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大棚招租

A+A-

    谢若云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起身喊了外面的女人进来。

    也没有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可了,也就是一开始的意思吧。谢若云答应痛痛快快的和余见强离婚,不再追究他的罪名。实际上当事的几个人都不知道,要是余见强的故意杀人罪真的成立,就是谢若云谅解他了,官方也不会同意的。

    不过毕竟这个案子还在初始阶段,上面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试想如果要是造成了严重后果的话,那早就闹得满城风雨了,想瞒都瞒不住。

    余见强这一方需要做的就是承认,家里的房子归谢若云一个人所有,不再寻求谢若云的补偿。

    实际上这件事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阶段,就是闹出了不大不的风波。

    华灯初上的时候,谢若云和余见强在派出所的见证下,草签了一份协议,余见强正式被释放了。

    走出派出所的那一刻,余见强才深深体会到,什么都比不上自由的感觉。妈的,真好!

    女人早已哭得稀里哗啦的,一头扎进余见强怀里,紧紧地抱着他。

    余见强感慨万分,良久不语。

    谢若云看了也是暗自叹息,知道这个女人对余见强是真感情。她只是摇了摇头,转身离开。

    在初秋的一天,余见强和谢若云正式离婚。共同拥有的房子归了谢若云,老房子归了余见强。余见强带着女人领了结婚证,两人一起返回南方。

    余见强委托他叔叔把家里的老房子卖了,以后和这个山村再无瓜葛。不过老房子一时半会儿也不是容易出的,现在的人都想往城里镇上搬,谁愿意买一套山里的房子啊?

    也就是这个原因,余见强倒是捡了个不大不的便宜。他没有想到,在以后的某一天,这套老房子居然成了香饽饽,让他赚了一笔。

    闲话少,离婚后的谢若云闭门不出好几天,等她再次出现的时候,余见海已经还清了所有外债,着实让村里人惊讶了一番。

    回家还没有一个月,余见海就帮着家里人还清了外债,人们都以为这是他在外面赚的钱,只是不想露富让别人知道罢了。只有知道内情的人才明白,余见海这子是多么的逆天。凭着一己之力让这个家摆脱了贫困,好日子开始了。

    某一天,正在收割玉米的人们突然发现,余敏的男人(顾城)居然出现了。他现在虽然还不能干活,可是已经能够正常行走,还能偶尔抱着娜娜,爷儿两个不时发出一阵欢笑,倒是十分让人羡慕。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余见海又制造了几十瓶面膜。这家伙知道,随着季节的变化,制造面膜的草药会逐渐减少,要想再生产就要等到明年了。不过有了这几十瓶存货,余见海倒是踏实了不少。

    毕竟他的面膜现在还在范围的使用,哪怕是用量最大的季千华,现在自己一瓶还没有用完呢。她买倒是买了快十瓶了,都是送人了。

    另外一个大客户是易婵,她的养生会所里把余见海的面膜当成了独门的宝贝,推荐给那些资深的客户。不过是只在会所里使用,号称“至尊保养”。当然价钱也让人咂舌,一次保养就要一千块。

    这样一来,一瓶面膜在她的上就变成了好几万,算是大赚了一笔。余见海倒是不太在意这些,商人赚钱天经地义,只要不违法随便怎么折腾都行。

    一千块一次怎么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能管得着?当然,那些接受过“至尊保养”的人都成了易婵的顶级客户,对这种保养赞不绝口。

    期间易婵想要请余见海吃饭,被余见海推辞了。来日方长,想吃饭的会多得是。易婵笑着“那你有时间可要赏光呀”,便也不再坚持。

    余见海对于吃饭不吃饭的毫不在意,他知道只要自己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面膜,像易婵这样的客户会越来越多。想吃饭,估计以后吃到烦的时间都有。

    玉米收完之后,余湾村开始了自从农村承包到户之后的第一次大动作,盖大棚。

    经过余汉芒和吴菲村里一帮干部的动员,村里以每亩一千五百块的价格,调整了一百多亩土地建塑料大棚。这个价格相对来比较公道,毕竟一亩地每年的净收入也就是千把块钱,还要搭上劳力。遇上什么自然灾害的话,这点钱都保证不了。

    现在每年可以按时有保证的领取一千五,倒也是让不少人满足。解放了劳动力又有稳定的收益,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

    当然村里和农户也有协议,要是哪一家愿意承包大棚的话,每一亩大棚比其他人优惠三百块,算是额外的补偿。

    吴菲作为这件大事的主要牵头人,整天泡在施工现场。她开着自己的奇瑞轿车,一身利索的迷彩服,头上顶着安全帽,倒也是别有一番风趣。

    建大棚的工头是邻村的,据和余湾村的书记田桂生关系不错。他整天夹着个包满工地跑,逢人就递上一支烟,倒也算是个会办事的人。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第一批塑料大棚拔地而起。清一色的砖墙钢管大棚,整齐的排列在山里,倒也是颇有气势。

    经过村委开会研究,每个塑料大棚的承包价钱是五千块,要是原本有土地流转给村里的人家,承包则是四千七百块。

    这个价钱也相对公道,并没有人提什么异议。毕竟一亩地大棚要是种好了,收益要两三万呢,这点钱不多。

    村里的大喇叭响了,余汉芒那浑厚的声音传了出来,通知有承包大棚意向的农户,到村里开会。先到的先得,来晚了不候。

    上午八点半,会议准时召开。

    村里自从采石场被关停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出过什么大事,平时召开村民大会什么的,都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撑着场面。今天的景象大不相同,村里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连窗外都是黑压压的人影。

    作为这次大棚建设的领头人,吴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像她们这样派驻下来的大学生村官,南城镇一共有五位,其他几位都去了相对富裕点的村子,在那里开展工作要容易一些。

    本来镇里给吴菲安排的是另外一个村,可是吴菲考虑了一下,最终选择了余湾。吴菲可能有自己的考虑,这里毕竟是她的姥姥家,村里姓施的人家就有二十来户,算是亲戚。这些人起码不会给她制造工作上的麻烦吧。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吴菲的爸爸和余汉芒的关系不错,余汉芒是余湾的村长,对于吴菲肯定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当然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没有人去深究了。只是等到几年后,那些同期下乡的村官,只有吴菲一个人干出了大名堂,人们才想起当初吴菲的眼光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