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六零锦鲤男配(27)
一九七八年的春节, 顾家人全部去了京城。
在火车站, 顾君越借来单位的车, 接上父母妹妹一起回家。
“爸,妈, 别看了, 上车吧?”在后备箱装好行李,准备开车,才发现顾父不知道四处张望着什么。
“哎,上车, 上车。”听见儿子的呼喊, 顾父急忙用手背擦擦眼角的那两滴泪,慌忙走过来。
“京城的变化真大!”顾父上车后第一句话就是感慨京城的变化。
“肯定的呀,以后的变化会更大。”
顾父顾母都已经退休,这一来就是定居京城。以后都不会离开。
顾母虽然有些不舍,可没有办法,儿子儿媳女儿都需要她, 她也不愿意离开孩子们, 至于顾父并没有多少不舍。
京城本就是他心心念念要回来的地方,祖辈居住京城几百年, 要不是跟随父母去了沪市,也不会离开这么些年。
那两个孩子,别提了。他糟心的不成, 这些年他没少被他们折腾, 那唯一的一点父爱亲情早就被磨灭了。
十来年, 大儿子大女儿一有事就去厂里找他,烦死他了。
这次他退休,为了安静,把工作给了孙子,要不然也不得安宁。
沪市还有儿子的大宅子,托建国建军帮他们租出去,不管租给什么人,户口不能落在房子名下,要不以后不清楚。
魏明德也帮忙照看着宅子,规定了租户最长只能住三年,三年一换租户。
不许改建,不许在里面折腾,要不是越不让卖,他都想让越把房子卖了省心些。
女儿考上了京大,是沪市高考状元。越了,等玲玲毕业分配工作,留在京城,绝对不让她被分配回沪市。
这样好,他一家人依然回到了祖地京城。
顾君越开着车朝家里开,十年的时间,京城的顾君越的家变化也极其的大。
多年来,他一直和京城顾家有些亲戚一直有来往。当然那些都是老实本分的亲戚,性子好的。要不然他可不敢往来。
阳历已经是197.8年,但农历依然还是197.7年。他年初的时候,就花钱买下了自家的老宅,两进院的老宅子,又找来老师傅修整,仔细翻修,然后又找来人装修。
过来夏天,九月份的时候,一家五口才搬进来。
他们住的柳叶胡同里路比较宽,吉普车停在自家门前,顾父又泪眼汪汪。
从到柳叶胡同附近,顾父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别看他时候就跟随父母离开了柳叶胡同。
可那时他也记事了,脑海中依然清晰的记得柳叶胡同的一切,依然记得自己胡同内和伙伴们嬉闹的场景。
几十年来,时常在脑海中播放着。
没想到他还能回来,回到儿时生活居住的家。这是父亲期盼的多年的家,他们家几代人都生活在这座二进院中。
在门口带着弟弟妹妹玩耍的顾志远,刷的一下就冲到吉普车门口,三站成一排,然后齐声高喊,“欢迎爷爷奶奶,姑回家。”
“好,回家……”顾父有些哽咽,多年的愿望已经实现,蹲下来一把抱住三个孙子孙女。
玲玲和顾君越在后面搬行李,然后悄声问,“哥,你真会玩,让孩子们这样玩?”
“我可没玩,几个孩子自己闹腾的,我可不会搞这些形式主义。”
二老被三个孩子簇拥着走进新家。
一点陌生感都没有,沪市住四合院,来到京城依然住着四合院,重要的是,京城的四合院虽然只有两进,可面积大,空地多。
儿子可是了,给他们找了一件大事做,就是自家以后吃的蔬菜,都得靠他们两种。就在自家院子里种,院子里已经种下了枣树还有葡萄。
就等着他们俩来了多种蔬菜,为家里节省买菜的钱。
顾母喜欢儿子安排的任务,她肯定比老头子做的好,也能使唤使唤老头子做事,还得教他怎么做,过过做师父的瘾。
一家人刚坐下,吴苏拎着两个大菜篮回来了,一个装满肉,鱼,一个装的是鸡蛋。
“爸,妈,玲玲,做了许久的车累了吧,我给你们先做点吃的垫吧垫吧。”
吴苏解下脖子上的围巾,然后就要去忙活。
“嫂子,别忙活,回来的路上,我哥给我们买了包子吃。还不饿,等下我们休息会儿,然后去澡堂洗洗,等我回来帮你做午饭。”
在农村历练多年的顾玲玲,已经不是当初的城里姑娘,她不怕吃苦,也坚韧,只是刚下火车 她确实还有累。
“午饭不用你帮忙,要帮就晚饭时帮,洗澡回来还是好好休息。”
吴苏笑着,也不客气。太客气反而会让刚回来的公婆,姑子觉得生疏,没有家的感觉。
“那也行,到时看吧,不累我就帮忙做午饭,累就等晚上再帮忙。”
在杂物间,顾君越带着儿子闺女开始挂腊肉腊鱼腊香肠,徐家参加高考的人,全部考上了沪市的大学,而且全是沪市最好的三所大学。
分布的还特别均匀,两位舅公均还健在,身体也好,这次知道顾家要全员离开,定居京城。
各家杀了一头猪,一家给顾家送了一半,搬这些东西上车也是他们搬的。
两位舅公高兴啊,是顾君越改变了他们家后代的命运,还仔细交代他们,不管以后城里的发展有多好,让舅舅舅妈们不要把户口迁成城里户口,老家的房子有条件就盖的大一些。
最好家里的儿女都要有农村的房子,还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好,以后郊区农村可能要并入城市,到时候农村的房产就值钱了。
可以换城里很多套的房子,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大笔财富。
哪怕时间长点,需要几十年,也是值得的。
两位老人立即拍板,年后就披宅基地,盖房子,家里的孙子孙女们都有份。
就是户口进城的孙子孙女们都有份,他们都老子娘户口在农村,用他们都户口多批点宅基地,然后盖大点盖高点。
徐家人如今是什么都听顾君越的,他们都知道,顾君越不会害他们。
“爸爸,舅太公他们怎么送这么多肉给咱家?”老大志远仰着脑袋,不解的问。
“因为你表叔表姑表哥他们考上了大学,他们心里高兴,就送了咱们这么多肉啊。”爬下梯子,用手背搓搓儿子的脑袋。
真正的内在原因现在可不能告诉孩子们,就怕他们嘴巴不把门,到外面乱。
“哦,原来呀。我以后也好好读书,像姑姑一样考京大。”志远许下了人生中第一个关于大学的愿望。
“好,我等着啊!可不许长大后耍赖。”
“嗯,不耍赖。”志远还郑重其事的点头承诺下来。
又是一周的时间过去了,明天就是大年三十。
积雪覆盖大地,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扫积雪,院子里,大门外,兄妹俩一人拿着一把竹扫把,在院子里扫着。
已经用铁锹铲过,要不几公分深的积雪,根本就扫不动。
玲玲一边扫着一边话,“哥,我现在明白了,你为什么每年每封信都不让我恋爱的原因,谢谢你。”
玲玲回城的一年多,也看到听到不少知青为了回城抛弃在农村的丈夫(妻子)孩子的事情。
她在猜测,要是自己,也许也和那些抛夫弃子的女知青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如果真是那样,她一辈子都会活在痛苦和自我折磨中。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安宁,不需要别人的谴责,自我的唾弃谴责就已经足够。
“知道就好,开学以后好好学习,争取找一个心地善良,本分的好男人。不需要他家世多好,不需要他家里多有钱,但是人品得好,家里要没有像那两位一样的极品奇葩家人就行。
有了彼此喜欢的人,告诉哥一声。得查查他有没有为了回城进城读大学做什么阴损的事情。这种人对你再好,都不许找,知道吗?”
顾君越觉得自己在玲玲的事情上,就是一个父亲的角色。一些重大的事情都是他在叮嘱。
“嗯,我都听哥的,要是哥有好的介绍,也可以介绍给我。我不一定要在学校找。”已经二十四岁的玲玲,是个大姑娘。恋爱,结婚在早婚早育的年代,她没有经历过,但是看的多,身边这样的知青伙伴多着呢。
她也没有觉得没啥不好意思的。
兄妹俩一边干活一边着话,走廊外路过的吴苏灵光一闪,想起了一位适合介绍的对象,正好吃过早饭她和丈夫要去伯伯家送年礼。
正好听听,如今姑子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嫁给龙飞,也正合适。没啥攀不攀的上的。
她没有话,只是盘算着。
龙飞的人品绝对没得话,虽然他父母是在政府大院住,可他是军人,两人年龄相差三岁,悬殊也不大,正合适。
妹长得漂亮,大学生,还有性子好,配龙飞简直是绝配。
她也不是想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只是认可龙飞的人品。而且龙飞也考进了军事院校。也要学习几年,正好在此期间结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