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A+A-

    “滋滋”,太平巷赵家的厨房里传来油锅煎东西的声音。在赵家这个院子里,三兄弟家共用倒座里的一间厨房。不过每家都各有一个大灶眼,一个火炉而已。

    这种情况下最要心,哪怕是亲兄弟家也难免有猜忌——你是不是用了我家油,他是不是偷了我家菜。纵使没有,心里也要疑神疑鬼一番。所以各家在厨房放的东西很少,除了柴草之类,其他做饭要用的东西都是做饭的时候再带进厨房。

    现在正好是早饭时间,普通人家没有懒的,各个都要早起干活养活自家,所以厨房忙碌就是一定的了。不过赵家好歹不会出现三家都挤在一间厨房里的窘境,因为老二赵福和他浑家孙氏要推着板车出去做早饭生意,自然不在这里。

    宋氏进厨房的时候听到油煎声,把抱着的一篮子青菜放下,凑到王氏正忙碌的灶前看:“老三在煎毛豆腐?你家的毛豆腐放好了?我记得我们是一起做的,只是我那个还不成样子。我只怕我手艺不行,糟蹋了那几方好豆腐。”

    豆腐算是普通人家的美食,它便宜,谁家也买的起。好吃,花样也多,有各种不同的料理方法。所以各种由豆腐衍生出来的烹饪方法,都是极受人喜欢的,毛豆腐算是其中一样。

    不过即使再便宜,那也是相对来的。和那些肥鸡肥鸭大鱼大肉的相比,豆腐自然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但是和青菜萝卜、粗吃菜之类的相比,那又是贵的。在这种一片菜叶也舍不得浪费的普通人家,浪费豆腐自然也会觉得心痛。

    毛豆腐顾名思义,就是表面长出了一层霉毛的豆腐——水灵灵的白豆腐好端端的时候不吃,偏偏要让他臭了长毛了才吃。看似有毛病,其实这样的菜肴有很多,并不算奇怪。譬如糟鱼,就是要把鱼闷臭了才吃,吃其中一种独特的风味。

    而毛豆腐还和糟鱼不同,后者的风味喜欢的人少,到底还是一种独特的口味。前者则是喜欢的人多,因为毛豆腐只是看上去不好看,轻易不敢下口。但吃起来属于正常的美味,而非偏门的口味。

    至于轻易不敢下口这种事,只要有人知道毛豆腐是真好吃,也就不用担忧了。为了吃一口好的,多大胆的事情都有人做过!在吃喝上,人的胆子可比在别处大得多。最明显的就是数一数大江南北的特色吃食,真是怪怪奇奇无所不包。只要是有的,就没有不想弄进嘴巴里。

    总之,这样徽州名吃随着大量徽州人来扬州讨生活,也迅速在扬州普通人家普及起来。家常妇女聚在一起做一点儿毛豆腐,算是很平常的事。上一次就是宋氏和王氏一起做的。

    只是王氏在这上头手艺熟,每次都能恰到好处。至于宋氏就要差一些了,不是不到,就是过了,恰恰好的时候反而少。不过他们这样的人家也不挑剔,有的吃就是了,宋氏怕的是这次差的太离谱,做到了不能入口的地步。

    对此王氏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得道:“我待会儿去给大嫂看看,或许迟些日子也是一样的。”

    嘴上话,王氏手上也没有停,一边叫替她生火的赵蓉蓉把活烧地旺一些,一边竹筷子翻动锅底。这样毛豆腐在油锅里不停翻面,直到豆腐上的白毛倒伏,煎到了豆腐两面金黄。这就成了,那种油煎食物独有的香味散发出来。

    王氏拿了一个青花菜碟,把油煎毛豆放一块一块地垒在盘子里。最后点上酱油,浇淋上一层辣椒酱,闻着香味,看着菜色,就没有不吞口水的。

    “蓉姐儿,去,把毛豆腐给端上饭桌。”

    王氏这样指点女儿,然后飞快地从菜摊子里夹出了几块酱菜疙瘩,细细地切成了丝,装进菜碟。最后再从另外一个菜坛子里拿出几根酸豆角,切碎了,用另外一个碟子盛着。

    做完了这些,正好赵蓉蓉了一个回转,顺手又把这两个菜碟送了过去。王氏则是留着洗洗涮涮整理干净灶台,收拣东西。

    与此同时,赵莺莺一家人自然是早就坐在桌旁了。

    掐指一算赵莺莺‘回家’已经十来天的功夫了,她渐渐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以前的一些生活习性也就显露了出来。

    譬如起早这一件事,大概是因为在皇宫里差事严,起床也就起的早,没有一个宫女能睡懒觉的,所以宫女们都被锻炼出来,是什么时候起就是什么时候起,中间没有人叫起,也绝不会错功夫——误了差事可是大事,轻则发边,重则死,谁敢掉以轻心!

    于是除了第一两日赵莺莺狠狠睡了一回懒觉,像是把过去十年没有睡的懒觉补起来之后,她就恢复了原本的起床。到了时候就必然醒来,再躺着也睡不着。

    今日也是一样,早早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她就无事可做了,单等着开早饭。她倒是有心帮帮忙,一般人家她这个年纪的姑娘也确实可以做一做母亲的助手了。但问题是她家里的女人多,若是帮忙,上头有方婆子这个奶奶,下头有一个长姐,这样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她了。

    她最多就是带着妹妹赵芹芹起床,只是她正在贪睡的时候,早了去叫也没用。等到早饭快上桌了,为了吃的她自然会起来。

    这样的悠闲和有序中,赵莺莺一家人聚拢在了饭桌旁。赵莺莺身前放着的依旧是老一样的粥,不过配菜的还是有变化的——这就是聪明的当家妇人会调理生活了,即使不宽裕,也总能想办法把一家的生活操持地尽可能丰富。

    特别是那一盘子油煎毛豆腐,赵莺莺还没有吃过毛豆腐呢!

    或许上辈子七岁以前吃过,但在她的记忆力确实不存在吃过,那么当作没吃过,这也是一样的。

    她最先夹的是这个,和她一样选的人也多。要知道别的菜即使是换着吃的,在家里的饭桌上也出现太多了,只有毛豆腐吃的虽然也多,油煎毛豆腐却少见。因为油煎是比较费油的,轻易不会做。

    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少见,更重要的还是确实好吃。这时候毛豆腐也才刚刚出油锅,表面油光光的,那层霉毛经过油煎成为筋拽拽的,很有韧性的一层,包裹着里头还有些酥软的豆腐。口感格外丰富,满口生香!

    一家人因为这盘子毛豆腐,吃的开心极了。这就是一般人家的幸福,微简单,只是有钱人家不屑一顾的毛豆腐而已。但也踏实满足,赵莺莺以前无论是受多少奉承,拿多少赏钱,吃什么好东西,也从来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幸福。

    早饭是重要的,早饭若是吃的心满意足,之后一整天做事也会干劲满满。反之,则是一整天的没精采。

    赵莺莺一家人这时候正是干劲满满,赵吉带着儿子赵蒙去屋后面开染缸做活儿。王氏则是坐定在了织机前面,‘唧唧’地操作织机,横纬竖经,把一卷卷的生丝纺织成绸。赵蓉蓉抱着针线笸箩坐在了窗前练习针线,赵莺莺看了一眼,是一双男人的鞋。看大不会是赵吉的,只能是赵蒙的。

    赵蓉蓉声与赵莺莺道:“大弟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最费鞋脚了,做的再结实的鞋子到了他脚上也不经穿。他只当是自己的脚没得福气穿好鞋,也不同娘要新鞋子。那几双旧鞋子都不成样子了——偏他还留下了一双好鞋,不做事的时候专在娘面前穿,娘忙起来也不怀疑。”

    可不要看一双鞋,虽然用的都是零碎布料的样子,看上去不值钱。可是对贫寒人来,一粒米、一缕麻都是值得珍惜的,何况是可以用来做鞋子的布头。再加上做鞋子也要费工夫,王氏忙碌织绸赚钱,赵蒙便懂事地这样瞒了下来。

    只是赵蓉蓉这个做大姐的心细,看出了这件事,正好今日有空。便在针线笸箩里翻找,凑出了做鞋子的料子,算给自己心疼的大弟弟做一双新鞋。

    赵莺莺见赵蓉蓉正纳鞋底,便把要用来做鞋面子的布料翻出来。拿了针线道:“大姐姐,我来帮你做个鞋扇。”

    赵蓉蓉并不担心妹妹的针线,这时候女儿家从学女红,而女红诸多手艺里最重的就是针线——学的早的有五六岁开始,迟的也在十岁之前。赵莺莺早就学了一年的针线了,做鞋子作为女红开蒙的东西,她早就会了。

    所谓‘纺织女红第一要务也,八岁学做履,十岁以上即令纺绵、饲蚕、缫丝。十二以上习茶饭、酒浆、酱醋,十四以上学衣裳、织布、染醮,凡门内之事无所不精’,这是写在了天下教女儿的书里面的。

    学做女红,最早的就是先做鞋子。前人积累经验总结出来,就数这个最简单。这时候赵莺莺做的再好,也不会引来亲人的怀疑。

    果然赵莺莺描好了鞋扇,然后下手去做。赵蓉蓉看了一眼,赞道:“果然是莺姐儿,之前奶奶和外婆都夸过,你有拿针线的天赋,我们一般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