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各怀心思
这几日夏婉娘有些愁眉不展,因为铺子的生意最近不太好。
倒不是因为东西不好,恰恰是这些桌椅器具耐用的很,人家来买了一次,一两年之内是不用再买了。
最近卖出的倒是木马和藤车居多,一开始嫌贵的人,看见别人家孩子用的好,也不在乎那点钱了。尤其是藤车,轻便实用,夏日里带孩子出来最方便不过。
还有几户大户人家,看这跷跷板和滑滑梯趣致,定制了大号的,摆在家里。
可就算口碑做出来了,一个小小桃花镇,能有多少人呢?
慕君这几天在铺子里也有所察觉,虽说也卖了不少东西,赚了些银子,但现在明显来店里的客人变少了,每月十两的铺子钱可是不小的压力。
她想了又想,这种情况之下,有两个法子解困。
一是找行商搭路,贩到外地,广开销路;二是借了近西市的地利,卖些赶集人需要的东西,广开财源。
其实第二个想法,慕君一开始就有,现在提出来正合时宜。
当晚,慕君在饭桌上和家人商量,两个法子一说出来,姑姑连连点头,爹爹也夸她有见识。
姑姑说:“这找行商的事,交给我来办。可这赶集人需要的东西,咱们能卖什么啊?慕君有什么点子,就别卖关子了……”
“吃食!”云峥脑子转的快,马上就想到了。
“来赶集的人都是要大量采买,没工夫也舍不得花钱去那小饭馆,如果能在西市附近买到方便携带又物美价廉的吃食,肯定能吸引不少人。”慕君点点头,分析的条条在理。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夏婉娘两手一拍,笑着说。
铺子后面就有个小厨房,地方有的,人手也不用愁,论起做吃的,夏婉娘和夏于氏可都是好手。
“姐,你上次煮的猪头肉可好吃了,就卖那个吧!”云峥接着出主意。
“光卖猪头肉可不行,要让人能吃饱呢……”夏奶奶加了一句。
大家七嘴八舌,商量着做什么好,慕君拿了竹简,细细记下。
第二日,把家里交代一番,夏于氏也一起来镇上。几人驾着家里新买的驴车,装了好多做饭的家什,还有不少食材。
到了“知竹斋”,放下东西。慕君出去采买,映荷拿了竹篮跟着,姑姑看店,慕君娘在后厨整理。
两人先去买了糯米和面粉,又去了了豆腐铺,买了些豆腐干,面筋和烤麸,最后来到上次那个肉案,和气的老板还记得慕君,笑着说:“小姑娘,又来买猪头啊?”
“嗯,有新鲜的猪大肠也麻烦给我一副。”
老板爽利的应着,躬身去地上的盆里翻拣大肠。
看着猪头,慕君不由得想起第一次见霍乘风的时候,又想到他那日跟黑虎说的话,不由得脸红,连耳朵都开始发烧。
“你也喜欢她吗?”他为什么这么跟黑虎说。
是自己听错了,还是他说错了?为什么是也?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慕君摇摇头,告诉自己不能再想了。
老板手脚麻利,用稻草绳系好,一并递过来。映荷眨眨眼,左边是血淋淋的猪肠子,右边是龇牙咧嘴的大猪头,哪边都不敢伸手接。
慕君看映荷的样子,笑了笑。她掏了钱,自己先接过猪肠子放到竹篮里,挎好,又接过猪头,连拉带拽的往前走。
映荷见表姐辛苦,但实在不敢,又怕弄脏衣裙,只提了豆腐干之类的跟在后面。
二人回到铺子,慕君娘已经烧好了一大锅水,接过猪头和猪大肠,麻利的开始处理起来。猪大肠尤其要处理干净,不然怎么吃都是一股腥臭。
慕君娘拿把剪刀,慢慢剪去大肠外的肥油,再把大肠灌满水,找根筷子,从肠子开口处把外皮往里推,直到把肠子内部翻到外部,这样就能保持大肠完整。
然后加点面粉和盐到盆里,再加少许水,使劲反复搓洗猪大肠,直搓到有大量胶液产生为止,用清水冲洗干净。
再用料酒或是白醋加少许水,搓洗一遍,冲净。最后把猪大肠倒进锅里猛火滚烫三到五分钟,捞起用清水冲一下,沥干备用。
慕君要去隔壁“回春堂”买些卤药,映荷听了,自告奋勇代去,慕君写下给她,自己留下帮娘。
映荷来到“回春堂”,只有于大夫在柜台。
她磨磨蹭蹭的拿了东西,左等右等也不见于元意出来。
本来端午次日,映荷特意跟了娘过来开铺,就是为了见见于元意,送自己亲手缝的香包给他,可整日都没见他人影,没想到今天他一大早还是不在。
映荷忍不住了,问于大夫:“舅舅,这段日子怎么不见表哥?”
“哦,元意去囚牛峰上送药了,最近去的比较密。”于大夫笑呵呵的答道。
映荷只得回到隔壁,把东西交给慕君,就闷闷不乐的去做她的绣活了。
慕君和娘弄净猪头和下水,斩件切块,就放到大锅里煮了起来。水开后,撇去白沫,加入生姜,葱把子,糖去腥,又加入药包提味,纱布里包的是八角,桂皮,三奈,陈皮和小茴香。
灶上煮着,慕君又和娘提了水,开始处理其他的东西。
家里带来的毛豆,鞭笋洗净,花生剥米,土豆削皮,还有鸡蛋,煮熟剥壳。买的豆腐干,面筋和烤麸切成半个巴掌大小,放锅里上油,细细炸成金黄色再捞出。最后把这些东西一起放入大锅内,和肉一起卤。
夏于氏看着忙碌的女儿,觉得自从落水后,女儿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
这让她又是欣慰又是心酸,欣慰女儿能照顾好自己了;又心酸女儿马上及笄,能嫁人了,以后就要为别人家操心了。
慕君看着娘在一边揉眼睛,还以为是薰到了,忙让娘出去。夏于氏收了心思,笑着说没事。说话间姑姑也进来帮忙,留映荷在外面看着。
姑姑淘米,慕君娘和面,慕君细细切了腊肉和菌子,在另一个灶头上支起个大蒸笼。
几人在后厨忙了一上午,近饭点的时候总算准备妥当,匆匆吃了点东西,就开摊了。映荷面皮薄,躲在屋内未出。
在门前摆条长竹案,几层高的蒸笼搁好,大锅里的东西分开切了,每样盛些到小碟里,摆在案上,色泽红润,让人一看就有食欲。
又留些在小锅里,架在红泥炉子上,煮的咕嘟咕嘟响,肉香四溢,还夹着股清香,很快就有人过来。
“这卖的什么啊?真香…”一位农人打扮的男子问道。
“大哥您自个看啊,这荤的,猪头肉和猪大肠,十五文一份;素的五文一份;鸡蛋五文一个;看上什么还可以拼在一起买。还有这白面馍,三文一个,夹着菜一起,好吃又管饱。”
夏婉娘说着,掀起蒸笼,指指里面的馍。
“那旁边的是什么?”客人眼尖,看见蒸笼里面还有一截截竹筒。
“这个是竹筒饭,十二文一份。”
慕君拿出一个竹筒,解开缠在上面的荷叶,揭开一剖两半的竹筒,鲜香扑鼻。暗红的腊肉丝伴着菌子,油汪汪的,糯米饭晶莹剔透,还有股竹子的清香。
“要一个竹筒饭,再来个白面馍夹一份素菜。”看了半天,客人都咽口水了。
夏婉娘接过铜钱,夏于氏麻利的片开馍,把菜夹进去,用荷叶包好,并竹筒饭一起递给男子,男子提了就往西市的方向去了。
接下来三三两两,陆续有人来买。还有那并不是赶集的,闻着肉香,想着也不贵,买了回去打牙祭。一个时辰下来,小锅里的东西已经卖完了,蒸笼里的东西也卖了大半。
人渐渐少了,夏于氏腾出工夫,各样弄了一份送到“回春堂”,于大夫吃着,连连赞好味道,知道是慕君做的,又夸了一回。
“哎,这君儿相貌,心性都是没得说,要能做我儿媳妇就真是好了……”对着自己的亲妹子,于大夫忍不住说出心里话。
“哥,你就别再提这事了……”夏于氏想起来就别扭,自家女儿落水的事怎么都和侄儿的拒绝有些关系,心里到现在还是不舒服。
“我多嘴,我多嘴……”于大夫看妹妹脸色,暗骂自己。
二人都未注意门口珠帘晃动,有人影闪过,却是映荷。她本是过来看看于元意回来没有,没想到听到这番话。
她重重咬了唇瓣,眼里上了一层水雾。
--------------------------------------------------
大悲寺
偌大的内寺十分安静,大殿方向传来和尚们做早课的诵经声,和着晨钟低沉,让人生出一种岁月静好的安全感。
一位小沙弥引了一位少年往药房慢慢走去。
少年眉目清朗,身形挺拔,一袭半旧月白衫子穿的无比熨贴,手持竹篓,正是来送药的于元意。
听闻住持一了大师医术高超,寺内众僧有什么头疼脑热,都是由一了大师断症下药。故而寺内药房里备着些常见的药材,有何短缺,都是找山下的“回春堂”送来。
本来端午次日才来送过药,这才没隔多久,于元意却不请自来。
二人来到药房,放下药材,四下无人之际,于元意向小沙弥提出想拜见一了大师。
小沙弥自是以大师不会客为由拒绝,于元意笑笑,摸出一两银子,递了过去。小沙弥有些挣扎,再三询问于元意为何要见大师,于元意只说有事相求。
犹豫良久,小沙弥接过银子,塞进衣袖,引着于元意来到主持禅房外面一棵菩提树下,交代一句“在这等着,看你造化”就离开了。
于元意很有耐心的等着。
上次来送药时,他无意看见小沙弥领着一名绿衣女子匆匆走过,很像小翠。那日他一直在山门外坐到暮色四合,终于等到那绿衣女子跟着一顶小轿出来。
看真切了,正是小翠,那轿里的不就是……他终于知道为什么她每隔一段日子就会从中都城来桃花镇了。
日头越爬越高,蝉鸣愈盛。终于,远处缓缓走来一位胡须雪白的老和尚,看周身气度,应是大师了。
“桃花镇‘回春堂’于元意,见过一了大师。”
于元意自树下走出来,迎上去,恭敬的拱手见礼。
“哦,请问施主有何贵干?”
一了大师停下脚步,看着眼前的少年,并不如外界所传的那么不近人情。
“久闻大师医术超凡入圣,元意一心学医,想拜在大师门下。”
“这……”大师捋着胡须。
“元意自问并不愚钝,经已中了秀才,也跟父亲也学过些,大师可随意考问。”
“那,你愿意出家吗?”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