇葩彰显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吐槽大会则让明星卸下偶像包袱,用吐槽和自黑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尺度的把控。

    几乎所有的脱口秀节目都要面对尺度把控问题,吐槽大会第一期播出时就因为尺度太大被勒令下架;奇葩第二季关于“好朋友该不该约”及“该不该和父母出柜”两期内容因触及尺度火线而禁播;矮大紧的晓松奇谈曾因谈及历史敏感问题而被停播。有意思的是,三大视频站的爆款节目无一幸免。

    实际上,这也是脱口秀节目在国内市场难出头的重要原因,毕竟英美脱口秀尺度要比国内大得多。对于观点表达输出最大的语言类节目而言,如何制作出既符合政策规定又能成功吸引受众的话题和内容相当重要,而尺度的把控也将是语言类节目,尤其是脱口秀节目未来很长时间还需研究的课题。

    另有部分观众,往往还会将电视节目要求严卡得紧的责任,全部推给相关部门。

    其实根本没必要这么做,卡得严一点,管得紧一点,是好事儿。脱口秀这种节目吧,往往很容易挑动人的情绪。没有感觉到的,那是因为自身情绪和对方不在一条线上,只要在一条线上的,就肯定能感觉到,并且能被挑动。国外脱口秀放得松,其实不是想要放得松,而是根本卡不紧。尤其是米国,因为国情的问题,媒体也划分了各自的派系。今天你骂我明天我骂你,不同派系的情况下,对立的媒体就是要骂,能骂多狠就骂多狠,越不让就越要,这样一来可不尺度就大了嘛。

    老百姓看热闹,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了米国的国情,自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总之,国内的脱口秀,发展比较好的呢,确实是没几个。

    远方传媒为什么要做这个?

    很简单,无非就是充实一下自己的节目库。这么大的公司,不能总是只做过那么几种节目,所有类型都尝试一下,让自己的履历也好看一些。

    至于更进一步,脱口秀的老大哥,上级老板——真人秀!

    这个课题就有些大了。

    关于真人秀的崛起,不得不一些人类社会的影响。

    社会有一点病态——我们都同样戴着虚假的面具生存,同样的虚伪,同样的虚假,就如同一套乏味的电视剧,每个人都是这个电视剧的主角。久而久之,人类喜欢窥探,喜欢偷看一个人的另一种生活,于是偷窥成了人类的一种爱好,人类喜欢偷看别人的私生活,而人类同样恐惧被人偷看,形成了一个怪圈。于是“超级老大哥”就这样产生,将一群相互的陌生人放在一间屋子里,屋子布满了摄像头和摄录,全日24时不停拍摄,并向所有家庭观众播放他们一举一动,这就开创了真人秀的历史。

    随后,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真人秀逐一崛起,例如著名的“幸存者”,则将一群相互陌生的美国人流放到一个荒岛上生存,按照“鲁宾逊漂流记”故事,每星期淘汰一人,直到最后一人可以获得00万美元;同样“飞黄腾达”则是两支由美国著名的商界精英聚集在一起,相互比拼的比赛——目的是可以获得美国著名的地产大王川普的青睐加入他的集团工作;“nt全美明日超模大赛”,则由米国当红模特主持的真人秀,3个美国少女为了争取米国明日超模头衔获得一间著名的模特公司合约而每星期进行残酷的淘汰赛。

    著名电影——“楚门的世界”就是一个以真人秀为题材的电影,主人翁毕楚门,就是一直被一个天才导演杜吉斯以记录形式拍摄着他的一生,楚门一直并不知道自己被人窥探着,他并不知道周围生活的人,母亲、妻子、同事、朋友都只是一些演员,他并不知道自己出生地桃园岛只是一个庞大的摄影厂,还一直蒙在鼓里。全世界的观众都观看着他,收看着这个节目,唯独楚门并不知情。

    如导演,楚门一直不知道自己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是因为人容易接受现实。

    尽管真人秀种类繁多,可有一个共同点的是——它们接近真实,贴近生活,并满足了人类偷窥欲,这就是真人秀。真人秀除了重视比赛和游戏的进行,也重视赞助商的赞助,真人秀会多次出现赞助商的产品,它们会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真人秀比赛里,从而映入观众的视觉,在比赛中不忙推销产品。

    国内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起步不晚,但在前世,直到202年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经验的累积和国外真人秀专家们的指导,越来越多国内真人秀已经开始崛起,并得到国外观众的认可。在电视新闻改革乏力和电视剧创作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真人秀成为主导国人视觉消费习惯的“中流砥柱”。

    这一世的话,真人秀节目,远方传媒已经提前引爆了。

    当然这个“真”字就有待商榷了,但也不全都是假的啊,起码有时候参加节目的嘉宾跑类了,跑傻了,偶尔冒出两句不太合时宜,这些都是真的。不可能一点剧本都没有,尤其是固定嘉宾这边,要是一点剧本都没有每一次都固定几个人赢,这游戏就没法子做了。就好比前世国内的“跑男”,可以固定嘉宾里,比较优秀的也就只有超哥、大黑牛和猎豹了,其他人不陪跑吧,但肯定比不上这三个。

    那如果是他们三个组队呢?对面还有胜率吗?那如果每一次都是这三个家伙组队呢?对面的嘉宾们还能继续参加节目嘛?还有那个脸来吗?

    所以演是肯定要演的,演,也是为了节目更好看,更有戏剧性。真想看不演的,那就索性去看纪录片吧,那玩意儿都是真的,但那玩意儿能叫综艺吗?看综艺都是图个乐子,要是连点快了都找不到,这综艺才算是真的完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