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古代酱油男配(02)
第一年的春节, 过得了无生趣。
春节过后, 张父已经开始变卖家产, 一家人准备迁往北方。
春节前皇帝下了第一道迁移的圣旨,他们县城也有迁移户的任务, 每县迁移多少户。
张父已经找县令报名, 自愿迁往北都。
还放出话,要变卖家产,边变卖家产边收购粮食运往北都城。
张府的心腹已经前往北都置办家业,同去的还有大量的粮食。
对于张府所做的一切, 县令是表示支持, 全县第一户主动报名自愿迁移的人家。
购粮食,变卖家产,把金子银子存入全国最大的钱庄汇通钱庄。
一家人做着最后的忙碌,阳阳不点,每天跟着亲爹锻炼身体(也就是走路,散步, 偶尔跑)。
已经两岁的不点, 身体素质越来越好,还有一直虚弱的张君越, 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是直线上升。
不点在一个月前,已经吃下了颗大力丸,身体素质才快速的好起来。
四月初三, 张家人惜别街坊四邻, 坐上马车离开了家乡。这一别将是永远, 再回来的机会很是渺茫。
“张老爷,秀才公,路上多注意安全。”
“谢谢大伙前来送别,都回吧,回吧。
如果到时你们也愿意去往北都,一定要去找我们。”
张君越挥别所有送行的人,放下马车的窗布。
一起离开的不只是张家还有一些在这里生活过不下去的穷人,愿意迁移的人家都有一笔安置费用。
只有第一批与第二批自愿迁移的人家才有,按户分配。从第三批开始,那是强制迁移,可没有迁移费用,还得被押解而去。
现在张家一行二十人(主子四人,下人十六人),坐着马车,坐着牛车,在军队的护送下迁往北都。
大部分的其他人都是步行,那些人家可没有牛车这种高级玩意儿。
护送的汪把总得了张家不少好处,一路上对张家人都很客气。
哒哒的马蹄声,车轮的滚动声,一直响了一个月,在五月初抵达了北都。
“到了,终于到家了。”站在门口望着高大的宅门,张君越伸伸腿伸伸胳膊,在马车上卷缩着,腿脚都有些难受。
“进去吧,别看了。”张父在背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嗯,进去。”
张家人除了置办良田,在西城还买下了两套大宅子还有一块大宅基地。
家里的金银基本都耗费一光,不过不要紧,这些都能赚回来。
千亩良田,还有两处大宅子一处大的宅基地,还有三间铺子。
这是张家目前所有的家业。
“爹,娘,阳阳,咱们一起走进去。”张宅的大门大开,一家四口齐整整的走了进去。
“一起进。”
在北都的新生活,已经开始。
如今的北都百废待兴,城大人少。
官府圈出来一个大范围,这是以后整座新京城的范围。还有圈出来皇城的位置,皇城外围的区域,也划分出来区域,都是未来要迁移来的皇亲国戚,以及各品级官员的住宅区域。
西城贵,东城富,不代表西城地界未来只会有官员宅邸。
如今的西城范围宽广,也不能没人住,在边缘范围还是划分出来一些宅院给出的起银钱的富人购买居住。
等南都(现在的京城)的官员以后随皇帝迁移过来还要十来年,西城可不能空着。
还得有人住,有些人气才行。
张家的两套大宅子就在西城,虽不是中心位置,但也不是西城偏远的位置。
八月,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北都城外的郊区,张君越来到庄子上,查看田地里的情况。
佃出去八百亩良田,还有二百亩全是张家人请长工耕种。
张君越在心腹提前购买好田地时就交代过,今年的良田除了种水稻还得储水养鱼,稻花鱼。
带着遮阳的大帽子,走在绿油油的田埂上,周围水稻已经开始抽穗。田里蓄满水,还能清楚的瞧见跳动的鱼儿。
巴掌大的鲫鱼,还有半尺长甚至更长的鲤鱼,鳊鱼。
“少爷,今年的稻谷虫子很少。真是奇了,还有田里多了一笔收入。
看抽穗的状况,今年的收成估计能高两成。”吴大是张家的老人,跟着张家从莱城来到北都。
张家在京郊一共有三个庄子,两个三百亩的庄子,一个四百亩的庄子。都有张家的老人在管事,也不是固定的,暂时决定一年一换管事。
等几年再仔细挑选人管事,但几年一换是肯定的。
“嗯,看着不错,收割晒干以后准确的记下每亩有多少石?”
“是,少爷,每亩都要嘛?”
“不需要,找出来十亩收成一般的田纪录就成。”张君越没有什么别的提高产量的办法,他没有高产的种子,只能多施肥,再用新颖一点的方法。
他不怕未来的穿越女知道,知道也没有什么,那人也不敢出去。因为她自己也是,有更大的秘密不敢让人知道。
庄子上建造的不错,灰砖黛瓦,三进的宅子,周围的防御措施都做的不错。
筑的高高的围墙,还有防野兽的壕沟,十多米深的壕沟,有一座结实的吊桥,白天放下,晚上收起。
这座庄子座落在灵山下,野兽多,时常半夜下山骚扰农户。
“少爷,已经全部转了一遍。天气热,进屋去歇歇吧?”
吴大弯着腰,殷勤的在一边伺候着。
“也好,日头是有些晒,回去歇歇。”
青色长衫在绿色的稻苗中飘动,后面跟着的一群人,羡慕的望着走在最前面的青衫男子,读书人就是不一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那么的优雅。
张家在一个劲的备粮,未来七年八年,全国各地都会缺粮食,未来几年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频发各种自然灾害。
在北都虽然没有自然灾害,也一样缺少粮食。只是比灾区要好一些,不需要“民食蝗,人相食”。
包括曾经的家乡莱城。也是出现自然灾害的地方。
回到北都城的张君越,每日的夜里,在他居住的院落里悄悄的挖地窖。多出来的土,混入外边运进来种花种树的土混合在一起,不是太眼。
庄子背靠大山,一阵阵的微风夹杂着一丝热气,吹来,不算很舒服,但也比没有风吹来要舒服一些。
翌日上午,张君越一个人也没有带走上庄子后,一条道,一个人上山了。
这还是庄子建成以后,他第一次上山,想上去看看。
五在庄子上跺脚,生气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少爷真气人,又一个人偷跑。
从身体好了以后,少爷出门常常一个人偷跑,也不带着他。
漫步在山头,大部分都是杂草荆棘,高大的树木不多越是靠近山下,高大的树木越少。
走了一会儿,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看看周围,杂草少的可怜,怎么看也不像是人为拔走的,也不像是牲畜啃的,像是本来就不长草一样。
张君越很好奇,站起来,走在不远处那寸草不生的地方转悠,明显这地方比别的地方热,空气中的热气更多,一点也没有山林的凉意,反而热气腾腾。
不用灵光乍现,他也能明白是什么原因,带着激动的心情,继续朝周围走。这下不是漫无目地,带着不错的心情,有目地的感受每一寸土地,下午用脚步丈量了周围的每一寸土地。
他决定买下灵山中两座相连山头。
事不宜迟,回城的事要推迟几天。
“吴大,你去问问村里的里正,庄子后面的两座山头有主没有?”
下山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吴大,交代事情。
吴大一脸茫然,少爷又是要干什么,怎么又上山头的主意,不过人家是主家,让他去问就去问呗。
“是,就去。”吴大一刻也不敢耽搁,拿着烟袋,就走了出去。
离的不远,也就两里多路,一来一回很快。
第二天一早,张君越亲自跟着里正去到衙门办理地契。
两座山头可不,地方大着呢。
张家从买下山头的这一刻,忙碌了起来,张君越忙着赚银子,山上忙着规划建别庄。
转眼就是几个月,田里丰收,鱼卖了不少银子,田里收成真的高了两成,大丰收啊。
张家囤积的粮食越来越多,山上植树挖出来温泉的事情,被“老实秀才”张君越报告给县府的大老爷。
灵山的山头一下子值钱了,不少富商要买。县府的县令郑大人也出手在知道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买了几座山头。
他对张秀才的印象就更好了,本来迁移过来的张家就有他们当地县令的评语,自愿报名迁移时,的那番话就特别漂亮。
让郑大人的印象特别的深,北都作为未来的新京城,地方本就大,他这位北都县令,未来也是不可觑,当然等那时,他可不会只是一名县令,早就升迁。
如今的北都县令上面还有北都府,都在一座城中,但衙门可不在一起,北都县衙门靠近城门边,府衙在城中心位置。
就一下,不只是郑大人记住了老实的张秀才还有知府范云东也一样记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