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245章带婆婆改嫁
一九九九年五月下旬,三十四岁的李玲玉嫁到牛天菱家。新婚燕尔,两口子都憧憬着美好的幸福生活,准备再次远走他乡打工,多挣些钱孝敬老人,然后购买更好的进口药物来治好牛天菱的病。结婚后,李玲玉把婆婆当亲妈,从未与婆婆红过脸、吵过架,婆婆有时候脑子迷糊,不会做家务,李玲玉就揽下家中所有事务。
但现实却把他们美好的梦想彻底击碎,半年之后,牛天菱因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的病情恶化,住进了蓉城市肿瘤医院,特别是牛天菱的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由于病情长期的发展,导致牛天菱时常出现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生,伴随这些症状的还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并产生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问题,体重也在急速开始下降,并且在九月、十月、十一月的三个月内下降到整个体重只有七、八十斤了,身体特别的消瘦,可谓皮包骨头,枯瘦如柴。
后来有一天这些系列症状倒是突然消失了,唯一伴随的就是下巴以及腋窝等部位淋巴结发生肿大,直径大概有一厘米左右。经医生检查,体内的病毒将艾滋病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画破坏的越来越厉害,造成免疫力下降,对肿瘤淋巴结扩散的抑制彻底失效。
一大早上起来,牛天菱咳嗽得厉害,差不多蹲在地上有十多分钟,而且还捂胸口。从他痛苦的表情和额上豆大的汗珠来看,他胸痛得难以忍受,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李玲玉一见如临大敌,急忙将丈夫送进蓉城肿瘤医院紧急救治。不料,主治医生却悄悄告诉李玲玉,牛天菱的病情已经逐渐加重了,随时都有可能危及他的生命。
李玲玉一听,伤心欲绝,失声痛苦。虽然她心中早有思想准备,艾滋病病人极难医治全愈,但她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全力配合医生鼓励牛天菱信心十足地抗击病魔,却没想到牛天菱的病情恶化如此之快,差不已病入膏肓了。
虽然李玲玉每天悉心照顾,但牛天菱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年底的十二月,牛天菱因艾滋病发作最终离开人世,留下了六十八岁的母亲孤独于世。要换以前,李玲玉还可以在蓉城本地共同打工。可是随着公公与丈夫相继亡故,家里唯一的男丁叔子牛皋尚未娶亲,照料起婆婆来有些力不从心。看着孤苦无依的婆婆,李玲玉怎么也挪不动脚步。
丈夫、儿子都因艾滋病相继去世,婆婆终日以泪洗面,愁眉不展,甚至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李玲玉便经常开导婆婆:“他们走了,但我还在,而且你还有个儿子给你养老送终。我们要好好活着,以后我就是您的亲闺女,要留下来侍候您一辈子!”
“闺女,你还年轻,不必委屈自已来陪我这个孤老婆子耽误青春,趁着年轻,你抓紧时间找个人嫁了吧?你跟着我儿子牛天菱已经吃了很多苦,遭了白眼遭了罪,我老婆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盼望着你能有个好归宿,好人应该得到好报,这样我死了才会闭眼!”
“婆婆,您就别想那么多,有您在,我哪儿也不想去,暂时还不考虑再嫁的问题!”
为了使婆婆尽早从忧伤中解脱出来,李玲玉一有空就陪婆婆话,悉心照顾老人的生活。想到婆婆如今孤苦无依,加上回想起婆婆平日对自己的好,李玲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好好侍候婆婆,让她安心度过下半辈子。
李玲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每日三餐都尽量做婆婆爱吃的饭菜,给婆婆讲社会上的新鲜事,陪她看尊老爱幼方面的电视剧,讲解社会提倡尊老爱老,正在形成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流,让她放宽心安度晚年。有了这样安慰鼓励,婆婆终于在李玲玉的悉心照顾下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村里也有人劝李玲王再找个合适的人过日子,两个人分担这样的家庭担子总比一个人单扛要好,而且枕边也有贴心的人知心话,毕竟她也在三十五岁的人,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李玲玉有些心动地回答:“再嫁,也得带上我婆婆,如果对象不同意赡养婆婆,那我坚决不嫁,宁愿终老一生!”
好心人又劝她:“你婆婆不是还有个儿子么?让他照顾乃天经地义,你丈夫没了,再嫁也理所当然,不再赡养婆婆也无可厚非,没必要带着婆婆这个累赘吧?况且,好不容易摆脱第一任丈夫以前那个强势婆婆,与牛天菱第二婚刚刚组成新家庭,偏偏又遇到丈夫艾滋病去世,你的命够苦的了,如果你再带着婆婆出嫁,会给以后的再组家庭带来诸多不便与麻烦,将来的苦头有你吃的。”
但倔强的李玲玉回道:“那又有什么?我找的对象,如果他家有公婆,我也得带着婆婆去,婆婆马上都快0岁的人了,老公、大儿子都走了,我啥都不能扔下她不管。家有一老,胜过一宝,我从没有考虑过会不会带来麻烦。再,我那叔子又没成家,自己都照顾不过来呢,又怎能照顾好婆婆呢?如果婆婆没有人好好照顾,她一个人会孤独终老的!”
牛天菱一家的遭遇,远在蓟州市的姚动生早已知悉,就在牛天菱的生病期间,姚动生从经济上可没少帮衬,牛天菱前后花了这个徒弟差不多十多万元。虽师傅走了,师傅后来娶的李玲玉还在,一个死了丈夫的儿媳妇居然对婆婆不离不弃,还当自己的亲人赡养,此种精神难能可贵,姚动生被李玲玉的善良举动深深地感动了。
姚动生一直在心中盘算,如何才能帮到师娘一家,解决师傅留下来的这个家庭烂摊子呢?李玲玉当个老师找份好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她出去工作了,老人就得交牛皋照顾,若是牛皋来照顾老人,那只能待在农村务农,固守老家那一亩三分地,恐怕很难发家致富,更难积蓄物力财力娶妻生子,如此一来,牛皋的终身大事堪忧啊。
现在农村依然是刀耕火种那种旧有方式,并没有达到大规模械化集约化生产,投入与产出成本都很高,基本上属于无利可图的农经济,而且年复一年递增的“皇粮国税”,一家三、四口人动辄几千元的“双提留”款两座大山,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所以,大多数农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家种地。婆婆虽得到李玲玉的百般呵护与精心爱待,但她心中始终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儿子的婚姻大事。
婆婆在李玲玉与她交流的时候,也曾暗示过李玲玉,能否与自己的儿子牛皋再组成一个家庭。李玲玉乍听之下,猛然一惊,这不是农村积习以久的“转房”么?叔子人才与人品倒是没什么值得挑剔的,但“转房”这种形势让当过老师的李玲玉有些无法接受,好赖她也是接受过中专教育的新知识分子,怎么好意思接受这种封建陋习呢。况且,她对牛皋一点感觉都没有,如果稀里糊涂“转房”给他,李玲玉在心里上就很憋屈,好像她除了牛家人就嫁不出去似的,自己还没有那么不堪吧?还有,婚姻讲究过自由恋爱,情投意合,自己比叔子牛皋起码大十多岁,婆婆这出“拉郎配”,叔子心中也未必能接受她这个嫂嫂。
正在此时,姚动生出面找到李玲玉,给下的好兄弟王兵当起了媒婆。原本王兵还在一厢情愿地单恋牛肉面店的那个老板娘杜丽丽,结果人家的丈夫一出狱,杜丽丽立马翻脸不认人,拒绝与王兵再有任何方面的交往。不仅如此,王兵还收到杜丽丽丈夫好几次的警告,所以,王兵与杜丽丽的事就只好到此为止,再也发展不下去了。
直到此时王兵才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那个丈夫坐牢的寂寞女人中利用的工具而已,给他一点点甜头,就让王兵信以为真,还央求姚动生为之拚命。王兵一时间难以接受事实,心中无比失落。经过姚动生的再三劝解与鼓励,王兵又重新燃起生活与爱情的希望。姚动生便积极主动给他与李玲玉牵线搭桥,两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恋。
半年之后,姚动生带着王兵亲上蓉城市龙泉驿的牛家向李玲玉求婚。当王兵提出结婚时,李玲玉提出唯一的“苛刻”条件:“要与我结婚可以,就必须接纳我的婆婆。婆婆已经丧夫,大儿子也没了,我这个儿媳妇必须承担照顾老人的义务,不能抛下她不管,我要好好照顾婆婆的下半辈子。。。”
李玲玉的这句话,不仅没让王兵退缩,反而更让他坚定了娶李玲玉的决心。因为他觉得,这么孝顺的人,心眼肯定不会坏。于是,王兵理直气壮地答道:“李老师,你的婆婆也就是我的母亲,我们同饮一锅水,同吃一锅饭,共同赡养老人,以前在蓟都的时候,动生兄弟早就把你的事情告诉了我,对于李老师这种尊老爱老的美德,我是推崇备至的,而且我早就在心中准备好接纳这个牛婆婆,正好自己从就外出流浪打工,缺少父爱母爱的,这次一结婚,不但多了个爱人,还多了一个母亲,找回了失去多年的那份母爱,何乐而不为呢?”
终于,在姚动生的极力撮合下,淳朴善良的王兵走进了李玲玉的生活,王兵是凉山州昭觉县人,他愿意来到三岔湖村入赘,二零零零年三月,李玲玉和王兵重组了新的家庭,并一同照顾牛天菱那个孤伶的母亲。
再婚组成新家庭后,李玲玉与王兵孝敬牛老太如同亲生母亲。在王兵打拼和姚动生的资助下,原本破旧的瓦房翻盖成两层楼。一年下来,李玲玉、王兵相敬如宾,对牛老太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二零零一年,李玲玉、王兵夫妻俩决定返回蓟州市里打工。临行前,李玲玉与王兵商量,决定将婆婆带到工地上一块儿生活。在外打工期间,李玲玉心里一直惦记着婆婆的生活起居,经常跑回宿舍探望婆婆的一举一动,不时就到身边嘘寒问暖,下班之后一起散步一路同行,并时不时给婆婆买点新衣物、好吃的食品回家。
李玲玉逢人便:“婆婆太苦了,身边又没个亲人,我白天还要去工地干活,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她老人家,好在带在工地也始终没离开过自己的视线,照顾起来多少方便一点。”
刚进入工地的时候,工友们一听到这个令人啧啧称奇的事情,悄悄问姚动生:“李玲玉为什么要带着前婆婆来打工?”姚动生告诉他们:“婆婆已经孤苦伶丁没有人照顾,李姐放心不下,出于华夏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赡养老人。”
同行则顺口地接了一句:“干吗不送养老福利院?”
那位同行想到的,可能是其他普通人都会做的选择。但要把前婆婆作为孤寡老人推向社会,李玲玉从来都没有想过。一开始出来打工时,就带着一起来打工。
姚动生也曾问过李玲玉:“带婆婆改嫁,你犹豫过吗?”
李玲玉想也没想,便脱口而出:“这还用多想?虽然我与她儿子短暂结婚,但她却是我一世的婆婆,赡养亲人,天经地义,没什么可犹豫的。”
姚动生:“自古就有婆媳不和的传,能把婆婆当作亲生母亲对待,改嫁时也带着,出来打工也带着,阳光下,风雨路,一起走,一起生活,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做到?”
李玲玉斩钉截铁地回道:“别人做不做得到我不管,反正,我要为这个婆婆养老送终!”
农历三月的一个夜晚,正在工地干活的李玲玉突然被楼下的工友叫喊。她的心头一紧:“不会是婆婆出事了吧?”李玲玉火急火燎得赶到工棚,脚还没迈进家门,一声“婆婆”先喊出口。可也怪了,这一喊,婆婆竟然从床上坐了起来,当时她好像刚刚清醒。
婆婆高兴地问:“你下班啦?”
李玲玉只好违心地答:“嗯,已下班了。”然后,婆婆抱着她:“我肚子有点疼。。。”看来,婆婆果然病了。紧随而来的王兵立刻将老太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婆婆这一病,让李玲玉整整陪护了两个月,当初王兵不忍李玲玉长期熬夜守护,也争着要来替班,结果被李玲玉一顿数落:“婆婆是女人,我陪护她有天然的亲近感,我伺候她才是最佳选择,你是一家之主,应该在工地上多挣钱来养家,如今我伺候婆婆不能上班,全家老少全靠你挣钱来维持,如果你晚来陪护把身体拖垮了咋办?这个家靠谁来支撑?”
王兵一听心中乐开了花,看来老婆还是心痛自己,把自己当成一家之主,这从情感上让他感到了满足,第一次拥有了男子汉的自尊。
看到日渐消瘦的婆婆,李玲玉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每天等婆婆在病床上睡去的时候,她便委托护士帮忙照看婆婆,然后?紧时间去附近农贸市场买些好的营养品炖好汤,用保温桶提到医院给婆婆改善饮食。两个月后,李玲玉陪着婆婆把病养好之后,再回到工地重新干活。
李玲玉带着婆婆来工地打工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工地有关负责人和同事们,他们特意腾出了一间空闲宿舍让她安顿婆婆。李玲玉每天重复着三部曲:早晨起床做好饭,给婆婆穿戴梳洗,然后去工地干活;中午赶回家里给婆婆喂饭,安顿好老人后再去上班;晚上回家再为老人喂饭,给老人泡脚、擦洗身子,半夜里还要起来牵着她上厕所,然后再服伺老人睡觉。
如今在众人精心照料下,老人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工友们起李玲玉来,也一脸赞扬:“她对婆婆很好,比对亲生的父母还要好,婆婆早上不想喝粥,想吃汤圆,她就起一大早去外面的早点铺为婆婆买来了。”
婆婆时常也对工人们唸道:“我的这个儿媳好啊,比我自己亲生的孩子还亲!”李玲玉一听又乐了,:“只要有人来看她,她来去就这句。”
对于婆婆的夸奖,李玲玉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老人的理解和尊重:“其实,我做的都很普通,让老人安享晚年,是辈应该做的。现在婆婆最喜欢逛街,我给她点零钱花,老人家虽然舍不得花,但钱捏在里的时候却非常开心。。。”
工地里那个温暖的家,李玲玉一家都住在工地一幢老旧的楼房里,工地领导为了照顾他们一家,又把二楼两间房也都腾给了他们一家,这样,王兵两口子终于有了一间独处的“洞房”了。
工地上有些年纪较大的工友经常来李玲玉这儿看望老人,摆一摆家常里短,但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尽量不提及老人的丈夫、儿子去世的事情,以免触及老人的伤痛。但李玲玉却一脸洒脱,很自然地如实相告,而且诉中透着一股“生活将更美好”的自信。这份乐观很能感染人,一旁的婆婆虽然听不懂她们之间的对话,但看到儿媳妇的神情,她也开心地笑着。
人们走过一段泥泞的路,经过工地一旁的仓库才找到李玲玉的家。室内陈列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台电视。隔壁厨房里,王兵正在切辣椒,叫唤:“亲爱的,你来做菜,婆婆爱吃你做的口味。”蹲在阳台边正和婆婆聊天的李玲玉应声而去,一会儿,飘出了麻辣的油烟味。
姚动生有时候就羡慕地对李玲玉:“李姐,你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很愉快,一家三口一天到晚还很开心。”
李玲玉则笑着:“婆婆在我身边,我放心,她老人家也安心、宽心,活得有尊严,生活也有滋有味。”
姚动生则故意叹了口气,调侃道:“唉,好事全让我王哥占了,早知李老师如此贤慧美丽,我当初干吗介绍给王哥呢?还不如留给自己!”
李玲玉一听,唬他道:“兄弟你也别拿嫂子打哈哈,你那么精明能干的‘帅锅’,能看上我这个残花败柳的离婚女人么?玩笑不带这样开的哟!”
李玲玉是一个很普通的蜀汉农村妇女,她不会豪言壮语,也不会煽情作秀。从李玲玉这些纯朴的言行中,究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启迪了什么?她对婆婆的孝,不是那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愚孝,剔除了传统孝道的糟粕,取其了“养亲”、“敬亲”等普世价值的精华,这样的不放弃不抛弃,让人们倍觉温暖。真正的爱,往往是最无私的,也是最温暖人心的。
牛老太太逢人便:“俺这儿媳好着哩,如果没有玲玉,我早就死了。这么日子以来,我一直跟着儿媳妇过,吃的穿的都是她做的,干儿子王兵还经常给我买衣服,干儿子与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这么好的儿媳,找不到第二个。”
就连工地项目经理都夸赞:“李玲玉一家三口和和睦睦的,根本看不出是重组家庭。老太太过生日的时候,王兵两口子还在工地附近给老太太七十大寿,邀请所有工友和建设方、监理方、总包方代表出席,还特意请我上台发表祝寿讲话。整个寿宴办得风风光光,谁能看出是人家上门女婿王兵张罗的?李玲玉人很善良,王兵也是古道热肠,他们一家人真让人羡慕。”
当然,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可敬的男人,那就是能将这对婆媳带回家的王兵,他也让人们领悟到爱的另一层含义——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