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0章

A+A-

    第3260章

    慕容丹砚听李宗扬到这里,恨恨道:“自古以来,监军就没有好人。我听人过,杨令公被困两狼山,固然是因为潘仁美故意陷害所至,可是那个姓王的监军也不是好人,故意逼迫杨令公迎战辽军,否则杨令公也不会冒险前去迎敌!”

    李宗扬此时已经看出慕容丹砚是一个绣花枕头,见识浅薄,又蛮横不讲道理,不想与她纠缠。是以慕容丹砚完之后,李宗扬只当没听见,自顾自地接着道:“李隆基对高力士一向信之不疑,听了高力士的主意,下诏任命边令诚为监军,即日赶往洛阳坐镇。边令城接旨之后心中大喜,带了几十名心腹太监急匆匆地离开长安,直奔洛阳而去。他之所以如此着急,倒不是想着尽早与叛军死战,而是担心封常清和高仙芝打跑了叛军之后,将洛阳城的金银财宝据为已有。如此一来,自己捞不到银子,岂不是白跑了一趟?

    “只是边令诚刚刚到了潼关,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败兵已然退到了潼关城下。边令诚素知高仙芝之能,此时亲眼看到高仙芝败得如此凄惨,这才知道安禄山的叛军不好对付,心生惧意。待到高仙芝和封常清入城之后,整顿败兵,坚守城池,挫败了尾随而至的叛军前锋,边令诚又变得蠢蠢欲动,以为叛军不堪一击,催促高仙芝和封常清带兵出城,将洛阳城夺回来。高仙芝和封常清是沙场宿将,知道下的兵马原本就不堪一战,又新遭败绩,只是靠着潼关这座坚城,才勉强击败叛军前锋。若是妄自出城攻敌,别夺回洛阳城,只怕出城不过数里,便会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是以任由边令诚如何催促,高仙芝和封常清都不肯带兵出城与叛军野战。

    “边令诚心中哪里有什么家国之念,一心只想着发财,潼关没有什么油水可捞,高仙芝和封常清又不肯率兵出城夺回洛阳,他心中着恼,竟然写了一封奏折,派心腹太监赶回长安,只高仙芝和封常清起了异心,不肯带兵攻打叛军,而是躲在潼关城中,等到叛军大举来攻之时,便要投降安禄山,做叛军的急先锋杀回长安。

    “李隆基派高仙芝和封常清出长安迎敌,虽然二将没有将叛军击败,不过他们固守潼关,使得叛军不能进入关内,无法攻击长安,李隆基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以为高仙芝和封常清能征善战,必定能够打败叛军,悬着的一颗心又放回到了肚子中,不再忙着调集边军和粮草支援潼关,又与杨贵妃姐妹在后宫淫乐。而且李隆基一心想要尽快将叛军消灭,屡次催促高仙芝和封常清出兵夺回洛阳。高仙芝和封常清以为下兵将不堪一战,须得在潼关城中操练几个月,方能勉强一战,是以两人都给李隆基写了折子,声称不可仓促出城与叛军野战,否则非得大败不可。

    “李隆基接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折子之后,心中将信将疑,对高仙芝和封常清起了忌惮之心。恰在此时,他接到了边令诚送来的密折,心中大怒,以高仙芝和封常清不遵皇命,大逆不道之罪,要将二将在军前斩首示众。传旨太监到了潼关之后,将圣旨交给边令诚。边令诚大喜,立时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绑得结结实实,押到军前砍了脑袋。可怜这两位百战名将,最后竟然死在太监的中。

    “李隆基杀掉高仙芝和封常清之后,想要另行任用大将出征。只是朝廷上下都是一些奸佞人,压根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正当李隆基和朝廷官员惊慌失措之时,杨国忠却是兴高采烈,在朝堂之上得意洋洋,逢人便自己有远见,早就看出安禄山这个杂胡图谋不轨,妄图造反。别看安禄山兵锋甚劲,只要自己带兵出征,必定能够将叛军尽数剿灭。有几名官员痛恨杨国忠误国,见他如此得意忘形,心中不满,便将这个消息故意透露了出去。有太监无意中听到这个消息,便将此事禀报给了李隆基。其时李隆基正为派将之事愁得茶饭不思,听杨国忠有御敌之策,心中大喜,立时召见杨国忠,询问他有何妙计打败叛军。

    “杨国忠是一个无赖,哪里有什么御敌之策。他之所以胡八道,大吹法螺,不过是为了泄愤罢了,压根不敢带兵与安禄山交锋。可是他看到李隆基一副惊弓之鸟的模样,知道自己若是了实话,只怕这个妹夫立时便会翻脸,砍了自己的脑袋。是以他灵一动,对李隆基道,安禄山这个杂胡生平最畏惧之人,便是老将哥舒翰。虽哥舒翰中风之后,已经无法骑马上阵,可是他威震天下,即便坐在藤椅上被军士抬着出征,也胜过朝堂上这些将军。安禄山和叛军怕极了哥舒翰,只要这位老将出马,吓也能将叛军吓退。

    “其时李隆基已经乱了阵脚,听杨国忠如此一,顾不得哥舒翰重病在身,竟然下诏要哥舒翰领兵出征。哥舒翰在家中养病,已经听高仙芝和封常清二将被边令诚斩首示众,痛心不已,没想到二将刚刚惨死,李隆基又要自己带兵出征。他左思右想,上书推辞,却被李隆基强行征召。哥舒翰没有办法,只得让家仆将自己抬到了皇宫,向李隆基谢恩。其实哥舒翰拜见李隆基,明面上是为了谢恩,其实是有要紧的话向李隆基禀报。他对李隆基道,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畏敌如虎,却也并非无能之人。二将下的兵将乃是乌合之众,不能与久经战阵的叛军野战争锋,只能依靠潼关城拒敌。若是二将只守不攻,叛军想要攻破潼关,势比登天还难。等到各路勤王大军云集于潼关内外,叛军非败不可。是以陛下要臣出征,须得将用兵之权交给臣处置,不能假于他人。

    “李隆基听哥舒翰完之后,满口答允,声称绝对不会干涉哥舒翰用兵。哥舒翰这才带了家仆离开长安,径直向潼关走去。待他到了潼关之后,叛军卷土重来,猛攻潼关。哥舒翰临危不乱,调度有方,将攻城的叛军打得大败。守卫潼关的官兵原本是乌合之众,可是看到哥舒翰用兵得当,对他十分佩服,从而士气大振,已经不再畏惧叛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