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第 227 章

A+A-

    最后的帝王/青色兔子

    第二百二十七章

    窗外的雨还在滴落,伏寿有些怔忪,吴地的雨比之洛阳、长安尤多,她刚来的第一年不习惯此地雨水,常因雨声淅沥难以安眠,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已经习惯了这雨声,偶尔心中有难解之事,若伴着雨声,反而更容易入梦。

    “冯都督全都能买下来?”伏寿已不是从前那个天真的女孩,她承冯玉的恩情,便不能不为冯玉考虑,她盯着冯玉,慢慢启唇,暗示道:“这可是一笔高昂的费用。”

    如果冯玉能一把掏出所需的金银来,那无疑就是承认了他为官这些年来不够清白的履历。

    冯玉明白伏寿暗指的意思,垂眸诚恳道:“殿下仁厚,处处为下官考虑。不过”他顿了顿,嘴角一翘,有几分在他身上罕见的俏皮,“食君俸禄,忠君之事,不是么?”

    冯玉陪伴皇帝也已经有十数年,他清楚皇帝的行事风格,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受贿之事能完全瞒过皇帝。

    对于官场中这些灰色地带,皇帝从前忙着收复天下,也顾不及整顿,对他们这些近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皇帝如果不是确信他积攒下来的财物,能抵过伏寿锦缎所费,那日行宫之中,就断然不会对他开口。

    既然皇帝清楚这一点,而且皇帝又对他开了口,那就是在给他一次会。

    要不要借着这一次,洗刷掉从前的“灰色”,由此再赚得一个清白的开始。

    冯玉有个习惯,那就是闲暇时揣摩皇帝的心思,想象皇帝下一步会做什么。从前在长安的时候,冯玉想着长安既然平定了,皇帝大约是要出兵天下的,于是主动请缨,领白骑南下益州,最终在荆州建功立业;现下天下平定,税制改为户调,吴地分田之事若再顺利推行开来,下一步皇帝会做什么?无外乎选拔贤才与整顿官场了。

    只要中有权力,金银之物永远不会缺少,此时散去了,来日千金再来。

    冯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行宫中,当听闻皇帝提到伏寿锦缎售卖一事时,便明白是自己的会到了——这是一个向皇帝尽忠的绝妙会。

    吴地的稳定,对于朝廷来,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而江东长公主的存在,又对于皇帝牵制原吴地势力有重要作用。而江东长公主行织造售卖锦缎一事,也正是扩大她在江东影响力的一种途径。

    因此只要江东长公主命人织造的锦缎销路畅通,那么江东长公主在吴地的权力与民望就会得到巩固。而随着江东长公主在吴地权力民望的巩固,朝廷在吴地的势力就能越好的起到平衡作用,皇帝的步子就能走得更稳。

    而这一切,只需要他冯玉舍弃一些身外物而已。

    冯玉认为这是笔极划得来的买卖。

    所以行宫之中,冯玉迎着皇帝半含探究的目光,纯然一笑,道:“只买几丈怎么够?实不相瞒于陛下,臣这些年托赖天恩,在宫中、在外面为官,也时有进项。倒不是臣索取的,而是官场形势如此,臣有时候不收反而要惹出麻烦来,收了办事儿反而利落。臣也痛恨这等贪腐之弊,然而风气已成,也非臣一人所能改变。从前天下动荡,臣为了尽快办成差事,少不得也收些孝敬。这都是不义之财,臣原本也没有想要动用,只是想寻一个合适的时,献呈给陛下,或是拿去赈灾济民,或是拿去购置军需,也算了了臣的心事。今日陛下提起此事,倒不如臣用这些由百姓中来的金银之物,去买百姓织就的锦缎。这些锦缎买来之后,陛下若是觉得堪用,便拿去赏人。又或者,臣私心里想着,因分田扰动,吴地颇有些不宁,不如就将这锦缎裁成幅,赏赐给吴地七旬以上的老者,不管做什么用,是个彩头”

    刘协听着,凝视冯玉的目光深切起来,最后笑叹道:“如今看来,不管是玉奴还是狸奴,都不足以涵盖你的美好品性。回头想去,倒还是你时候家中所唤的那‘稚宝’二字最是贴切。你可当真是朕的宝物呐!”

    冯玉笑道:“那就是臣的福分了。”

    刘协又笑道:“可是这样一来,岂不是叫你白白吃了亏?会不会怨朕?”

    冯玉便明白这次选对了路,心情振奋,笑道:“能为陛下做点事情,臣心中欢喜还来不及。”他顿了顿,至少神色上是十足的诚心实意,“更何况,陛下雄才大略,平定天下不知救了多少百姓,光复汉室基业,乃人心所向。臣能为这样的陛下做一点事,便已不虚此生。”

    因为皇帝当初是答应了以新商路为伏寿售卖锦缎的,后来因为新商路未成,导致了伏寿锦缎滞销。皇帝感到对此应有责任,然而若他私库出金,伏寿又断不敢受。

    冯玉从中插一,正是解了僵局。

    刘协上一问本是与冯玉玩笑,闻言便道:“早知玉奴有忠君之心,却是叫朕日日都有新发现。”于是便叮嘱过冯玉具体事宜后,放他往孙府而来。

    冯玉没有问后面的事情,他清楚为皇帝做事,是断然不会吃亏的。在陪伴皇帝十余年后,冯玉在这一点上,自觉可以相信皇帝的性情。

    此时孙府中,伏寿提点过冯玉后,见他成竹在胸,便明白他已想清楚后果,因笑道:“既然如此,我就谢过冯都督了。”她的确需要这一笔钱,给付织女的工钱,交付原料的费用,填补她这一二来救助穷苦妇人的亏空。

    冯玉笑道:“那按照殿下的规矩,不知该如何写契约?”

    伏寿有准备好的制式,此时命人拿来,只改动几个数目便是。

    填写购买锦缎匹数的时候,冯玉开口道:“请把正在制造中的锦缎,也都算上吧。”

    伏寿笔尖一凝,仍是照着做了。

    冯玉接了他那一份契约,便命人去他宿处取早已备好的金银之物。

    他坐在窗边,眸色比闪光的雨丝还要亮。

    伏寿方才与孙权怒辩之时,气势如虹,但此时签完契约,肩上重担暂且卸下,疲倦中流露出一丝脆弱,然而口中仍是铿锵有力道:“今日恩情,伏寿定当偿报。来日冯都督有命,赴汤蹈火,我也不会推辞。”

    冯玉湛然一笑,道:“什么赴汤蹈火?谁舍得让殿下赴汤蹈火呢?”因他神色清和,这话不见暧昧,只有一种人类对一切美好之物的珍惜之情。

    不管冯玉心中究竟作何想,但至少他的言谈举止,带给伏寿的是这样美好的感受。

    伏寿叹道:“我若为男子,愿与都督义结金兰。”

    所谓义结金兰,草莽之中其实男女之间也使得,但伏寿与冯玉,谁都不是草莽,都有规矩礼教束缚。

    冯玉低头,笑道:“臣岂敢高攀殿下。”

    他是臣子,伏寿却是江东长公主——那是皇帝名义上的妹妹。他若是与皇帝的妹妹义结金兰,岂不是要做了皇帝的哥哥?虽然皇帝偶尔会他们几个情同兄弟,但这话皇帝得,冯玉却不能信实了。

    冯玉已收好了契约,却并没有起身,显然还有话要。他微一沉吟,低声道:“朝廷往大秦的商路,如今未能通畅,这绸缎的售卖,怕是短时间内要有些艰难。殿下其实不必对自己太过苛责,你救助这些妇人,也要一步一步走,只先能让她们自己吃饱穿暖,便尽够了。至于过得富足,那不是殿下一人之力能成就的,也急不来。情形如此,不如先令这些织女纺些寻常百姓能用的布帛出来,虽然所得不如锦缎之多,也该能敷衍用度了。”

    伏寿垂着睫毛,望着茶盏中澄碧的水,像是一只圆圆的镜面,倒映着她面上恍惚的神色。

    她轻声道:“这话是口谕吧?”

    伏寿很清醒,她自己也在考虑转为纺织寻常布帛的事情。而冯玉可能会给出一样的建议,但却不会提到她是为了救助那些穷苦的妇人。

    她自己从来没有宣扬过自己是为了救助不幸中的女子,而世上的男子对此是一概不关心的,偶尔知道了还会如孙权这样与她大吵一顿。她所知道的人之中,能领会到她是为了救助不幸女子,又能驱使冯玉来解决困厄的,只有当初在未央宫中,与她一番长谈,为她解开心结的当今陛下了。

    方才伏寿问是不是皇帝派他来时,冯玉以一个委婉的问话避开了回答,是为了照顾伏寿与皇帝的关系,免得承认之后,伏寿反而不好接受这份恩情。

    此时契约已经签订,倒也不需要避讳了。

    冯玉一笑,道:“殿下聪颖。”承认了他是转述的皇帝口谕。

    伏寿坐在那里,透过冯玉,望向窗外的雨幕,仿佛要从那里面看出一个人的影子来。她想到制造提花时遇到的种种困厄,织造锦缎时出现的重重问题,乃至于售卖成品时的层层阻拦。她想到豪强大族送来金银时掩饰不住的怨愤,想到烛光下织女熬红的一双双眼睛,想到方才孙权夺门而去的身影当初在长安,当她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命运失望透顶的时候,是皇帝给她指出了新的方向;如今在吴地,当她对人性感到失望透顶的时候,又是皇帝借由冯玉为她送来一束光。

    也许冥冥之中,的确有什么在庇护着她,也许是她早亡的生母,也许是她幼时倾心养过的那只蓝羽鸟儿。

    她坐在那里很久,久到连冯玉都几乎要忍不住失礼告辞。

    “我从前不信鬼神。”伏寿终于开口,脸上有一种奇怪的神色。

    她自幼听从管束,相信世间事,就如同她习字一样,一分耕耘得一分收获。

    就连当初方士袁空显神通的时候,都不曾将她惑住。

    “但是自今而后,我愿为陛下祈一盏长寿灯,日夜供奉,岁月不绝。”

    尚且年轻的伏寿如是着,面上的神色仍如窗外的丝雨一般迷蒙,眸光却已澄明,恍若云收雨住后的晴天。

    陛下的存在,让她开始相信神明。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