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节 国族(1)
,最快更新宋耻!
这些年他们跟东罗马帝国的关系一直不错,甚至多次互通使节,东罗马帝国一直试图游契丹人再次西征,甚至怂恿契丹人攻占巴格达。
之所以突然对东罗马动,是因为大石发现,东罗马帝国正在建立一个反契丹联盟。随着女真人在黑海北岸站稳脚跟,东罗马竟然开始扶持钦察人,卖给他们大量铠甲。并且派出使者跟基辅罗斯诸公国、钦察人联盟,希望他们之间停止战争,一致对抗契丹女真势力。
大石不理解这是欧洲人惯用的外交段,试图在他们外围建立安全区的策略。东罗马人有理由相信,一旦钦察人、基辅罗斯诸公国被消灭,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他们有惨痛的匈奴入侵历史,对来自对东方的游牧部族充满警惕。
于是大石决定先发制人,拉拢草原诸部,联合女真,出动了三十五万大军,漠北三族积极参加,拉出了十万人,西域三部拉出了五万人,女真出兵十万,契丹出兵十万。这是一次震慑性进攻,也是一场灭族式的进攻。契丹、女真联军负责攻坚,草原部族负责追击。这一次被击退的钦察人,连跑都跑不掉。漠北轻骑兵死咬着他们不放,一路追到第聂伯河,袭掠了数个基辅罗斯公国,裹挟了十几万俘虏后撤退。
斯拉夫农民卖给女真人,钦察战俘卖给伽色尼王朝。
契丹女真大军,击溃钦察联盟之后,立刻南下进攻东罗马帝国城市。如果他们一直守城,大石还真不想碰他们,东罗马人这些年转入守势之后,筑城技术进步很快,瓦兰吉卫队是被称作罗斯人的维京人后代和流亡黑海的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组成,步战能力极强,守城经验丰富。
可是东罗马人似乎有些过于自信,竟然开出城外,跟女真契丹联军野战。女真人吸引东罗马重骑兵冲锋,契丹人则抓住空隙包围了瓦兰吉卫队步兵方阵。这些瓦兰吉卫队还很自信的排成密集阵型,大概以为游牧骑兵对他们没办法。如果是以前,还真的没办法。女真人碰到敢打的宋人步人甲军阵,都是下马步战打垮他们的。契丹人步战能力不行,可是他们里有好东西。宋人卖给他们的禁运武器掌心雷,以及一些土制的震天雷。
这些东西,本是用来炸开城墙和城门的,在野战中爆炸的威力并不会太大,充其量能惊吓战马。但瓦兰吉人摆出了人挤人的密集阵型,简直就是送死。契丹人骑着战马,将一颗颗震天雷扔进瓦兰吉步兵方阵中,一炸一大片,当漫天下起了残肢断臂后,瓦兰吉人崩溃了。
这一崩溃,就完蛋了。骑兵追击之下,几乎全军覆没。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做了俘虏。
此战过后,钦察联盟算是完蛋了。侥幸逃过一劫的部落全都迁入了多瑙河流域,远远逃离了女真人的阴影,却跟东罗马人相邻了。
契丹和女真各有所获,契丹人得到了里海、黑海北岸的连绵草原,打通了草原丝路的北线,还能从东罗马人里每年获得十万金币。女真人对土地没什么要求,他们得到的乌拉尔河、伏尔加河一带的山林都还没开发完,但他们掳掠了几十万斯拉夫农民,大大解放了他们的男丁。这些人大量脱产,开始过起了林间围猎的惬意生活。而且女真人还将自己的疆界往西北拓展到了基辅罗斯地区,基辅罗斯开始成为他们的猎场。
一座座城邦公国选择向女真人臣服,用纳贡换取女真人的和平,同时帮助女真人劫掠其他城邦,扩大他们的势力和土地。他们的角色类似蒙古统治时期莫斯科大公国的角色,帮助蒙古人统治其他罗斯公国。
女真人的眼光开始向北,一边打击北方的伏尔加保加儿人,一边沿着第聂伯河往北劫掠梁赞等罗斯公国,最北打到了诺夫哥罗德,纵观整个东斯拉夫地区。在东欧大平原上进行长途奔袭,可比在江南的山水之间,或者宋国的城市森林中容易多了。许多城市连像样的城墙都没有,大量贵族庄园,星散在郊外,对女真人来,几乎不设防。
随着三年连续的大规模劫掠,女真人已经完全恢复了元气,因为他们的男丁现在可以完全脱产,每家每户都有奴隶劳动。猛安谋克们带着部民天天游猎,保持着军事化生活传统,等越来越多的女真少年长大,女真人在这片没有天敌的土地上,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而且女真人是定居的,他们并不游牧,养马都是一家一户进行养殖,不怎么放牧。更没有契丹人那种规模巨大的群牧司,因此他们的战马数量是有限的。战争频繁的时候,他们就需要向契丹人买马。但他们的粮食很快就自给自足了,东欧平原的肥沃黑土地,确实不比辽东差多少。他们还从往来的宋国商人里买到了高产的玉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粮食产量。
女真人这种半耕半牧生活,其实比纯粹的游牧更有优势,因为他们能储备粮食,躲避天灾。不像游牧民族,一场白灾就能将一个大部打回原形。长此以往,女真人的人口很容易超过契丹人。
不过耶律大石也有对策,他帐下的契丹人虽然只有十二万帐,可是燕云汉儿却有二十万户,以狼居胥城为,名为头下军州的一百座驿站,全都是燕云豪族在经营,他们为这里招募了大量人口,虽然不都是辽国籍,但却跟辽国人没什么区别,其中的读书种子,随时能入籍大辽,每次耶律大石开科举,都有成千上万燕云书生入籍。
这些燕云豪族子弟,已经让大石建立起了完善的南面官体系,除了负责管理这些头下军州之外,他还在一些重要地方建立要塞,开发农田,比如在西喀喇汗国的费尔干纳盆地,开辟出了数百万良田,如今宋人从大东洲带来的棉种在这里生长的很好。几十万燕云汉人在撒马尔干开发了大量农田,修建了好几座城市,建立起三个地方州。
又将一些汉儿安置在从虎思翰耳朵延伸到黑海一带的贸易县上,找汉人官员选择了许多地点,既能筑城,又能屯田,还能兼顾商路。在花拉子模人控制的锡尔河流域设置了一个地方州,在乌拉尔河下游设置一个,伏尔加河下游设置一个,顿河、第聂伯河下游都设置了地方州;在虎思翰耳朵上下游各设一个地方州,往东在阿勒坦山南边大河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畔,在亦马尔河东源,在谦河上游,在各设一个地方州,管辖这一带的数座头下军州;可敦城设一个地方州,管辖克烈道上的头下军州;在乌古敌烈统军司设一个地方州;在金山以东的潢河、土河畔各设一个地方州。
在这里筑城、屯田和通商。
总共十六座地方州,起的名字很有意思,分别是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显然用燕云十六州来命名,是带有政治意义的。一方面向燕王暗示,大辽对燕云已经没有野心,另一方面,类似于东晋的乔郡制度,用来安抚这些来自燕云的汉儿。也继续吸引燕云豪族归附。每一个地方州,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管辖,向大辽朝廷直接负责。设立枢密院等南面官构,不但管理这些新设立的州,连之前设立的头下军州都纳入了地方州管辖。
这些新设立的州,有的州人口还很少,甚至少过头下军州。依然只能依靠燕云豪族帮他招纳人口,耶律大石寄希望于这些豪族能帮他恢复过去燕云十六州的盛况。
这些在商道和大河畔排列的地方州,还能起到震慑附属国家和部落的作用。而且将汉人固定在一处处战略要地,契丹人将沿着这些城市迁徙,跟汉儿通婚,将汉儿和契丹融合成大辽国族。
这是耶律大石这几年不断改善创设的制度,跟四季奈钵同时完善,而且意义很可能比四季奈钵更大。单靠契丹人的自然繁衍,基本上很难超过女真等大部,但跟汉儿结合,将大大弥补人力部族。
契丹族只有十二万帐,四十万口,汉儿有二十万户,六十万口,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部。
人口意味着兵源,汉儿也不仅仅是步兵,燕云汉儿大多都是半耕半牧,尤其是这些大难之后依然选择投靠大辽的汉儿,许多人在辽东当过奴隶,许多人都打过仗,当过流寇,骑马打仗的本事一点不差。
下一代人跟契丹杂居在虎思翰耳朵已经十年之久,许多人的习性跟契丹人无异,骑马飞奔不输给契丹人。而且大石也看到燕云那种骑马步兵的优势,恰好燕云步兵装备的战马,就是撒马尔干一带出产的大宛马,他里多的是,征燕云汉儿做骑马步兵,跟契丹骑兵配合。让大石现在可以动员起二十万人以上的大军,足以震慑女真和漠北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