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元何以灭

A+A-

    有句俗语叫:王八看绿豆对眼了。

    虽然有些粗俗,但是话糙理不糙,用来形容郑长生和方克勤此时的心情,那是在合适不过了。

    一个是博学鸿儒旁征博引,一个是稚子顽童博闻强记。

    一问一答之下,尽显国学风流。

    方克勤着实惊讶坏了,才多大点的孩子啊。竟然有如此的见地,他都不敢想象,这么一个脑袋瓜子怎么会容下这么多的东西。

    自己的儿子方孝孺十来岁了,又是在自己亲身教导之下,可是跟这孩子比起来简直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有点夸张,可是真的跟郑长生没得比。

    尤其是当他问到元何以灭时,郑长生的回答让他惊掉了眼球。

    其实他是看在儒学方面难不倒郑长生,这让他感觉很没面子,于是就抛出自己当年的得意之作来。

    当年他就是凭借着乡试一篇文章直指元朝之弊,而一举成名的。

    他出这一问的目的,就是要看郑长生活学活用的本事,要知道这可不单纯的是考校学问了,这事关治国理政,这关乎到个人的修为,关乎到眼界的高低,关乎到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的问题了。

    大多数读书人只知道,之乎者也,你和他谈起来圣人治学,儒家之道,他可以给你侃侃而谈三日不休。

    可是谈到治国理政,谈到民生福祉,他绝对会哑口无言。

    这就是现状,这就是目前读书人的常态。

    可是就是这样,国家的抡才大典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拔这些人为官。

    你这样的人,能治理好一地百姓吗?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吗?

    这也是他所深深厌恶的,朝廷曾征召他入朝为官,可是实在的,他真的很不屑于跟这样的庸人为伍。

    今日也借着考校郑长生的会,他可以在指点之时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多年来,他内心的愤懑和忧国忧民的思虑,压在胸口如同千钧巨石,使得他喘不过气来。

    本来按照他的设想,郑长生无论如何也回答不上来的。

    这简单的一句“元何以灭”,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多了,绝非一般的学子能言明的。

    别是一个孩子了,就算是国子监里的太学生,也未必能的清楚。

    可是,就这么一个孩子,才四岁多一点的孩子,竟然侃侃而谈,直指元朝时政的利弊,着实的吓了他一跳。

    他现在心中,砰砰的激烈跳动,也幸亏他没有心脏病,如果是有的话,恐怕已经突然发作,命归黄泉了。

    郑长生开口太吓人了,简直是细思极恐。

    就算是八十老翁,饱学大儒也未必能有如此之论调啊!

    “元朝之所以短命而亡,主要的问题是在于一个重要的问题上摇摆不定,那就是到底走什么路线的问题。

    元朝的创立者忽必烈,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所以,在他当政的期间内,政治形势还算是相对的稳定。

    忽必烈是一个蒙古族人,虽然是靠着马上得天下的,但是他对汉文化极为的推崇,元朝的国号就取自易经乾篇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不过他去世之后,元朝的统治者,就在路线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一派坚持以蒙古为基础的政策,奉行蒙古族为上,其他种族为劣的观点,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尤其是压榨汉人。

    另一派则是认为应该延续忽必烈的路线方针,以中国广大的汉人为基础,采用儒家治国的策略。

    这两个派系从在朝堂上的争论不休,发展到了兵戎相见,互相残杀。

    忽必烈去世的短短三十九年的时间内,换了九个皇帝,就可见朝堂争斗何其之严重。

    中央政局的极度不稳定,就为元朝的覆灭埋下了祸端,导致了元朝总体实力的衰落。

    后来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呈现星火燎原之势态,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元朝的统治者,还在为路线的纷争而内斗消耗着。

    严重的内斗消耗,使得当年不可一世,横扫天下的蒙元铁骑已经变的不堪一击了。”

    就算是方克勤自己,当年也只不过是从为政、为民方面去陈诉各种利弊得失,可是郑长生这孩子,竟然从根本上,从宏观上发表论述,直击要害,一语中的。

    现在想来,犹自震撼不已,甚至都有点心惊胆战的意思。

    方克勤目瞪口呆,久久的没出一句话来,他很想哭,很想大声疾呼,很想一把搂过这孩子狂谈上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知己,这绝对的是自己的知己。

    他这一年来不断的思考着治国驭民之方略,可是总不得窥其门径,这也是他断然拒绝朝廷征召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个为政者,不能为民谋福利,不能为国之建设发观点,提意见,那还不如不踏入朝堂。

    郑长生的一席话,就如同拨云见日般的,惊醒梦中之人。

    为政者,当从宏观思维去看待问题,是他最大的收获。

    给他启发者,给他引路者,面前四岁稚子顽童也!

    夫子陆繁捻须髯是呆立当场,如同石化一般。

    这论调也太惊世骇俗了吧?试问当世为政之大儒,治国之能,谁能有如此宏大之见解?

    他和方克勤两人面面相觑,久不能言。

    李秀英虽然听的一知半解,可是知道儿子今日是着实超长发挥了。

    夫子和方先生都哑口无言的,这肯定是被儿子的论调给吸引了,我儿真好样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郑长生的想法,既然了那就个透彻,省的你们听不明白。老子这观点可是后世的史学家归纳总结出来的。

    要是还不能惊艳到你们,那老子的史书算是白读了。

    不过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他的这个论调观点是何处得来的?

    别是方克勤和夫子陆繁不相信这是自己悟到的,就连自己都不能相信。

    你见过谁家的四岁的孩童,就能一语论述一个王朝的兴衰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