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横山大捷
安妃这几日在后宫很是高兴,楷哥儿送来的几套衣衫简单大方,很合格自己味口,在宫里一试,惊艳了整个大内。
安妃人如娇花照水,她的穿着一向引流后宫潮流,楷哥儿送来的服装已经在皇宫大内流行起来。
郑后已经有了些年纪,并不适合这些衣饰,赵楷想到她那易变的性格,便没有和她产生任何交道,这让她十分不满。
听罢皇后之言,安妃心中一动,含笑摇了摇头,“大宋律法,后宫不干政,官家和楷哥儿定然是商讨国事,咱们还是不要打扰为好。”
赵桓一听大皱眉头,官家跟郓王和林灵素一起,谈个屁的国家大事,无非就是修仙得道那样的鬼话罢了。
作为太子,赵桓可不信官家求仙问道这一套,无非就是用来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再受士大夫们的约束,精神上遨游万界,上可和八仙喝茶,下海能和龙王饮酒。
冷冷地哼了一声,赵恒站起身来,向一处假山水池行去。
看着水里自游自在嬉游的鱼,他很是气闷,要是皇弟能让官家变本加厉修道和享乐,不但更加获得官家欢心,还能得到蔡京等饶助力。
难道他们本就是演的双簧,引诱着官家享受**的生活,进一步打击自己,偷窥大位?
太子妃朱琏轻轻走了过来,依偎在他的身边,轻声道:“咱们已经等了这么长时间,何务急在一时呢。”
“爱妃。”赵桓面露苦恼之色,“皇弟本已经很得官家欢心,现在又与林灵素那神棍同流合污,只怕在官家心中的份量会更重啊!”
朱琏看着池水中鱼吐出的泡泡入神,良久方才轻轻道:“自古立长不立幼,郓王年青,虽然文彩出众,但心性不定,并不稳重,太子不必自寻烦忧。”
赵桓不以为然的摇摇头,“自古太子之位,诸皇子并不会相让,胡亥之于扶苏,李世民之于李建成,殷鉴不远啊!”
“官家出来了。”
梁师成的声音响了起来,赵恒连忙回头,就见官家龙行虎步,走路刮起一阵风。
“真不知道书房这一个时辰,他们到底聊了些什么。”
所以人心中都好奇之极。
赵佶好似知道众饶疑虑,脸上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师成,回宫后立即准备庆典,童太保的捷报就要到了。”
赵桓听罢一愣,虽然童太保西征取得胜,但是大宋和西夏进行过无数次战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永乐城之战,最后都未能占到丝毫便宜,现在开始准备,要是事有不济,不是成了朝野间的笑话?
他当即开口劝道:“官家,要不等捷报传来,再行实施?”
一名内侍匆匆跑来,在梁师成耳边了几句,就见他一张老脸笑成了一朵花。
赵桓心中觉得不妙,就听梁公公大嚷起来。
“官家大喜,为官家贺,太保大人八百里加急,横山大捷!”
消息如烟花,在郓王府院炸响,一时间颂扬之声此起彼伏。
“为官家贺!”
“西夏丑,如何能对抗我泱泱大宋。”
赵佶春风得意,取下腰间玉佩,高声道。
“楷哥儿刚在书房中便向朕提起,横山必然大捷,朕还有些不信,看来楷哥儿心系朝廷,做了不少调查和实事,这玉佩,今日便赐于楷哥儿。”
这方玉佩还是赵佶为端王时,由太后所赠,随身数十年,乃是他十分喜爱之物。
梁师成立即跑到赵楷面前,将玉佩郑重的递上,脸上的花儿更艳了。
“为郓王贺,这可是官家难得的恩赐。”
赵楷连忙双接过,梁师成又亲将玉佩为郓王系上,嘴里不停着恭维之言。
赵桓面皮涨成朱肝色,心中十分不忿,童太保几一个捷报传来,由此推断西北用兵顺利也是十分正常之事,自己这位皇弟不过就是一张大嘴,敢罢了。
这样也能得到官家赏赐,他心中酸意十足。
“皇弟,这庆典一事,就由你来主持,到时要办得风光无比,彰显大国风范。”
“对对,郓王既然早料到此事,定然有所准备。”郑后也从旁附合。
赵楷一双丹凤眼微眯,自己这位亲哥看来还是将东宫的位置看的很重,生怕自己恃宠而骄,与之争位。
历史上赵桓不是不想当皇帝吗?赵佶传位给他,差点将其吓得半死,还是被百官抬上皇位的。
也是一位没有担当之辈!
在赵楷最初的计划中,并不准备对付自家亲哥哥,不想一向软弱的赵桓竟然先行开火。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赵楷已经打定主意,对大宋朝这些绊脚石,直接一脚踢开。
赵桓的心思他已经看了出来,如果自己主持庆典,分身乏术,足球联赛必定不能如期举行,信誉将会受到损伤。
眼光一扫,他看到了太子身边的朱琏,这主意大概是她出的!
赵楷并不恼怒皇嫂,这是他心中十分敬佩的女性,靖康之难发生之后,她是大宋皇室中唯一一名没有遭到金将侮辱的女人。
贵为皇后的她,毅然投水自尽,一介女流诠释了大宋气节,胜过万千男儿!
而其它太后嫔妇,不知道为金人生了多少儿子。
朱琏见郓王看向自己,面露笑容,微微动了动身子,算是和皇弟打过招呼。
赵楷心中微动,皇嫂的容貌和气质独树一帜,虽不如茂德那般艳丽,却有一份淡梅幽然。
这也是需要自己保护之人啊!
他对赵桓放缓了心肠,开口道:“庆典一事,自然由太子主持,赵楷不敢僭越。”
罢他对着赵桓施了一礼,“有劳太子费心。”
赵桓知道赵楷接下这活,必然会分心,如不接下,这事自然会落到自己头上。
见赵楷识趣退让,他心中欢喜,回了一礼,“皇弟谦逊了。”
赵佶心中本想让楷哥儿来操办庆典,见他话已出口,只好对赵桓道。
“既然如此,庆典一事就由太子操持,务必办得风光隆重,普同庆!”
“儿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