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巡城

A+A-

    虽只是简单的一个案子,但张扬的名声却是稍显,连带着高衙内和马景明也一起沾光。

    百姓们一起来,的是:京城里多出来三个绿袍青天!

    若雨兴奋的对苏紫萱道:“苏姐姐,你听了吗?”

    苏紫萱拿起里的茶杯轻抿了一口茶,道:“妹妹的是什么事?”

    若雨道:“就是张扬当官的事。”

    “哦听了。”

    “昨天还断了一个案子,现在大家都他聪慧。”若雨兴奋道。

    苏紫萱对张扬的事情也十分上心,自然知道张扬昨天的断了案子,不仅如此,其中的细节知道的还比若雨的多。

    “聪明罢了。”苏紫萱哼道。

    “苏姐姐,你还在生气呢?”若雨笑着问道。

    苏紫萱道:“我没有,不过就是断了个箩筐罢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没什么好的。”

    若雨微笑道:“姐姐连是箩筐的案子都知道啊”

    “只是恰好听到罢了。”苏紫萱仍然不示弱道。

    “姐姐,你可别看就是一个箩筐,但换做别的官可就判不明白,就是去了开封府,都不一定能断明白,张公子现在名声大显!”若雨笑嘻嘻的道。

    “哎哟,妹妹,你就别一直提他了,最近你那首发如雪,可算是火了整个京城,大街巷,谁都在传唱!”苏紫萱转移话题道。

    若雨道:“这首发如雪也是张公子教我的。”

    “”苏紫萱无语。

    第一天就断了一桩案子,高衙内十分兴奋,昨天自己压着那个卖菜的一路去了开封府,周围的百姓见到之后无不议论纷纷。

    虽谈论最多的依旧是断案的张扬,但起高衙内的人也不在少数。

    隐隐的,高衙内也听到‘高青天’的名号,这可让高衙内兴奋极了,当晚拉着张扬和马景明在京城内巡视,直到宵禁后,高衙内还想抓个贼什么的,好在张扬一句‘晚上断案没人看’,高衙内这才放弃。

    不过第二天,高衙内早早的就去叫张扬和马景明,继续巡城!

    三人依旧顶着最差劲的一身绿袍,并排走在街上。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张扬抽出自己腰上的藏锋,擦拭着剑锋,继续道:“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完,藏锋归鞘,十分帅气,路边不少年轻的女子都看呆了。

    口中吟诗,中持剑,身着官袍,青年英俊,相貌堂堂,这难道不是最佳的伴侣?!

    马景明扭头瞥了一眼张扬,心道自己真是不该和张扬走在一起,这厮的装b技巧好像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看看那诗念的,看看那剑耍的,别的不,就剑归鞘这一个动作,还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

    张扬面带微笑,间归鞘这个动作,自己的确专门练习过,作用嘛

    也的确就如马景明所,就是为了装b!

    张扬自在电视上看到的江湖武侠人士,打完了架,都是剑‘嗖’的一下就插回了剑鞘了,看都不带多看一眼,实在帅的掉渣!

    马景明抽出自己中的刀,念道:“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念到此,便有人驻足倾听,马景明继续道:“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念完诗,马景明将刀鞘拿起,心的将刀回鞘。

    这首诗给人们带来的感觉的确是金戈铁马,视死如归的感觉,马景明持宝刀的样子也的确很有气势,但和张扬比起来,还是逊色了不少。

    别的不,就是那一面视前方,精准万分的将剑插回剑鞘的动作,简直帅爆了!

    马景明也有些懊恼,这首诗是张扬教自己吟的,一定要吟的豪气万丈,但马景明总觉得自己的表现似乎不够完美,至于最后那一刀归鞘,实在没办法和张扬这厮比!

    “这诗听起来好熟”路边有读过书的人自言自语道。

    旁边的人笑道:“兄台,这首诗自然出名,这乃是前朝王昌龄的诗,全诗乃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匣里金刀血未干。”

    “原来是这!”之前的读书人恍然道。

    “那,张大人吟的那首是?”读书人虚心请教道。

    “那首乃是贾岛所作!”那人笑道。

    “贾岛?从未听闻。”读书人忽然感觉自己或许读的是假书。

    “呵呵,贾岛此人自然不如李白杜甫有名,不过贾岛有一个故事想必你有所听闻!”

    “洗耳恭听!”读书人躬身请教。

    “僧敲月下门,兄台可曾听过?”那人笑着道。

    “啊—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是那句?”读书人惊讶道。

    “就是这句。”

    “这句是贾岛所写?”读书人惊讶道。

    “对!不仅是贾岛所写,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你可知晓?”

    “愿闻其详!”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不假,但这些趣事八卦,却是知道的不多,现在有会,自然愿意多听一些。

    “贾岛夜晚拜访故友,谁料朋友不在,贾岛心有灵感,写下了这首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哦”读书人默默记下这首诗,虽然‘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自己知道,但整首诗却并不清楚,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背诗一样,只知道名句,但要全诗,那还真是背不下来!

    “但是回去的路上,贾岛觉得‘僧推月下门’或许也不错。”

    读书人点点头,的确,不管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似乎都可以,的确让人不好选择。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一路一直思考着是用‘推’还是‘敲’,结果不心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被抓了起来!”那人笑道:“韩愈问贾岛为何,贾岛便将此事了,韩愈建议用‘敲’字,敲门有礼貌,并且夜深人静,敲门发出些动静,岂不是更生动?贾岛听后,欣然接受!”

    “哦原来竟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啧啧称奇,这还真是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

    “推敲,推敲,其实就是来自于此!”那人笑着道。

    “受教了!敢问这位兄台如何称呼?”读书人拱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