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0 打驴球(下)
郑归音觉得自己没错,她不应该给马儿洗头吗?八娘不是不愿意看到老骨朵儿的大波浪吗?她叫了丫头们去提水,她自己换了扎脚长裤儿,辛苦拖了一只箱子进了校场。她坐在马扎上,从箱子里面一件件向外拿,单是洗发粉儿瓶瓶罐罐就摆了一地,少十一二样,还有刷毛的刷子,大大也有六七样,连傅九都看得无语了。
无论如何,郑归音总算把傅家娘子吓住了,傅九总算把八娘哄住了。
倒是承恩府里的范夫人,如今反是对八娘刮目相看。
她回了家,和吕妈妈、温姨娘等几个心腹人儿话,起家里几个娘子。
“六娘她们,本来就不是很在意参选,是八娘撺掇着拿她们做伐子。大老爷们也不好不依。”
温姨娘笑了个不停,她是亲眼去看了的。
“姐姐,我亲眼看到那郑娘子骑着大马,占了那校场跑马。挤开了娘子的驴儿。”
如今,家里已经有三个娘子知难而退地回家了,只有八娘死不服气,
范夫人受淑妃所托,便是淑妃的两个弟弟也没闲着,他们托人在甘园里抄出了八娘写的诗经新论的文章。
郑归音同样把八娘的文章抄了下来,因为同样钉在了大行春的书阁墙上,人人可看可抄,傅九命了丁良和几个老成家将,护着车,伴着八娘回家。又一口答应了:“你的东西,我叫人收拾好带回去给你。”
“多谢九哥——”八娘叹了口气,“我不如郑娘子,她在选女里才第二百五十名。连一百名也没进。”
傅九也陪着叹了气,完全不提郑归音的名次其实是被德妃压下去了。她本来就是第一百名。
他总算也一身轻松,送到了园子,这才转身回来。
郑二娘正埋头写自己的文章,听他来了,早有准备,把八娘的文章拿出去,让傅九看,还笑着。
“你家这八娘,倒也聪明——难怪淑妃娘娘有了忌惮。防着她呢。”
傅九瞪她一眼道:“少胡,何必她进宫?在外面好好儿不成?”
郑归音笑嘻嘻,傅九没奈何,也笑了起来:“八娘确实不一样。我母亲也和吕妈妈,八娘是最像淑妃大姐姐的娘子了。”
“你这是帮淑妃了?八娘子她不是你的妹妹?”
郑归音一脸的善良诚恳,又指了指摆在案头的诗三百,还有她抄来的各位选女与甘老档互相问难的文章。国风?曹风?鸤鸠正是这一回的文章之眼。按她郑二娘的理解,她是一力赞同甘老档的立论,这首诗就是反映了春秋时代,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几位公子争王位之事。起源不就是他们的亲爹娶了美貌继母骊姬就偏心?
傅九此行过来,是为了借人。
郑二娘子很大方,向外唤着:“金月,淡云,你们去帮着收拾八娘子的用具。仔细着,和两位大娘一起,两人一拨儿别单个儿做事。”那边屋子里,还有傅九在后面画阁里叫来的两个婆子,本是看守刑碧叶的人。是他自己的收留的从秦侯府里来投奔的老人儿。
他一听,失笑道:“你还怕丢了东西,不好?”
“你是信我的,我的丫头我也信的。但万一有了什么算不清的,总是两个人互相见证着更好话。”
郑归音起这些事,就精明老练的,转头又善良诚恳地劝着:“八娘子又美貌又聪明,你不能太偏心淑妃。”
傅九不上当,笑哧着:“别来挑拨。”话间,他坐下,把八娘的文章取在里仔细看了几篇,果然就笑了,叹着:
“八娘之才,我早有所料,果然平平无奇。”
否则,他不会一力站在了淑妃这一边。反对再送一个妹妹进宫。
郑归音瞧出了傅九这心思,倒也知道他眼光没错。
桌上散落摆了七八篇文章,字迹雅秀,全是八娘写的。这娘子自知无法一篇文章出彩,竟然就一口气写了七八篇,如此一来,以量取胜,居然也在甘园选女里有了点的名声。
郑归音还用笔尖指了指外面,傅九早命人赏了校场上的马师,马师牵着大红,也准备回镇南伯府了。
“你们八娘,因为不服气我骑马,这阵子也学着在骑马。还有她的驴儿——”郑归音走到窗边,还找着八娘的大青花,傅九坐着不动笑道:“她别的不要,刚才回家就非要把大青花拴在她的车后面。带回去了。”
郑归音一脸可惜,回身靠窗笑盈盈地看着傅九:“我看她,回家了就得后悔。”
天边有了五彩晚霞,郑归音起八娘,觉得这娘子也有几分难得,可惜有了淑妃这个姐姐,校场柳影在晚霞中,染上迷蒙之美,郑归音笑道:“你没来,就没亲眼看到,你们八娘这天天不但学骑马,还天天骑着她那头大青驴,独个儿逛甘园,弄得无人不识她。人人都知道她和我在打对台。”
八娘回了承恩侯府,马上就后悔了,犟脾气又上来了。左骑驴,右牵马,如此才是她傅八娘。她滚到了傅大夫人怀里撒娇,非要向镇南伯府里要那匹大红。
“我在家里骑嘛!——娘,爹——”
傅大老爷被妻女缠得无法,只能答应出面去找镇南伯商量,给女儿买匹马,在家里学,他在内室里和妻室私下叹着:“时势艰难,我心里总担心,让她学吧。叫几个娘子都学。”
傅大夫人打点着丈夫换衣,随口笑道:“哪里就艰难了?我那镇南叔父在府里,不也是在写戏本子消遣。天下太平——只不过,这孩子喜欢,由得她罢。我们家的娘子,自不与别家一样。”
便是傅府二老爷、三老爷、四老爷,还有几个子侄,在书房里商量起朝廷局面,也是和傅大夫人一样的见识,承恩侯笑道:“大哥,何必烦恼。弟不爱读书,但爱去瓦子里听讲史,那史云英在东瓦子登台讲史,我是有包间场场不落的。南北对峙划江而治,从汉末到隋唐,也有三四百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顺应时势吧。”
斜阳照窗,傅大老爷独自一人时便长叹:
“子弟无用,只有外姓人成材。可惜又留不住。”
这的就是傅映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