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最后一点恩情
崔老太太的话让村里人都愤怒了,什么叫做围着为难,像是大家故意在针对苏石一样。
若不是苏石半夜起来搞破坏,会闹出这么多事?
这么晚了,在床上睡觉难道不好吗?
姜婶冷眼看着崔老太太道:“你自个孙儿做了什么事情难道你不清楚?当偷是很光荣的事情?”
“谁当偷了?”崔老太太怒声道。
姜婶指着苏石,很认真:“苏石当偷了呗,被我们堵住的时候,还把偷来的西红柿吃了,想消灭罪证也是好笑了,众目睽睽之下,这是想糊弄就糊弄得过去的?你们一家这半年多时间做的那些肮脏事情,真当我们所有人都是傻子?一家人都人品败坏。”
姜婶早就看不惯崔老太太一家了。
何喜道:“我亲眼看到苏石从半夏地里跑出来的,他当是中拿着一个西红柿,被我们围住的时候直接就啃光了。”
苏半夏淡淡的看了一眼苏石,随后道:“地里那两株茄子是你扯掉的,我也不别的了,直接赔钱,不然就送去官府吧。”
她真不想和苏石多一句话!
心底对苏石的厌恶已经达到了顶点。
苏石脖子一横,一脸傲气道:“凭什么要赔钱,你那只眼睛看到是我扯掉的。”
崔老太太也耍赖道:“对啊,你那只眼睛看到是我家石扯掉的,没有证据就不要在这里胡八道。”
朱春莲一脸傲气:“不就是想讹诈银子,别以为我们家是傻子,上一两次在我们身上吃到甜头了?如今还想让我们家多出银子给你,想得倒美,世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赔银子肯定不愿意的,可不能每一次都赔了夫人又折兵,连着这样谁也遭不住啊。
她们家也没有那么多银子赔偿,反正没有在地里抓住苏石,直接不承认就可以了。
崔老太太和苏石之前就商量好了对策,真要是被抓住了,直接不承认。
苏半夏只是一眼就看明白了这一家人的对策,一挥道:“帮我把苏石绑起来,明天直接送官府吧。”
虽然两株茄子并没有多贵重,但她真的厌恶这一家人的行径,这讨厌的一家人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做妖?
司南烛淡淡的道:“上一次因为拔掉菠菜的是事情闹大过,这一次闹大,苏石可不是赔钱的事情,直接下大牢好了,再者,半夏现在可是朝廷看重的人,你们一家还真是阴魂不散天天想着干坏事,我,你们就不能安分一点?”
他只是想提醒一下苏石,并非是他善良,而是他知道苏半夏最近很忙,要忙着装药膏,真要闹到官府,又要耽搁时间。
崔老太太挡在苏石面前,朱春莲也护着苏石。
“我看谁敢动我孙儿,你一个外村人在这里吓唬谁呢,我们又不害怕去官府。”
司南烛一脸无所谓:“不害怕就不害怕吧,空青把人绑起来,若是有人拦着,也绑起来,到时候一起送去,诉状我来写。”
苏半夏脸色阴沉,看崔老太太一家人的眼神也越发的不善。
村里本就有很多听苏半夏话的后生,一个个看向苏半夏。
苏半夏态度坚决:“既然这样,全都绑起来送官府好了。”
苏大成此刻站了出来,挡在了崔老太太前面,就连苏长年也护着三人:“谁敢动,谁动就从我尸体上踏过去。”
苏半夏看到苏长年这样,突然哈哈笑了起来,嘲笑一般道:“以前还觉得你可悲,如今看来,你是真的可悲,两株茄子至少值一两银子左右,你们以为耍赖就能蒙混过去?苏长年你以为你这样护着苏石是帮他?品行不端,人品不好想娶媳妇?这辈子都做梦吧,你好歹也算有本事的人,我看你现在不止是老了,眼睛还瞎了。”
她对苏长年已经彻底失望了,仅存的好感也完全没了。
苏长年愣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黯然,以前的他的确是个有本事的人,他们家在村里过的日子也不是最差的,放在以前村里人都会把他当成德高望重的长辈,现在呢?大家根本看不上他,不仅看不上,对他还冷嘲热讽,他再也看不到大家眼神中的尊重。
而他已经做了选择,还能怎样?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心里如此想着,一片凄凉。
“你的我都不懂,但今天谁都不能动我孙儿。”苏长年悲壮的了一句。
苏半夏觉得现在的苏长年很可悲,转身看着苏大林道:“爹,那一点仅存的感恩,今天我帮你用了。”
苏大林茫然的看着苏半夏,旋即,明白苏半夏的是什么意思。
看着苏长年,摇摇头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叫你爹,爹,你以前不是不分是非黑白的人,你从就教导我,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去做那些鸡鸣狗盗的事情,为人要和善,本本分分的没什么不好,你以前一直是我最尊重的人,但现在今日的事情就作罢了,我们也不追究你责任,也不需要你们赔偿,但我对你仅存的一点恩情也没了,往后在发生今天类似的事情,不关你事一哭二闹三上吊也好,还是提着刀子在这里和我比划也好,我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你清楚。”
苏大林的心一片平静,没有怨恨,没有不甘心,就像是在稀疏平常的着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去边关那三年他想明白了很多事,回来之后,又想明白了很多事,愚孝他不会了。
环顾一圈村里人后接着道:“今个就请大家帮我做个见证,我苏大林对苏长年和崔大花最后一点恩情也消失殆尽了,今日的事情,就当偿还了所有,往后大家不要把我和他们一家扯到一起,我没有爹娘,我爹娘早就死了。”
他这话,要是换一个人,绝对是千夫所指,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如今却不一样,村里对苏大林是同情的。
苏远程听着这一番话,不由叫了一声“好”。
村里人也都回过神来,看苏大林的眼神也多了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