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任命

A+A-

    云子成有意让梅笑寒主政锦绣城,为的就是能够让锦绣城重新回到宋朝廷所能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

    锦绣城名义上属于宋朝廷的管辖范围,但实际上却更像是一个国中之国。

    宋朝廷每年都会派一个朝廷任命的官员到锦绣城,每次所封的官职都不尽相同,其目的只是为了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云子成道:“若是朝廷派你去锦绣城主政,你是否有信心能够把锦绣城治理好呢?”

    梅笑寒道:“我不知道,若是能够给我足够大权利,我想问我应该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只不过”梅笑寒想要什么,却又突然停住了。

    云子成道:“你怎么不往下了,莫非是有什么顾虑?”

    锦绣城这个地方确实非常的不一般,梅笑寒刚到锦绣城时,这座城市还是千疮百孔的一片狼藉之地,没过多久却也重新的恢复了生。

    梅笑寒道:“我没有一兵一卒,只身一人去到锦绣城,怕是很难把事情办好啊!”

    云子成道:“原来你担心的是这个问题,若是别的我不上话,抽掉三五百个兵士还是没有问题的!”

    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

    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点有一下几点:一是用文臣出守列郡二是将地方政府权力完全收归中央三是尽量使地方官吏互相牵制,一路之中四职并行,府州之中长官与通判牵制等。

    宋地方行政还有四个弱点:一是宋代县级政府等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残破不全二是地方官进用考核不严密三是州县胥吏之恶化四是乡县间豪猾土劣之大量增加。

    宋朝只减少中县级官员的编制,而不合并县数,造成县级政府组织不健全。

    宋在重建统一的封建政权,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北和西北地区民族矛盾转趋激烈。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后,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军事制度发生巨大变化。

    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其下军权由三个构分任。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关,掌军权及军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中央最高指挥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率臣,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时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事毕皆撤销。

    禁军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00人。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宋朝定例以太尉为武官的最高等级,故习称高级军官为太尉。宋朝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统领军事,却并不直接统帅军队,有军政权,却无握兵之重。枢密院的最高长官设枢密使。其实可以枢密使和太尉是同一职务。

    宋朝,太尉是握重兵的武官,虽已经不复秦汉时的重权了,但依旧风光无限。

    宋朝官职如下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助教、翰林医学

    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云子成属于二品职官,宋代基本上为两省制,中书、门下和为一省,另以枢密院管军、三司掌财赋。元丰改制前,各级官职均为代表品秩的虚衔,“非奉敕不治本官事”。政务以差遣官为之。元丰改制后,始以本官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