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最后一面

A+A-

    眼前的李菊花瘦了许多,比当初嫁到苏家时还要瘦,就像一层皮包裹着着了,苏晓晓甚至会以为一阵风刮过,都能把她带走。瑟瑟秋风中,李菊花就像路边枯黄的野草,随时都会消失一般。

    “晓晓。”

    李菊花用舌头舔了一些嘴唇,整个人有些局促不安,她低着头,不敢看苏晓晓,早没了当初在苏家时的张狂,整个人都快卑微到尘埃里了。

    “你来了。”

    对于李菊花,苏晓晓没了从前的厌恶,只是也没了好感,就像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一般,李菊花的命运她改变不了,也拯救不了,从她离开苏家后,就跟苏家彻底没了瓜葛。

    “欸。”

    李菊花一只挎着篮子,一只紧紧捏着篮子的边沿,低垂着眼睛,盯着地面,不敢看苏晓晓。她的鞋子破了洞,露出了里面的脚趾头,鞋子有些不合脚,脚跟露在外面,苏晓晓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李梅花当初从她这儿偷走的那双鞋子,只是没想到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李菊花中。

    李菊花的篮子放着糕点,苏晓晓也认了出来,是她家的,她细想一下,肯定是张英给的,若是珍珠嫂见李菊花这模样,只怕少不了拿几件衣服给她,甚至还会给她一点钱。只有张英没有见过李菊花,见李菊花这模样,只当是落魄人士,于是给了一些吃的,不过以张英的聪明,李菊花只要稍稍提几句苏家的事,她定然会猜出来。

    两人都不再话,也无话可,最后苏晓晓稍稍侧身,让李菊花先过去了,她回头看着李菊花的背影,瘦的身影离她越来越远,最后消失不见了。苏晓晓没想到,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李菊花,也是李菊花最后一次来苏家,从此世上再没了李菊花。

    “晓晓,你回来了。”张英正在烧饭,苏晓晓见了后,放下书本,正要去帮忙,被张英叫住了,“晓晓,你坐会儿,饭菜一会儿就好了,我一个人忙得过来。”

    “嫂子,没事的,我反正也没其他事。”

    苏晓晓洗了一把,就去厨房帮忙了。珍珠嫂提着木桶去后院喂猪,苏晓晓干脆坐在灶前生火,张英负责炒菜。

    当苏平他们回来时,饭菜已经上桌了,明日村子里要修书堂了,苏家今日要赶在天黑前把红薯从地里收回来,于是苏大柱父子俩匆匆吃了几口饭后,又准备去地里挖红薯了,这回张英跟着一块去了。

    张英不在,苏晓晓便把今日遇到李菊花一事跟珍珠嫂了,“方才嫂子在,我担心她听了心里会不舒坦。”

    “她今日上咱家来干啥哩?”

    “不知道,不过她在那家肯定过得不好,我见她比从前嫁到咱家的时候还要瘦,人也老了不少。”

    “能有啥好日子,听你罗婶,她嫁过去后,也是常往娘家提东西,提了几回后,那家人就不高兴了,还打了她哩。她每日都要下地干活,脚慢了,就不给她饭吃,这样的日子,她哪受得住,回娘家过几回,不过是没人管她,倒是你罗婶那个当村长的远亲,见她可怜,替她在那户人家面前了几句好话,可日子是长久的,这话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辈子,要想把日子过好,还得看她自个儿了。”

    “娘,您都知道?”

    “嗯,也就听过一两回,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她咋样,也在咱家过了这么久的日子,哪怕是养只猫猫狗狗,养了几年也会有人情,更何况是个大活人。哎!都过去了,我可怜她也没有用,她这辈子呀,恐怕就是这么糊涂地过一辈子了。”珍珠嫂摇摇头,“当初若不是她跟着她娘家人胡闹,平哥儿也不会休了她,句实话,她那样的性子,嫁到哪儿都过不上好日子,咱家如今有英子,我呀,这辈子都知足了。”

    “嫂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又孝顺,是哥上辈子修来的好福气,您又多了一个女儿。”

    “可不是嘛,我呀,前半辈子辛辛苦苦,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娶一个好媳妇。”

    珍珠嫂和苏晓晓在屋里着话,从外头回来的张英恰好听了几句,她听了后,心也变得踏实多了,一心只想跟着这家人好好过日子,孝顺公婆。

    杜家村的书堂第二日就开始修了,这一次,全村老老少少齐上阵,连婆子媳妇也来帮忙了。男人们干粗活儿,女人们就从自家拿了锅碗瓢盆,在附近搭的草棚里烧饭做菜,孩子们下学回来后,就专门跑腿。

    苏平是木匠,木工活儿就被他全包了,他已经带了三个徒弟了,分别是杜勇、张大最和杜大壮,这三人前阵子跟着苏平学木工,这会儿已经有模有样了,这回修书堂,他们三人也出了不少力。

    杜衡如今跟着穆先生念书,穆先生也不藏私,不仅教他念书,甚至还会讲解一些官场上的事,每逢穆先生这些时,苏青、陈望舒和柳磊他们三人都会凑过去听,他们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也能听出一点门路来了,此时的他们再也不是从前那三个只会放牛,到处野的山娃子了。

    苏平成亲那晚,柳燕病了,着了风寒,养了大半个月,吃了不少苏晓晓熬制的汤药后,才好起来,柳婶担心她呆家里胡思乱想,索性把她送到她外婆家散心去了。

    杜家村的书堂修好那日,轰动了整个杜家村,全村人都来到了书堂前看热闹,连平日里鲜少露面的老人,也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来了,看着新修好的书堂,眼眶红了。

    这一日,杜家村放了不少鞭炮,连公务繁忙的易安也抽空过来喝了一杯酒才有。

    杜家村村民这会儿也没想到,若干年后,会从这里走出不少文人才子,朝廷重臣,而书堂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院。

    书院修好后,孩子们从破旧的屋子里搬去了新书堂念书,大人们则去了后山,又到了摘茶子的季节了,还是跟从前一样大伙儿一块摘了,送到杜英家榨油,再拿出来分给各家各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