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生路
玉京之地水土肥沃, 粮食产出极多,家家户户都有租地种田的习惯, 再加上还有许多游戏玩家投身于农场主,专心种田……原先还会因为大量流民的涌入而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 现在不会了, 家家户户都有余粮, 若不是李泽天及时插手调控, 都可能出现粮食贬值的情况。
粮食可不能贬值啊, 四方城外那么多的商人等着买粮,李泽天怎么舍得让粮食贬值?
用这些富余出来的粮食换成其它资源不好吗?
玉京之地虽然发现了盐矿,但那盐矿中的食盐味道苦涩, 纵然有各路游戏玩家想方设法地搞粗盐提纯,依旧无法将那盐提纯成食用精盐。
而望天城中就有一处盐池, 周遭盐井星罗棋布,产出的皆是品相上好的食盐。
有望天城的商人算用一处盐井的开采权来换取五千石粮食, 李泽天还在犹豫,一处盐井换五千石粮食是不是太少了?换一千石粮食才行,望天城的盐井太多了, 价格不应该给这么高。
就在李泽天犹豫的时候,有一个在南疆极难之地开采盐矿的游戏玩家听到了这消息, 连忙乘舟赶回玉京来,给李泽天献计。
“主上,这买卖可以做!”
李泽天有些犹豫,“一处盐井换五千石粮食, 望天城少也有千百口盐井,我们会不会太亏了些?”
“嗨,主上,您听我。那望天城的盐井是基于盐池而生的,眼下已经开出来的盐池,只是真正盐池的九牛一毛之地。我们以五千石粮食换了那盐井,看似只是得了一口盐井,实则却是得了整个盐池。只需要将水灌注入盐井中,待石盐在水中融化成卤水,再将那卤水抽取上来,提便可以提纯成为雪花精盐。”
“我们看似只是将水灌注到我们的盐井中去,实则却是将盐井之下的整个盐池都囊括在其中,借助那些在油田中开采石油的矿主们的设备,完全可以将卤水抽出来。我们可以将盐井的深一些,溶化埋藏较深的盐,那些埋藏较浅的盐就留给其他人去开采,等他们采完较浅的盐时,埋藏较深的盐早就被我们以卤水的形式掏空了。”
李泽天:“……”
她沉默了。
这些游戏玩家的脑子真是好使,若是同这些人为敌,日子肯定不好过。
李泽天听了这个玩家的建议,以五千石粮食的价格将那盐井的开发权给换了过来,就派那个游戏玩家作为监工,去负责那盐井的开采。
那游戏玩家也是个实干派,很快就从油田上买了一批设备回来,运载着这些设备去了望天城,还在盐井周边筑起高高的院墙。
南疆之地的水位极高,找一个铁锹在地面上挖半米,就能看到里面有水渗出来。
游戏玩家们在盐井周边了几口浅层的水井,本想造一个水车出来,试验了两天之后,发现这想法有点不现实,就向现实低头了,他采用了最元始的人力提水方式,只不过还是加入了滑轮、杠杆等原理,将提水变得容易了许多。
从水井之中取了水灌注到盐井之中,足足灌注了将近十天,抽卤水的管道中总算冒出了卤水,游戏玩家雇来的民夫们立马将那些卤水倒入早先挖好的卤水池中,锅灶准备上,开始熬煮,提纯粗盐。
半日后,第一锅提纯出来的雪花精盐现世了。
民夫们原先还质疑这样开采盐井的方法对不对,现在看到雪花精盐后,没人再吭声了,纷纷埋头干活。橘子&&
提纯好的精盐都装进麻袋里,运回四方城,这一口盐井的产量持续上升,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将玉京之地流通的粗盐顶替出了市场,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又干净又味美的食盐。
等到玉京之地的市场相对饱和且天府之中存上足够的食盐储备之后,这口盐井就开始对外销售雪花精盐了。
同样都是盐井产出,由玉京之人所开采的食盐就比其它盐井产出的食盐品质高,虽价格也高了一点,但往来的游商还是注意到了这‘玉京盐商’所售卖的食盐,将‘玉京盐商’产出的食盐也纳入采购范围之中,专供那些富户来采买。
至于寻常盐井产出的食盐,依旧是普通百姓采买的主流,大家都快吃不上饭了,谁舍得花那么贵的钱买盐?
玉京极南之地产出的食盐因为销路被封,无人采买,直接转型,改为生产其它矿石,效益比之前还要好上许多。
————————————————
很早之前就有‘玉京富庶’的消息传出来,只是绝大多人不信,认为这是李泽天设下的圈套,专门逮着那些有钱的狗大户们来吸血的,几乎所有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观望。
这些人观望着观望着,就发现自己好像猜错了。
那些活在玉京的人日子过得是真的好,虽无法和之前一样过上那种资的生活,但好歹衣食无忧,还不用担心哪天就被人抢了钱财粮食,更不用担心哪天就被人扰了平安清净。
而且‘玉京富庶’也并非浪得虚名,如果‘玉京富庶’之名是假的,那些粮食又是从哪儿来的?难不成还能是在玉京的老百姓都没吃饱的情况下,节衣缩食给抠省出来的?
本来就有许多人动摇了,结果还有不少人收到了玉京的来信——都是与他们相熟的那些之前投奔玉京而去的人们寄来的,详细地讲了玉京之地的现状。
信中,刚到玉京的时候,玉京只有两点好,一点是平安,另外一点则是温饱不成问题,如今投奔玉京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都发展了起来,玉京的生活已经不比之前那些县城、郡城差了,各式各样的吃食与布匹都有,还不用担忧一醒来就得带着全家老逃命,日子过得舒心极了。
战乱期间,单单是‘平安’这一条,就足以让太多人心动了,更别提玉京还能保障老百姓的衣食富足。
不少观望的人终于下了决心,携带一家老南迁,只有那些实在经不起路上折腾的人才选择留下,继续在战乱中苟且。
当初辞官回乡的杜尚书一家便在这次南迁的队伍当中。
杜尚书是属于从朝堂上逼走李泽天的那一派人,故而当初张怀远劝他去南疆另谋生路时,他嘴上虽然答应得挺好,实则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老头子负气离京回乡,想着后半生就在老家开一个私塾教书育人,发挥余热,为大唐培育人才。
杜尚书没有想到的是,他才辞官没多久,大唐就彻底乱了,元宗帝撒手驾崩,辉煌一时的大唐分崩离析,变成一盘散沙,而他老家所在的那一片地方,也被一个不入流的武将占据,他找上那武将的门去,痛斥那武将不忠不孝,结果被那武将套麻袋了一顿,险些丢进护城河中淹死。
经过那件事之后,杜尚书的心气儿就彻底萎了。他不再想着为大唐发挥余热了,也不再惦记着为李氏皇族效忠了,他只想守住一家老过安生日子。
可大环境是战乱,安生日子哪是想守就能守得住的?
离京的时候,杜尚书带走的财物就不多,回乡后,他给周遭邻里们散了一些财物,还修缮了老家的房屋住宅,置办了一些田地,带回来的银两花了一半,余下的刚好够他安享晚年,至于后辈该怎么过,杜尚书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
算盘得噼里啪啦响,可人算不如天算,他没过上几天安逸日子,那不入流的武将就派人来征收‘保护费’了。
杜尚书没答应给,结果那几天里,他的儿孙一出门就被人套上麻袋,就连他的老妻,那威风八面的尚书夫人都被揍出了一脸淤青,杜尚书咬碎一口黄牙,只能咬牙散财保平安。
安度晚年的财物都散了个七七八八,杜尚书年老复耕田,带着儿孙们下地种田去了,可这些尚书府里养出来的少年们哪里是种地的料?别这些娇养大的少爷,就是杜尚书自个儿,出身农门的他都不晓得该怎么种地了,老头子拎着锄头站在地头上就发愁。
好不容易将地给翻了,种子给播下去,稀稀拉拉的苗儿好不容易上来了,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结果那武将吃了败仗,兵卒流窜撤回的时候,如同蝗虫过境一般,地里头刚长出来的苗儿就被薅干净吃了。
尚书夫人坐在地头肝肠寸断地哭了两个时辰。
眼看着生路被断,一家老的命都要保不住了,杜尚书终于做了决定,咬牙投奔玉京去!
杜尚书生得五短身材,当初因为体态的原因,还被太子给看成了国库的蠹虫,如今从他老家往南疆而去的路上走了一遭,养了几十年的膘都瘦下去了,到四方城时,整个人就是一个黑瘦黑瘦的老头儿。
他同守四方城的民兵,“我是大唐的户部尚书,同长公主有旧,还望通传一下。”
那民兵一听是尚书这种大官儿,立马就去通传了,还把杜尚书一家安置在四方城内最好的客栈中。
当晚,杜尚书一家就在四方城内转悠了一圈儿,看着繁华的夜市以及交织的人流,尚书夫人生出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她摇了摇杜尚书的胳膊,,“老爷,我们这是不是来到天上人间了?怎的看着同之前咱那一府差距这么大?”
杜尚书揉了揉眼睛,拿手头余下的银钱兑换了些许元币,拿着给他夫人在路边摊上买了一个肉夹馍,老夫妻俩蹲在路边上吃了一口,眼泪都险些掉下来。
这也太香了吧!
印象中,长安城里的肉夹馍就是这个味道!
作者有话要: 这本书快结束了,确实不擅长写古言,自己都觉得写的差劲,感谢大家的支持与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