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4章 另辟蹊径
现在宋元两国激战正酣,汪氏又窥视到了其中的会,他们以勤王为由占据了大义的名分,又可以蒙蔽沿途官员,号召他们出兵出钱,壮大自己的声势和队伍。如此即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也能增加与宋谈判的筹码。
当前汪氏大军西来走溱潼大路一路东进,在赵昺看来可谓是神来之笔。汪氏在大宋中吃过亏,当然不想与己方禁军正面交锋。而当前宋军主力皆在大都周边,后方留守的多是战斗力较弱,缺乏重武器的州军。其正可避开宋军主力直驱洛阳,威胁到自己后方的安全。
所以赵昺以为汪氏这招儿很妙,若是自己调兵前来阻截,只能从大都战场上调兵,被迫双线作战,不可避免的分散了围攻大都的兵力。而他只要占据了长安,遣兵据守潼关,就能据险阻止宋军进入陕西。
如此一来,宋攻下大都,蒙元灭国,汪氏则可控制陕西,号召蒙元旧部抗宋,进而将势力向周边发展,西可扩张到甘肃和宁夏,北可影响到塞外草原,形成割据,甚至临朝称制;退一步讲,汪氏有意归顺,也可以此作为筹码,与大宋讨价还价。
而宋兵败大都城下,受到重创的蒙元也是元气大伤无力对汪氏弹压,只能对其百般笼络,默认其的扩张,任其称霸陕甘。本是残花败柳的汪氏便会再度翻红,重新成为蒙元朝廷的座上宾,左右形势的权臣。所以对于其来讲都是有赚无赔的买卖!
“对于汪氏的行动,我们不能坐视不理!”赵昺沉思良久,分析了其中的利弊,断然道。
“臣附议,我朝已经今非昔比,绝不能接受汪氏的讹诈和威胁!”陆秀夫有些激动的击案朗声道,“我朝退居江南后,承受了太多的屈辱,此次绝不能再退避,哪怕付出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臣也附议,汪氏乃是首鼠两端的人,即便当下接受其归顺的条件,允其治理陕甘。但来日一旦稍有不如意,就会又再度反叛,不若趁其羽翼未丰将其歼灭!”邓光荐也赞同道。
“嗯,汪氏称霸关中便可虎踞西北,向东可威胁中原,向南可袭扰江南,对我朝威胁甚大。而其趁火打劫之举更不能接受,否则必为其他势力所效仿。将其歼灭不但能震慑西北,也能保我朝太平!”江璆也颔首同意道。
“江副使有何看法?”赵昺理解陆秀夫等人的心情,想其在亡国之际被委以重任,与蒙元和议,其间受到百般的羞辱,却为了朝廷又不得不忍耐。现下大宋气势如虹,一举收复中原,兵临敌寇都城之下,怎能不让其扬眉吐气,当然也有了不接受任何挑衅和讹诈的勇气。不过他还是看向江钲这个大宋当下军中第一人,征询其的意见道。
“臣以为陛下若是有意平定西北,当务之急是抢占潼关,此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我朝先一步取了潼关,汪氏就败局已定,即便取了长安也难以立足!”江钲的回答直接跳过了是否用兵,而是谈到如何用兵了。
“嗯,副使言之有理!”赵昺点点头道。
他知道潼关对于乱世中的任何一方都至关重要,在历史上的明末,孙传庭与洪臣畴在潼关的南原伏击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差点丧命,但是不久李自成攻破潼关,击溃孙传庭所部,明朝也就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但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因为潼关被清军攻破,最终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
而潼关千年以来使无数将帅在此折戟,此时也是宋军平定西北的一道重要障碍。其缘起先秦时期的桃林塞,于东汉安帝时期创建关隘,以控制东西要道,拱卫京师洛阳。到了唐代,潼关城的位置因黄河在此处的陡转东流北迁至一个较低的台地之上。之后历朝的潼关城并无大规模迁移,基本维持在唐潼关城的基础上。
潼关之所以难以攻克,也是因为其控扼的天险,是由黄巷坂、禁沟、秦岭、黄河所构成的一个天然要塞。
黄巷坂处于潼关城东,全长五里左右。自函谷关东来的道路仅仅只有黄巷坂一条路,黄巷坂的南面是山势陡峭的秦岭,北面则是黄河,这就形成了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的孤道地势。这个孤道内军队难以展开阵型。所以,黄巷坂成为潼关东面的第一个天然屏障。
禁沟自潼关城南直通秦岭,可与武关连通。其中深度最长的沟道有四条:列斜沟、禁沟、潼水沟、望远沟,除此四条沟之外,还有多条深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沟道,这些沟道统称为禁沟,且皆成南北纵向。正由于这些南北沟道横断潼关南原地区,所以古来潼关南原无东西大道可通。
黄河出秦晋峡谷南流到潼关北,折转而东。在这里洛水、渭河汇聚在黄河,黄河则紧切潼关城下流过,形成天堑,既无途可通,也隔断了北来之路,在潼关城北侧形成自然防卫,因而守潼关很少考虑城北安全,黄河天堑形成了天然屏障。
秦岭是潼关南原的天然屏障,由东往西有西峪口、桐峪口、善车峪口、太峪口、麻峪口、蒿岔峪口、潼峪口等横向有众多峪口可做天然要塞,这些峪口不仅地势险要且道路错综复杂,这些都使得入侵者的后勤补给难以为继。
为了防止敌军借助地理迂回,潼关还修建了诸多的关卡。所以在南面防止敌翻越秦岭,在秦岭北麓山脚下的潼关地界,自东而西设置了西峪关、善车关、太峪关、蒿岔峪关、潼谷关、水门关等关卡。
为了防守禁沟自古就设十二连城于禁沟周围,由秦岭山脚向北计三十里修建多个大不一的关卡。这些关卡从禁沟向南,大约每三里建一个城,内有烽火台,驻有军队。这个军事联防体可以设防禁沟之西,还可以防范南面秦岭诸峪通向禁沟的通道。
潼关城主体是依山筑关,傍水建城,关城建在深山沟壑之中为城池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并且扼踞要路于秦岭和黄河之间的狭长谷地。南城墙可依山势抵御秦岭南麓方向的进攻,北城墙顺水流一方面可护卫黄河方向水军的进攻,一方面可控制河边大道。
“臣以为不宜走潼关入陕,此路不仅有潼关天险扼守,且前有函谷关在前。如此不仅要经苦战,且会拖延时间。若被汪氏抢占长安,其据城固守将又是番苦战,还需动用大量兵力,而这必将影响当下的大都之战!”江璆这时出言反对道。
“嗯,江相言之有理,函谷关道路极为艰险,运兵和调运物资极为不便,恐补给难以为及!”陆秀夫也言道。
“”赵昺听罢再度陷入沉默,铺开地图重新审视起来。
他知道函谷关号称是关中的东大门,黄河几字形拐弯之后向东流,两岸群山密布,北岸是中条山,南岸是华山和崤山,如此地形在古代便是天堑极难通行。但在崤山与黄河之间,有一个高地——稠桑原。
在这稠桑原上,有一条因雨水冲刷而形成的狭长的深沟,长约十五里,沟深二、三十丈不等,沟底最宽处只有三丈,最窄处不及丈宽,勉强可以单车通行。而函的本意是箭袋,泛指狭长之物,正符合此处地形,号称泥丸可塞。
历史上秦国充分利用函谷关的地形优势,多次抵御东方六国的围攻。东方五国联攻秦,结果顿兵函谷关下,不能前进一步。趁敌军师老力疲之际,秦军开关反击,五国联军大败而归。史称“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到秦始皇时,五国联军再次合纵攻秦,结果又在函谷关前大败而归。
不过汉代以后,因黄河水位下降,稠桑原北边逐渐形成一处可行车马的河滩,函谷关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一去不复返,加之到了魏晋时期,洛阳成为政治中心,自然要控制西段,防备关中,其军事地位逐渐被西边的潼关所取代。
现下的函谷关也非是秦时旧城,而是曹魏时弘农太守孟康为方便运粮而在黄河河滩处所建,位于洛阳之西秦函谷关北约十里处,称为大崤关或金陡关。赵昺在夺取洛阳后,当时无意陕西,并未出兵夺关,只是留军防备敌自此出兵突袭。
不过即使夺关打通了道路,但路霞难行,加之进入雨季后河流涨水,行军和后勤补给都十分困难,并不利于大军远征。且正如江璆所言现在是抢时间,若赶在汪氏之前夺取长安,则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反之则陷入被动。
“我们另辟蹊径,分兵三路入陕,是否可行呢?”在众人的目光中,赵昺思考了好一会儿,抬头看向大家问道。
“三路入陕?!”众人循着皇帝的指在地图上划出的三条路线,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不住颔首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