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天上的雨水下了有好几天了, 不过已经没有最开始那样大,大概也就比一般的春雨大了那么一些。大家都当是坏日子要彻底过去了, 日子彻底恢复了平常。
至于这些市井人家妇女平常是什么样子?那自然是有活计做活计, 没得活计就四处走跳闲话。现在外面下着雨,所有的活计不过是一些家务,余下的就是做做针线活儿。
也是趁着这时候闲, 把所有需要缝补的东西都缝补起来,再有空闲的时间, 多纳几双鞋垫,做几双鞋子也就是了。
只不过这样做针线活儿大家都愿意凑在一起, 不为别的, 就是为了话的时候有个伴儿——也别有的人家一大家子妇女也不少了, 自家就能开个茶话会。须知道一个宅子里过日子的, 知道的事情也会差不多, 都是一些已经知道的事情, 那又有什么好的。
于是妇女们都排好了日子今日去你家,明日去我家。这部定下一个确定的日子, 也是免得有人占便宜的意思。茶水不要钱的吗?有时候还要拿出一些瓜子花生待客,那就更别提了!
还有大家坐上半日一日的, 人家家里免不了乱一回,是不是要劳累收拾?
所以啊,还是大家轮流着来,这样谁都不出什么了!
这一日就有人来通知王氏:“赵三嫂子,今日咱们一起去到麦家去坐坐!你去不去?”
王氏道:“等一会儿, 我问问我家蓉姐儿莺姐儿去不去。”
赵蓉蓉赵莺莺本性不是太热衷于这些的,不过这些日子实在是在家里闷太久了,也想出去别人家走走听听看看,于是都点头好。
最终母女三人同那位叫王氏同去的妇女一起到了麦家,整个太平巷子也只有一户姓麦的人家,就是麦瑞娘家。
这时候屋子里已经有些人了,三五个妇女,其中也有两个妇女是带着女儿的。见了赵莺莺母女三人都笑着问好,几个走的近的还特别赞了赞赵蓉蓉和赵莺莺‘越发出息’了。
赵莺莺是不知道这些人中间好久没见,才一个照面就知道自己和大姐出息,这是怎么来的。只当是客气话,一律全盘微笑应对,这样反正是不会错的。偷偷看赵蓉蓉,发现她也是这样。
麦瑞娘她娘这时候也端着茶水进来了,笑着道:“只有一些自家存的南瓜子,实在对不住,嫂子们就将就些吧。”
这段时间大家都不同程度的伤了家底,不要点心了,就是瓜子花生之类也供不起。这不只是麦瑞娘家如此,几乎所有差不多的人家都是如此——赵家是个例外,不过他家不外人不知。而这个场合,王氏更不会主动讲出来。
所以在座的妇女都笑着道:“麦大嫂你费心了,这南瓜子收集可不容易。”
又有人道:“南瓜子自有一股不同于瓜子的味儿,我就偏爱这个,今天可便宜我了。”
这些妇女彼此寒暄,赵莺莺赵蓉蓉这样的女孩子插不进话,也不能插话。她们今天就只管带两只耳朵来听,听听最近街面上有什么新鲜事情,这也是长日无聊中的一种消遣了。
一开始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事,这次因为大旱的关系这种事值得的事就特别多。譬如谁家媳妇受了欺负,家里爹娘、男人、孩子都能吃个半饱,她们则吃的最少,还整日被婆婆盯着,就怕偷吃家里的粮食。
“怎么不闹出来?要是是我,谁不让我舒坦,那我也要让他不舒坦。”有一个颇为健壮的妇女,眉宇之间有一股神气,想来她在夫家地位不低。
旁边一个妇女笑起来:“李二嫂,这话可怎么好。那一满屋子的人都是一家人,只有你一个外姓的,欺负你又如何?只要不在意邻居闲话,尽可以欺负。至于娘家人,那时候娘家可不敢轻举妄动!”
平常妇女一气之下可以带着孩子回娘家,脾气硬的那种夫家还真怕,事后免不得低头亲自过来接。但是当时是什么时候,各家粮食都无比紧缺的时候——有本事你就走,不会等到下顿饭,就有人送回来了。
这时候回家的女儿,娘家也招待不起了。
这种事大家都心领神会的,不用穿。
之后赵莺莺算是大开眼界了,这些妇女看着普普通通可是听消息窥人私密的本事可不比当初她在宫里的时候那些人精差!
皇宫是什么地方?挑人的时候就尽选的聪明人。就是稍微差那么一些的,几年磨练下来也得脱胎换骨。
那地方阴私事儿多,所以格外危险。为这个,哪怕是没有野心的那种宫女也要练出七八个心眼儿,就为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是要去害人,而是放着别人害自己——在皇宫这个地方呆久了,人也会疯魔,什么时候都觉得有人要害自己。
至于那些本就精明,想要出人头地的,那就更不要了,这些人用心之下,宫里没有秘密。
不过要赵莺莺,这些人都是活的不耐烦了。皇宫里的事情是那么好知道的吗?凡是知道一分就会多一分危险。要是你自己将来不心带出什么秘密了,命立刻玩完儿!
好在现在听的这些秘密没有那么惊心动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心留在心里了,将来出来了...那也就是出来了而已,能有什么事?这也是赵莺莺听的格外有趣的原因之一。
“刘家的老闺女知道吧?”有个妇女故意声话。她是故意的是因为,她虽然压低了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又恰好屋子里的人都听的清清楚楚。
“她能有什么事儿?难道是能嫁出去了?若是这样,她夫家还真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之前那个颇为健壮的李二嫂露出一个不屑的表情,她当初做姑娘的时候就生的五大三粗,好在干活儿上是一把好手,最后还是上了一家差不多的人家。
不过当初她不管怎么努力做活儿,还是有许多人嘲笑她的样貌身材。所以现如今她最厌恶的就是那些生的娇滴滴且不能做活的女孩子和媳妇,看到她们倒霉就十分开心——所以,弱不禁风是比五大三粗好看,可是那能当饭吃?
“还真是!”原先低声话的那个妇女一拍大腿,声音不知道拔高了多少。
李二嫂面露惊鄂,她只不过随口一猜而已,根本没想到能猜中。赶紧追问道:“的是哪家的人家,谁家肯要她呀!而且这事儿不算了,怎么可能事先一点风声也没有!”
那知道详情的妇女细细地,原来刘家大闺女个再也留不下去了。刘家人再怎么觉得不满,门当户对的人嫁不出去是事实,再加上前些日子手头实在缺钱,所以悄悄定下了一个鳏夫。
这个鳏夫不算有钱,膝下又有两儿一女,一般人家绝不会把黄花大闺女嫁到这样的人家的。不过这鳏夫知道自家情形,愿意出一大笔钱做聘礼。虽然这笔钱对于他来是不的数字,但是为了娶一个黄花大闺女,他自己觉得很值得。
“刘家觉得把女儿嫁给一个鳏夫,而且直接过去就做娘,脸面上有些挂不住,所以开始都是偷偷摸摸的做的,根本没有人知道。我有一个表姐正是那鳏夫临近的邻居,昨日两家来往的时候被她看了个正着,这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听所有的礼都已经完毕,只等着雨停了选个好一些的日子过门。”
听是嫁个鳏夫,而且是有儿有女家世普通的鳏夫,李二嫂又恢复了镇定,并且脸上飘过一丝难以察觉的鄙夷。
这种鄙夷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赵莺莺抬头瞥了一眼,发现屋子里的妇女大多数都有些这样的感觉。
这其中的原因来自于这些妇女的婚姻价值观,头婚的可以鄙夷那些再嫁的回头人。嫁的人也是头婚的自然可以鄙夷那些嫁鳏夫的,而嫁的鳏夫还带着儿女,那更是可以尽情鄙夷....凡此种种的鄙夷还有很多,而且这和婚后的实际生活情况没有关系。
就像这位刘家姐儿一样,她人都还没有嫁过去呢,谁也不知道她将来日子如何。不准到时候丈夫体贴儿女孝顺呢?可是没有用的,光是她嫁了一个带着儿女的鳏夫,别的妇女就可以拿出来笑一辈子。
“刘家大姐儿总算要出门子了,她家该念佛吧?这样她底下几个妹妹也能开始亲了。我记得她家第二个女孩子今年也十七了,再等下去又是一个老姑娘。”李二嫂真的特别了解刘家,当然,也有可能是这种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刘家二姐儿和她大姐一个做派,除非又遇上一个鳏夫,不然哪有那么容易!”这话完,所有人笑了起来。
有一个妇女倒是了句公道话:“底下最的才只有十来岁,我看着刘家人也是知道之前养女儿的办法不对路,所以格外严苛,什么事儿都让学着做呢。只不过这姐儿要被她姐姐们带累,有那样的名声在外了,刘家女儿都难嫁!”
一屋子人摇头,有个挨着王氏坐的妇女看了看赵莺莺和赵蓉蓉便笑道:“到教养女儿的事情,谁能比得上赵三嫂子!你们看看赵三嫂子家的女孩子,芹姐儿太不去,就看看蓉姐儿莺姐儿,怎么怎么!我可是听了,姐儿们五六岁就开始学女红了!”
所有人睁大眼睛去看赵蓉蓉赵莺莺,虽女孩子学针线在五六岁到十来岁都正常。但是真的等到十岁再学的很少,而五六岁就开始学的也很少。这个年纪的孩子知道什么,做都坐不住。可别让她们现在就厌烦了针线,那以后可就有的磨了。
似乎是闲大家吃惊不够,那妇女又接着道:“上一回我去赵三嫂子家串门,到了午饭的时候我要告辞,赵三嫂子送我出来的时候我就见到蓉姐儿莺姐儿在厨房做饭,蓉姐儿如今已经能够一个人料理厨房的事情了!”
听到这个所有人是一片赞叹。
厨房相对女红来是迟了很久的功课,因为厨房又要动火又要动刀,有些活儿还是力气活。所以不敢让太的女孩子做,而且她们也做不动。一般来,女孩子都是十三四岁开始跟着母亲进出厨房,至于什么时候能厨房里的事情一把抓,这个看天赋。
天赋好的,在嫁人之前就能掌管厨房,这样的女孩子很拿得出手,媒婆亲的时候也会特意提。天赋不好的,嫁人之后还要吃婆婆姑的挂落。而这个挂落吃多久,只能有的人直到自己有了儿媳妇了才不用吃。
不是手艺在那些年里长进了,而是儿媳妇进门就不用她来做厨房里的事情了。
所以赵蓉蓉能够十五岁的时候就把厨房里的事情一把抓,那绝对会引起赞叹。同时赵莺莺才八岁就进出厨房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所以,谁都别和赵三嫂子比。而且这还明了一个道理,咱们不能溺爱这些姐儿。不然现在看是对她们好,将来就要悔断肠。而对她们严苛呢?拿出赵三嫂子的样子来,将来就知道了,这才是真对女儿好!”
赵莺莺看众人话到自己身上了,忙低下头,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做的活计上面,不肯抬头看众人。
众人当她孩子害羞,并不以为意。只不过那个挨着王氏坐的妇女离赵莺莺赵蓉蓉也很近,随意看了一下赵莺莺手里的活计,然后就再也挪不开眼睛。
“哎呦呦,好巧的手,这又是做的什么,莺姐儿你给!”
原来赵莺莺带着一把的珠儿线、金线和丝线,最上面用大头针固定起来,然后飞快编织。因为东西细巧,她其他指头都不用,只用拇指灵活地勾、挑。就这样绳线翻飞,中间居然一点也没有滞涩缠绕,作品就一点点成型了。
“做的是一对套袖。”赵莺莺把已经做好的一只给众人看。
套袖和领抹有些仿佛,领抹原是固定在领子上,免得领子磨损、脏污,延长衣裳的使用时间。套袖则是用在衣袖上,领口、衣袖都是衣裳经常要洗的地方,这些地方干净,衣裳不知道要少过多少次水。
而和领抹一开始是为了实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装饰一样,套袖在一些不用做粗活的妇女身上同样是装饰超过了实用。
赵莺莺这个像络子一样编出来的套袖,明摆着不可能有任何实用之处的,明显就是装饰之物。
不过这么好看的编结作品,没有实用价值也没什么——赵莺莺巧用了配色,将几种珠儿线丝线分别配合金线,捻在了一起,出来的颜色格外华而不俗。然后她就用这些线勾挑祥云、寿桃等图案,每个图案都只有指甲盖大,真是巧的不能再巧了。
“好俊的袖套,谁家舍得戴?”啧啧称奇了一回:“早知道你这孩子有一双巧手,却不晓得巧到这个地步,这才多大啊。”
王氏在旁边笑的合不拢嘴,然而还是要装出一副谦虚的样子:“可不能好话了,不然孩子该翘尾巴了。而且时不错,长大了未必就有多好,现在还不到定的时候。”
又道:“这套袖啊...我们这样的人家成天都要做事的,哪里能用这种套袖。这是蓉姐儿平常卖针线活儿的绣庄,那掌柜的嘱咐莺姐儿做的。是要的急,莺姐儿能做出来的话给多加钱!”
刚刚还谦虚呢,立刻就变成一点都不隐晦的炫耀了。女孩子做针线活补贴家用或者赚点零用钱是常常有的,但是像赵莺莺这样,绣庄掌柜的都会主动下订单,那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
外面的姑娘要是都这么得用了,那绣庄也就不用养那么绣娘绣女了!
所有人或羡慕或赞叹地看着王氏和赵莺莺姐妹,幸亏王氏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赵莺莺如今在绣庄能赚多少钱,不然这些羡慕和赞叹全都要变成强烈的嫉妒。
生活么,不能比人家过得差太多,不然人家看不起你。但是也不能比人家过的好太多,不然人家要嫉恨你。最好的状态是比别人差,而且只差那么一点点。比别人好一点点也不错,但是还是居于次位。
起来这个度还真是不好把握,‘一点点’什么的。
赵莺莺现在的套袖当然比之前的装饰大结子赚钱多,不然她也不乐意换成这个不是。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绣庄掌柜的只是试探着赵莺莺能不能这种套袖,如果能的话,包括差不多样式的领抹他都可以给赵莺莺下订单。
相比起那些大结子,这些套袖、领抹其实更难,他们绣庄内的绣娘是不会做这种活计的,而绣女大都做不好。所以常常是量不足的状态,他们往往要看那些平常卖针线活的有没有能做的。
要是有,就是加钱也要请对方做这个。
赵莺莺也不负他的期待,只不过瞥了一眼立刻就点头了。过了几天就让他看到第一个成品——成品的质量他是点头的,所以立刻签订了订单文书。
众人赞叹,只不过就在赵莺莺都觉得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的时候。有个刺耳的声音响起。
“莺丫头确实不错,年纪就能为自家捞不少进项了。只不过...可惜了。”话的是一开始就没怎么话的一个,赵莺莺根本不认识她,只不过感觉对方对自家并没有什么友善的意思。
就听她继续道:“我虽然不知道莺丫头能赚多少,但我也是常常看到她进出的那家绣庄的。那是什么铺子?做的都是大户人家的活计。我进去看了一眼,类似于莺丫头这样的手艺可不是便宜货色。”
到这里她顿了顿:“虽绣庄卖出去的价和我们卖到绣庄的价不是一回事儿,但是也是大有关联的,想来莺姐儿替自家赚的钱也不少了——赵三嫂子有个莺姐儿这样从就能带财的女儿,我们这些人都羡慕死了。”
她确实羡慕,而且她从去年就开始看到赵莺莺出入那家绣庄。虽然不知道赵莺莺到底能赚多少,但估计一个最低的数字也很让她羡慕了。
再加上她本来就和王氏关系不大好,嘴里也就没什么顾忌,撇嘴道:“赵三嫂子家这半年可花了不少钱,买房子、搬家、雇工人,还办大了染坊,每一样都是要花钱的。手头该是紧巴巴吧?可是之前能买下那么多粮食,如今人人不好过的时候能过的滋润的很,也不知道是不是靠着女儿做活!”
其实这话是很没有道理的,且不赵吉开着染坊,王氏还在织绸。无论赵莺莺赚多少钱,这个家养家的都还是赵吉和王氏。就是真的是赵莺莺养家了又如何呢?王氏是个开明的人,孩子们自己赚的钱她都允许自己支配。
但是一个没有分家,甚至孩子都还没有成年的人家,孩子其实是不可以有私产的。或者,所有的私产都应该被算作家庭的公共财产。
这样来的话,赵莺莺赚钱是家庭的共有财产。然后用这笔钱来补贴,甚至支撑家用,这完全没有问题好吗!
王氏赵莺莺赵蓉蓉,甚至在场的其他妇女都看出来了,这个话的只不过是对王氏甚至赵家不满而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不过她自己可能感觉不到她有多没有道理。