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节 通海(4)

A+A-

    薛宁倒也不算无名之辈,至少在南宋初期,也是一个旗帜性人物。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因为他是第一个刘豫下的官员,带着城池归降南宋的,被赵构很看重,还将一个公主嫁给了他,做了驸马后,依然信任他,让他去地方做官,而不是按照祖制,收养在驸马府。

    只是没什么大名气,恐怕就是能力不足。

    李慢侯在楚州逗留了很久,但他的军队却一直在北上,先去接收了赵立控制下的沐阳,然后直奔海州州城朐山,以及收复其他州县。

    李慢侯留在楚州,是要跟赵立商谈重要军务。

    赵立一直想打下宿迁,因为这里是金军留下的前哨,拔除这里,会让金军明年秋天没那么顺利南下。宿迁名义上是李慢侯的辖区,加上赵立觉得自己一个人兵力不足,他见识过李慢侯麾下的兵马,他是行家,一眼就能看出都是精兵,甚至还有两千多契丹骑兵,更是让他大跌眼镜。

    赵立最缺骑兵,他下现在已经聚起三万兵马,却只有三千骑兵,而李慢侯里的骑兵过万,如果有李慢侯配合,就有希望拿下宿迁。

    赵立明明是吃力不讨好,宿迁是李慢侯的防区,但李慢侯偏偏不着急。

    “赵镇府,无须着急。如今天寒地冻,河渠水浅,即便攻下了,也很难守住。来回拉锯,平添伤亡不。反而让地方更加残破。不如等春水来了,在行动不迟。”

    赵立急道:“你有一万马兵,何惧金军。何须等待涨水?”

    他多次进攻宿迁,不是打不下来,只是每次金军骑兵都会南下驰援,断他粮道,逼他不得不撤。如果李慢侯的骑兵可以缠住金军骑兵,他就能够从容攻城。

    李慢侯道:“赵镇府见过那种步骑船联合的却月阵没有?”

    赵立想了想,点了点头:“最近倒是见到了一些。颇为精妙,是一些自称纲队的扬州镖师们组建的。往淮西一带送货,竟然不惧金兵。”

    李慢侯道:“我在扬州,用此阵屡破金兵。奈何水浅,战船施展不开,待到涨水,就可大排用场了。届时别宿迁,恐怕还可以趁北伐。”

    赵立一动:“北伐?李少保可敢去打徐州?”

    李慢侯道:“这有何不敢。徐州乃是要冲,迟早要打的。”

    赵立问道:“迟早是多迟?”

    李慢侯道:“今冬好好计议,打造新船,演练阵法,春末夏初先攻宿迁,后打淮阳,至迟到夏末,即刻兵临徐州。”

    赵立激动的站起来,他还以为李慢侯现在不打宿迁,是推辞之语,以为他跟其他武将一样,都是怯战。没想到还有打徐州的计划,赵立是徐州人。他守徐州的时候,王复是知州,那个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观输入。一个外乡人,一个文人,为了徐州,牺牲了自己,他赵立是一个徐州人,他有什么道理不保家守土呢。他收复徐州之后,上书朝廷给王复立了庙,每次出征都回去拜祭。可惜他南下楚州不久,徐州就再次失陷。他已经很久没去庙里看王复了。

    在楚州逗留了五日才走,最后两日,李慢侯甚至跟赵立一起,带少量轻骑,悄悄去宿迁视察了一番。

    发现守军又增加了,是一些山东百姓装扮,应该就是刘豫的部下。刘豫后来能够被金国立为伪齐皇帝,除了他足够精明,既赢得了挞懒的信任,还成功让粘罕最信赖的幕僚高庆裔帮他服粘罕,金国朝堂上互相明争暗斗的两派同时支持他,也只有他能当这个傀儡皇帝;另外也是他自身的实力,帮金国做事,金国就得给他权力,他做的越来越好,权力自然也越来越大,已经从东平知府的身份,节制了大名府、开德府、濮州、滨州、博州、棣州、德州、沧州等地,整个黄河以南的金军占领区,几乎都由刘豫掌控,除了他也没谁能控制住局面。有时候当汉奸,也是要能力的。

    难怪汉奸可恨,金兵一次次南下,又一次次北撤,城池一次次占领,又一次次丢弃,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占不住,他们的兵力野战可以,攻城略地也可以,但控制地方,实在是不够。签发燕云汉人、河北签军依然不足,刘豫帮了大忙。

    商讨了计划,查看了地形,李慢侯这才马不停蹄的赶往海州,二月底,他终于赶到了海州。

    情况比他想象的要糟糕的多,最大的困难是没人。

    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在他的情报中,海州是一个没怎么经受战火摧残,也没有敌我反复拉锯的地方,这种地方,理应保住更多生命才对,可偏偏海州地区的人口极少。

    召见了当地几个土豪之后才理清逻辑,金兵南下,大量百姓逃亡。金兵过后,立马就是巨寇横行,乱匪肆虐,继续逼迫百姓逃亡。这跟其他地方没两样,不同的是,楚州、扬州位于南下的道路上,因此可以吸纳和截留大量流民,海州却是一个偏离主要通道的地区,因此这里的百姓是只出不进,山东南下的流民都不从这里过境,因此反而是这个战火洗礼更少的地方,人口也更少。

    跟各县土豪沟通之后,他们估计,留下来的人口,最多三万户,整整四个县,还是大平原,竟然只有三万户,即便每户五个人,也就只有十五万人。历史上,海州被金国占领之后,因为人口过少,被降为下等州。

    人口不足,劳动力就不够,这意味着海州地区将不太可能为他提供足够的军粮。不过倒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可李慢侯不认可屯兵的优势,让一群士兵去种地,亦兵亦农,节约军费,看似很美,不过培养出一批民兵而已,没有任何意义。这跟临时招募乡兵进行训练,忙时放回去种地没什么区别,最多是提升了乡兵的动员能力,多了一批官职。李慢侯觉得,实行保甲法,让土豪带乡兵,能起到同样的作用,这已经在扬州试过。扬州哪里的土豪,带的还是大量北方流民乡兵,海州的土豪,带的可真的都是海州子弟兵,甚至是乡族兵。

    至今还敢留在海州的土豪,无非是一些胆子大,实力强的大宗大姓,他们结寨自保。加上主要面对的是流寇,没遇上金军主力,倒也侥幸坚持过来。其实李慢侯不利用他们也不行,海州的特殊情况,造成了目前就

    是这些土豪控制着地方。

    李慢侯拉拢他们的办法也简单,惠而不费。就是允许他们耕种被其他地主抛荒的土地,哪怕原地主回来,他们种下的粮食也准许他们收割完。一方面为了提高海州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是拉拢这些土豪。基本上可以确定,海州将产生一波兼并潮,这些土豪将得到最大的红利。

    除了这些土豪之外,海州留下的人口中,还有大量渔民。渔民受到的战争冲击更,因为他们的位置更偏,也更穷,连流寇都对他们没兴趣。朐山、东海两县,大概有三千多渔民,分散在几十个渔村中。

    李慢侯跟他们的首领谈了谈,渔民日子过得非常辛苦。主要是海鲜的价格很低,只有岸边附近的城市才会消费,而淮北缺乏沿海大城市,因此鱼货根本卖不上价。偏偏渔民必须靠着出售海鲜换取必需品,比如粮食,他们不可能完全靠吃鱼过日子。

    李慢侯还发现,其实渔民最大的诉求,也是种地。个别渔村自己在海边开垦了一些贫瘠的土地,经济条件就要好很多。有学者海州这一带,属于东夷文化。可李慢侯觉得,这仍然是被黄河中原农耕文明融合过的文化,下海是一种被迫。只有真正走投无路,才会选择下海。

    李慢侯可以给他们土地,但他不愿意。海洋文明需要自己熬过艰难的岁月,才能迎来他们的红利期。但是他向渔村下了大笔订单,鲜鱼、咸鱼他都要。咸鱼用来改善生活,咸鱼可以留作战争期间作为军粮。

    很奇怪的现象,鲜鱼在这个时代不便于运输,因此只能局限于海边,在没有大城市存在的海边,渔民没有市场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咸鱼也卖不掉呢?李慢侯发现,即便是一些沿海城市,竟然也大量吃河鱼。

    后世的吃货们认为河鱼土气重,可这时代的人反而觉得海域腥气重,不好吃。通州一带就普遍更喜欢吃河鱼,李慢侯依然将此看做是农耕文化对海洋文化的挤压。因为文化是从农业走向大海,将内陆的饮食文化带入沿海,沿海自身的渔业文化反而被挤压成了弱势。有时候太过强盛的农耕文明,也是让中国人迟迟不下海的原因之一。

    李慢侯带来了几万军队、工匠,加上他们的家属,人口将近十万人。足以在海州形成一个海鲜市场,让这些渔民更方便出他们的海产。

    于是皆大欢喜。

    稳定了地方后,李慢侯才可以从容的考虑军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